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班主任工作经典教案——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
2158000000011

第11章 教会学生自我管理(1)

做个有民主意识的班主任

民主意识,即人的民主思想和民主作风。民主意识是从具有阶级性的民主政治制度派生出来的,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作风。它既可体现在政治思想方面,也可体现在工作思想、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方面。

班主任的民主意识体现在教育行为的民主之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民主。教育民主就是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个性的特殊性。师生关系民主化是以双方人格的平等为前提的,没有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就没有民主的教育可言。教师和学生虽然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即作为人的尊严应该是完全平等的。所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字面上看是师生双方相互平等对待。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迥然有别,除了少数顽劣学生之礼不恭,甚至有时顶撞、侮辱教师之外,一般不存在学生歧视教师的问题;问题主要在于教师是否能平等地对待学生。民主的教育允许说服,不允许强制。就是说,对待学生的一切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班主任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同学生一起探讨,主要依靠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思想修养。班主任应允许学生不服或对自己的“说服”提出异议。否则会形成学生的被动感,使自主意识减退。当学生出现不良倾向时,应能较多地容忍其缺点和弱点,因为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在于他们的不成熟性,如认知上的肤浅,思维上的偏激,情感上的冲动,经验上的欠缺,行为上的幼稚等等。面对这一特殊的群体,班主任必须有一种宽容的品格。这是班主任思想境界的标尺,也是班主任人格力量的展示。针对学生的过错,班主任应在人格平等的气氛中与之进行温和的对话,严禁斥责、讥讽、体罚或变相体罚。教育民主要求班主任提高民主意识,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把自己看作学生的朋友。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其主体意识的复苏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使之成为聪明、勇敢、自尊和自重的一代新人。

要发扬教育民主,应允许学生批评教师。长期以来,教师训斥学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学生批评教师则被认为是悖礼犯义。实际上,学生批评教师,是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表现,是对教师的一种关心与爱护。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不仅有利于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而且有利于把学生从小培养成为敢想、敢说和敢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

要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还要具有“自以为非”的精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高明的教师也避免不了缺点和错误。班主任虽然在年龄、经验、知识等方面有优于学生的地方,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肯定也有说错话、办错事、考虑不到和考虑不周的时候。这时候,班主任千万不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而应该放下架子,细心了解真实情况,虚心听取学生的批评或建议,及时弥补自己的过失,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做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提高自己的威信。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一天课外活动时,我走进教室,见小文的座位旁边有一团纸屑,正好她坐在座位上。我便主观认定这纸是她丢的,于是虎着脸对她说:“把纸捡起来!”小文嘟着嘴,一动不动。我一看更来气了,严厉地说:“错了就要主动改错,怎么能这种态度呢?明天罚你扫地,看你还乱扔纸不!”小文一下子哭了,捡起纸屑,气冲冲地出了教室。

这样的事过去时有发生,我也未放在心上。但第二天,小文碰见我时,却故意把头扭向一边,装作没看见。我一见她怀有敌意的表情,心里一沉,难道我错怪了她?她可是个性格内向而倔强的孩子啊,千万不能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决定把这事重新调查清楚。我找来小文座位旁边的几位同学谈话,其中一位男孩主动承认了那团纸是他丢的。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正是由于自己的武断,造成了失误,挫伤了小文的自尊心。为了及时补救,我下课时对小文说:“小文,今天下午你不用扫地了。”她沉默不语。下午放学时,她还是默默地和其他同学一起扫地,但一见到我,她还是不正眼看我。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深深地责备自己为什么不了解清楚就随意批评学生,甚至做出罚扫地的错误决定,而一旦弄清情况又放不下老师的面子主动找小文谈话,向她认错。思前想后,我决定还给小文自尊。

