书城管理班主任工作经典教案——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
2158000000021

第21章 引导学生走出青春的迷惘(1)

给学生一颗“定心丸”

有位班主任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班上一位男同学人很聪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是一段时间以来,他情绪低沉,上课走神,成绩直线下滑。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但苦于不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曾试着与之交谈,但他却守口如瓶。我知道他是一个孝子,很体贴父母。于是,我放出风去,最近要有重点地到几位同学家走访,并有意问他家长近日是否有时间,他一听着了急,恳请我不要向家长告状。我说,要想老师不告状,你必须把自己近来的真实心态讲出来。他犹豫再三,第二天中午来到我正在值班的心理咨询室,向我倾诉了他内心的苦闷。

原来,他悄悄地爱慕上一位漂亮的女同学,曾偷偷地给那个女孩写过一封信,因为迟迟不见那女孩的态度,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明了自己的心态:既怕遭到拒绝而让那女孩瞧不起,又怕那女孩将这事告诉其他同学,使自己在外界舆论面前抬不起头,更怕这事让老师们知道后,从此就被认定为是个思想不健康的人。压力,已使他寝食不安,陷入感情的误区不能自拔。

我首先感谢他的信任,告诉他敢于正视自己内心情感的人,是能够战胜自我的人,也应是个有出息的人。“青春的萌动是一种自然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但你是一个有理智的勇敢的孩子,用理智战胜感情,这是许多成功者曾经走过的道路。”我鼓励他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为圆自己的大学梦而努力。“至于那位女同学,你尽管放心,她没有表态,就等于表明了态度。她不接受你的想法,又找不到合适的拒绝形式,只好保持沉默。我想,你已经打扰了她,她要是不考虑这些,不会沉默到今天。”

“放心!就当这事没发生,”我拍拍他的肩,说:“没人会小看你,相信你不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

然后,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会随风飘落。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是落叶满地。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惟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我明白了,我这是在预支明天的烦恼!”男孩子很聪明,一点就透。

“是啊,明天的烦恼是什么,我们没必要预先知道,更没有必要预支。”

后来这个男孩子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外语学院。至今,他的家长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过的那段情感经历。

有人说,人的心理防线不容易攻破,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有许多隐秘的东西不想被别人发觉。人都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但由于保护隐私的情感状态失衡,表达自己情感的需求就容易受到压抑。中小学生初涉人世,需要尝试的东西很多,好奇、害羞等因素又常常交织在一起,加上许多东西自己不能把握,在认知过程中又缺少有益的指导,心理的障碍一旦形成,就无法从中解脱出来。

教育者的责任是设法保证并让孩子知道他有权利产生自己的情感,更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情感。压抑情感和保护隐私亦是人的正常需要,只不过需要自我调节或在别人的帮助下来进行调节,否则就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交往。

心态健康的人,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知可能发生什么,并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而中小学生思想不成熟,情感的爆发有时很突然,一时的冲动常使他们无法应付继之而来的局面,又怕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于是,保护“隐私”就成了他们固守的防线。此时,有益的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应该说,父母是他们首选的交流对象,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父母不易理解孩子的这种情感,甚至会用不当的方式伤害自己孩子的感情,致使其与他人交往的需求受到压抑,进而陷入无法排解的痛苦中。

这时候,班主任就应承担起这样一种角色:当你的学生把发生的事情和内心的感受倾诉给你的时候,你应该让他感受到,你是他最可信任的朋友,正在帮助他解决问题。你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孩子明白,他不是孤立无援的,做老师的不但不会耻笑自己的学生,反而会保护他不会受到伤害。

总之,班主任要用真诚的言行给学生一颗“定心丸”。

轻轻抚去“恋师”情结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16岁的男孩,由于外语比较差,于是教他外语的年轻女教师常常在课外为他开“小灶”。看着老师漂亮的容貌,听着老师银铃般的声音,闻着老师身上散发的阵阵清香,这个男孩不禁怦然心动,脑子里时时出现老师的面孔,并由此幻想出许多与老师恋爱的故事。