第二天晨会课上,我首先表扬了头天扫地的同学很认真,特别表扬了小文同学,然后诚恳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向小文同学认错,最后说:“老师不是神仙,有时也可能出错,今后欢迎同学们及时提醒,甚至批评,老师会乐意接受的。”话音刚落,全班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看小文同学,只见她脸上泛出红晕,眼里噙着泪花。我情不自禁地走过去,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她竟放声痛哭起来。就这样,小文又恢复了往日的欢笑。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从这件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批评或处罚一定要尊重事实,决不能主观武断地制造“冤案”,使学生的自尊受到无辜的伤害。特别是当教师因种种原因造成过失的时候,教师要敢于面对事实,放下架子,和学生坦诚相见,该认错的坚决认错。这样,教师不但不会丧失威信,反而会使学生更加信赖和尊重你。也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民主,平等对待学生,是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他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切中要害,才能卓有成效。但是,既然是内心活动,那当然是隐藏的、不外露的,是不易察觉、不易了解的,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内心活动呢?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的个体确有一种投其所好的行为,又称为获取信任行为。个人为获得别人的好感,往往投其所好,这是个人的一种策略行为。最常见的投其所好的行为表现是自我暴露的行为,即个人在特定的人物面前展示自己内心的秘密。例如,学生对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或最为信任的班主任,把自己内心的隐秘谈出来,表明自己对好朋友、对教师的充分信任。这就告诉我们,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隐秘,就必须取得学生的信任,就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喜欢你,愿意亲近你,愿意向你倾诉。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呢?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经对广州市1856名中学生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把“很幽默,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列为最喜欢的教师的第一位,把“很民主,不过分要求学生”的教师列为第二位,两项合起来占全部有效问卷的51、86%。这反映出学生对教育民主、师生平等的新关系有着普遍的、强烈的追求。很多学生希望自己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尽量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成为学生的朋友。班主任也只有放下架子,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交知心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礼记·学记》中说过:“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当学生认为班主任是可以亲近的人、可以依赖的人时,才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要发扬教育民主,还必须做到让学生民主参与班级管理。班主任要发扬民主精神,创造条件让全班学生参与班级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班级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评价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管理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班主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而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时时处处想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使学生在班级中有深切的当家做主的体验;种种管理制度要从班级实际出发,由班级干部、全班学生交流协商,民主制订;要努力创造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参加民主管理的形式,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以保证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当然,我们强调民主,决不意味着削弱和取消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我们强调平等,决不意味着减轻或放弃班主任的管理责任;我们强调班主任要做学生的朋友,决不意味着放弃原则,一团和气。班主任应该做到对学生宽容而不放纵,严格而不武断,信任而不娇宠,说服、示范而不强制,让学生生活在既有集体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氛围中,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自由的发展。

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意志

新时代的班级管理,我们提倡让学生自理,而科学的学生自理,既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与“主导”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班主任要善于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意志。其含义有二:一是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有班主任的权威,没有这种权威,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无从体现,学生集体便失去了思想核心,班集体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二是班主任的权威不应表现为直截了当的“发号施令”,而应当以学生集体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是“学生集体”,而不是少数学生干部。换句话说,让学生自理并不仅仅是班主任把自己的权威变成学生干部的权威,而是要发挥所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意志,这是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则。完成这种“权威转化”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四点。

第一,引导集体。引导集体是指班主任在班集体形成之初,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当作自己的愿望提出来,使班级纪律在学生心目中不是“班主任对我的要求”,而是“我自己对自己的约束”。

新生开学,我往往递进地提出三个问题让大家讨论:“大家是否希望咱们班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对此,学生的回答往往一致:“当然希望啦!”)“既然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愿望,那么,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每个人应不应该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呢?”(学生们经过思考、议论,认识也能统一:“当然应该。”)“要克服缺点,班级需不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呢?”(通过学生反复讨论甚至争论,至少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当然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纪律,就已不仅仅是教师强加的“条条框框”,而成为学生集体的内在要求。另外,对于某些非要教师自己提出的纪律要求,班主任也应尽量设法通过学生的口提出来。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有时我还出一些小调查题让他们笔答:“以后班里出现违纪现象时,你希望李老师怎么办?”“当你犯了错误时你希望李老师怎么办?”基于对学生心理的了解,更出于对学生的信任,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没有让我失望:“希望李老师严格要求我们!”而且学生往往还提出许多具体的措施。这样,我以后大胆管理班级,就不是我与学生“过不去”,而是满足他们的愿望。