一个叫小梅的女孩,其班主任杨老师是某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是一位非常英俊的小伙子,他看小梅做事很认真,就夸奖了她,并说小梅长得很像他的妹妹。从那天开始,小梅脑子里尽是杨老师的影子。“如果我是杨老师的妹妹有多好!”她脑子里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上课时,她只要一看到杨老师的眼睛,就有一种触电的感觉。小梅感到管不住自己的眼睛,她越警告自己别盯住杨老师看越是想看,就是用手捂住眼睛,可仍旧感到眼睛的余光在看杨老师。她不知如何是好,学习成绩下降,变得沉默寡言。

上述学生的行为实际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恋师”现象,这在校园中并非个案。

“恋师”现象是青少年性意识、性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它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但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国外的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性的反感时期;第二阶段,对异性的狂热时期;第三阶段,浪漫的恋爱时期。“恋师”是向往年长者时期。由于在青少年后期,他们心中的父母形象变得从未有过的渺小,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得强烈,逃脱家庭、远离父母监护的愿望膨胀,渴望着能重新选择一种活法。但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束手无策的感觉萦绕着他们,他们渴望理解与帮助。环顾周围他们发现,与自己朝夕相处、关爱关心自己成长、传道解惑的老师,有阅历,有才华,有智慧,充满成熟之美,很容易地占据了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于是,有一些学生对异性老师产生爱慕之情,执著地追求。在学生已经认为师生恋是违背社会道德时,炽热、痛苦的感情会影响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不能自拔。

青少年中出现的“恋师”现象,是恋母或恋父情结的另一种体现方式。人的社会化过程是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来完成的,性格的形成受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爱抚、家庭氛围的影响深刻,父母的过分溺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使其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成长。他们在潜意识中渴望得到父母般的关爱,对父母的爱很容易转移到关心爱护他们的老师身上,并误把它当成一种爱情。

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曾对大学生做过回溯性调查,了解他们在中学时代是否对异性老师产生过超过一般师生关系的恋慕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作了肯定回答。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讲,“恋师情结”一般发生在处于青春期的部分中学生身上。其产生原因在于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和注意,产生朦胧的性爱心理体验,这种心理的成熟和接近异性的渴望,是“恋师情结”发生的内在动因。其次,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与自我意识的特点,是导致“恋师情结”产生的心理基础。

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变化,中学生进入渴望离开双亲的保护以求自立的“心理断乳期”。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和学生的情感比较亲切深厚。如果此时在青少年身边,出现一位既富有才华和人格魅力,又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独立意愿、满腔热忱地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顺利步入人生的优秀教师,处于青春萌发期的某些中学生,就有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某位异性教师产生一种朦胧的、混杂着信任和崇拜、依恋和爱慕的微妙情感,进而导致“恋师情结”的发生。“恋师情结”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能简单视为“变态心理”。中学生迷恋的异性教师,往往是那些仪表、风度、智慧和人格出类拔萃,对学生倾注了无私的爱,深受学生钦佩敬仰的人。从心理的深层次分析,中学生这种对异性教师的钟情与“英雄崇拜”,实质上是他们内心自我完善动机的自然流露,是个体迷恋追求的理想自我形象在崇拜对象身上的投射反映,多属一种纯真的精神人格向往。

有“恋师情结”者大多具有闭锁心理,他们极少向父母、师长或同伴吐露内心的这种隐秘,这和一般中学生中流行的追星族的张扬、炫耀和相互模仿行为有很大区别。由于传统的伦理观念和社会舆论,人们对于年龄、能力、社会地位悬殊过大的恋情,通常采取不接纳态度。这种无形的压力迫使许多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深藏心底,或是通过日记独自倾诉和品味,表现出严重的闭锁心理。由于晕轮效应,他们常常把倾慕对象过分理想化,羞于道出、怯于表示,唯恐自己冒失轻率的举动引起对方的不满和反感。因此,多数具有这种情感的学生发展为一种炽烈虔诚而又虚幻的单恋。这种理智与情感、幻想与现实、冲动与压抑的激烈思想斗争,常常搅得他们焦虑不安,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那么,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的“恋师”情结,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呢?

首先,要真心诚意地和学生沟通。

青春期学生的心灵是比较脆弱的。在谈话过程中,教师不可使用过重的言语或过分的行为。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温和的,要发自内心地理解学生的“恋师”行为,主动与其沟通。沟通时,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与学生联络感情,取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感觉到他的行为得到了理解,从而能对你敞开心扉,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谈话。

第二阶段,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喜欢老师,或是为什么认为老师很好,以了解学生产生“恋师现象”的原因。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在自己的身边关心爱护自己的人还有很多,自己喜欢的人也有很多。

第三阶段,了解学生对“爱情”的认识。通过对话让学生了解到,爱一个人不仅仅只是喜欢那么简单,还需要承担责任,而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是不可能做到的。他们与那些同龄人就像是乘坐在同一班次的乘客,不停地向目标前进,如果因为贪恋路上的风景甚至是“水月镜花”而提早下车,那么他们只能等下一班车,这样他将永远比别人晚一步到达目的地,甚至有可能再也到不了目的地。让他们认识到,人在每个阶段都有必须完成的任务,而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对部分学生来说,产生“恋师现象”可能是因为平时生活比较闭塞,比较单调。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多培养自己的兴趣,充实生活,从而让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事情上去,并从中获得乐趣。小学生具有冲动性,他们的热情通常都只有“三分钟”热度,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多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当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时,可能很快就会遗忘对教师的那份不同寻常的感情。

第三,鼓励学生多交朋友。

由于中小学生看问题存在片面性、盲目性,因而容易钻牛角尖,非得把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看成是不一般的感情,从而对老师产生非常的“爱慕之情”,还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老师对他们是最好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多交朋友,让他们对周围的人都能敞开心扉,用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对那些不善于言辞的学生,开始可以建议他们交一些笔友,引导他们多与父母沟通,学着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讲给父母听。因为,你怎样对待他人,他人就会怎样对待你。慢慢地他们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关心自己、喜欢自己的朋友。况且,同龄人之间往往有更多的话题,他们有可能会渐渐觉得与同龄人交朋友可以更开心、获得更多的益处;还会认识到其实老师对自己的好,并不是很特殊,只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爱护而已。总之,多交朋友既可以让学生变得开朗,又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最后,帮助学生学会独立。

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独立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可能学生无法一下子做到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处理,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定出阶段性的目标。其次,与家长联系,获得家长的配合,让学生渐渐学会情感上的独立。

总之,“恋师现象”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比较特殊的现象,班主任应该利用爱心与智慧,帮助学生轻轻翻过人生的这一页。

为青春的心灵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户

“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人回答!”一位中学生这发自肺腑的声音,代表了所有中学生对目前学校心理教育的批评。

老师因自己传授的思想遭到学生反感而十分伤心,学生因自己关心的问题得不到老师的解答而万分苦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都感到离不开对方,然而现在都失去了对方!

这正是心理教育的危机之一,也是心理教育的转机所在--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来说,回答学生所关心问题,找回失去的对方,正是改革心理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究竟有哪些是学生最急于解答的“往往没人回答”?有人曾经做过调查,现将其中一些片段摘录如下:

好不容易考上重点高中,我却有了一种失落感受,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莫名其妙地自卑,这到底为什么?

我最想知道怎样搞好与父母的关系,有时明明是他们的错,我稍微申辩一下,他们便说:“翅膀长硬了,连父母都要顶撞!”另外,他们对于我的日记、信件很敏感,也很“不自觉”,老是喜欢趁我不在的时候偷看,我很反感,于是,干脆断绝一切通信联系,也不再写日记。我真想与父母搞好关系,可是不知该如何着手。

老师总是说社会上主流是好的,可现实生活中,我老是感到不好的是多数,这是怎么回事?

我很想知道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