因此,引导学生集体,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进校之际,便在思想上处于自我管理的位置。

第二,利用集体。利用集体是指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集体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与教师权威一致的积极因素,利用这种积极因素来抑制集体中的消极因素。由于这些积极因素既是学生集体中的客观存在,又与教师意愿不谋而合,因此它虽然蕴含着班主任的教育意图,却使学生觉得这是集体的意志,而非班主任的权威。以对自习课的管理为例,班主任无疑希望自习课纪律良好,学生集体当然也有这个愿望。有位班主任说过:“对少数违纪学生的纪律惩罚,我从不以班主任个人的角度提出,而让学生自己摆违纪现象,论违纪危害。这样,对违纪学生来说,他们受到的惩罚,并非班主任的‘铁腕’,而是来自学生集体的谴责与制约。再以对学生干部管理为例,要求学生干部认真负责,这是我与全班学生的共同愿望。在我看来,学生干部决不应只是对我负责,而应首先对学生负责,这二者是统一的。因此,对班委干部的管理,与其让我督促,不如组织全班同学监督--学生定期对班干部投信任票,并进行书面评议。这样,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与制约,使每一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成为可能。”

第三,规范集体。规范集体是教师权威向集体意志转化的表现形式--学生的自我管理应规范为一种班级常规制度,以避免即兴性、随意性,使由“人治”走向“法治”,这在本书第一章已有详细讲述。

第四,服从集体。服从集体指的是班主任对集体意志的服从。班主任的权威已转化为集体的意志,并规范为班级规章制度,那么,班主任就应同所有学生一样,服从集体意志的结晶--班级法规。面对班级法规,班主任越是炫耀自己的权威,凌驾于集体意志之上,便越没有权威;相反,如果教师越是“放弃”自己的“权威”,自觉服从集体意志,那么,他实际上已在学生心灵中牢牢地建立了自己真正的权威--因为班主任严于律己的行为会使学生心灵受到震动,从而同样自觉地接受集体意志的约束,这同时也就是接受班主任的大胆管理。例如李镇西老师带领学生制定的《高90级(1)班纪律管理条例》中,有如此规定:“凡每月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或下课拖堂两分钟以上,或错批评同学一次,均罚扫教室一天。”三年中,他好几次“犯规”,开始学生不好意思罚他扫地,他便主动认罚,一人扫教室,这样,“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学生心灵。有了这样的集体意志,他便不需要原因就主动放弃了“个人权威”,但他甘愿受罚的“傻劲”却使他通过集体意志表现出的“个人权威”大大增强:凡学生违纪,他便照章惩罚,结果很少有人不从,因为学生把这看成是自己对自己的惩罚,因为班规是他们自己制定的,更因为面对班规,人人都没有特权。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权威的巧妙转化,的确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良策。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的自我管理科学化,更使教师的班级管理民主化。

少一些包办,多给一些自主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正是自主意识逐步形成和巩固的阶段。当代中小学生见多识广,绝大部分学生有独立处理安排自己班级的强烈愿望,有展示自己个人才华的积极心态。班主任方方面面给安排妥当,学生当家做主的愿望不能实现,必然使他们的热情降低、信心大减,内心形成强烈的冲突,并会以沉默、消极对待、故意违抗等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班级管理秩序混乱。有位教育家说过:“记住你管教的同学应该是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班主任只有在班级管理中少一些包办,多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班级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班级管理实践中的一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