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有心机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2155600000002

第2章 做人要有心机(2)

如果客观上即使不和这种人交往也还过得去,或者无论怎样与对方交往也得不到什么益处(包括精神和物质上的),那么就干脆和对方断交算了。因为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跟所有的人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所有的事都能干好的话,那肯定是天才人物。虽然无论和谁交往都应该真诚对待,但如果交际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的话,还是不交际的好,还不如把精力转移到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因为十减一还有九,百减一有九十九,少了一个并不会破坏你的整个人际关系网。

你稍微有点“心机”就会发现那些无论什么时候都笑眯眯的,既不恼怒也不发火,只是缄默不语,让别人单方说话的人很难交往,因为这种人深不可测,即使你费劲地跟他结交,也是干着急,对这种人你可以敬而远之,或只表敬意而不主动接近。不过,你没有必要对其恼怒进而怀有敌意,因为被对方觉察到的话他也会对你产生敌视态度,我们又何必自己去树一个敌人呢?

有时在一个公司里,碰到一个自己十分讨厌但又不得不与其打交道的人,这真是件不幸的事。这时候可以采取敬而不近的策略,表面上对其十分尊敬,但没有必要对其大献殷勤,随便敷衍过去就行了。不过,还是要忍耐,等待有利时机,扮演好“喜在脸,厌在心”的角色,不能被其觉察出来。这时你可能会说:“这样生活多累啊!”确实,活着不易,要活得好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只是任由自己性子去干而不“委屈一下”自己的话,怎么可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任何人做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标,但要想成功就要有一如既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

鸟无翅不能飞,人无志不成才。治学成才,贵在立志。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十分强调立志在治学成才中的作用。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因为孔子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治学成才的雄心壮志,并且终身为之奋斗,因此才取得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的结果,使他成为一个古今中外闻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有了远大志向,就要去实现它。德国的歌德在《浮士德》中说:始终坚持不懈的人,最终必然能够成功。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恰恰就是缺乏这种始终向前的精神,以至终生浑浑噩噩。可见,立志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事业的发展是何等地重要。

清朝末年,清政府决定修筑京张铁路时,外国工程师声称,如果没有他们,这条铁路就不可能问世,断言:“要走这条路,只能永远骑骆驼。”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挺身而出,勇敢地担起这副重担,立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祖国的大地上铺出一条路来。当他决定京张铁路要通过尽是悬崖峭壁的吴沟地区时,外国工程师又惊奇地议论纷纷,有的甚至说:“中国能修筑吴沟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出生呢!”但是,有着强烈爱国心和自信心的詹天佑,大志既立,不怕冷嘲热讽,迎难而上。这条铁路原定六年的时间修完,在詹天佑和中国工人的努力下,只用四年时间就完工通车了,而且工程费用还结余了二十八万余两银子。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修的铁路,它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同时,也是詹天佑志向的成功。正是这坚定的志向,给了詹天佑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

为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而拼命努力,这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金的理论一致。他说:“人性中具有一种企图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目的物同化的倾向。”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只要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态度,并每时每刻地为如何得到这种东西而努力奋斗,那么,他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总之,除非有精诚所至的态度和为达到目标而付出的坚韧不拔的努力,否则他将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有首诗说得好:

肯做必然成,不做必不成。

凡事若不成,乃在不做人。

做人不要做那种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种只有三分钟热度,奋斗一阵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却的人;那些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兴趣经常转移的人,是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的。

7.知足常乐心情好

知足和不自满并不矛盾,想要有很好的心态,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现在的目标,可以瞄向下一个,但不要贪婪。给自己定好位,知足也是向上的动力。

有这么一种人:在大庭广众之间双目昂视,面色凛然傲气冲天,旁若无人。也有一种人,就怕人不知道他才高八斗,无论走到哪儿,说不上三句话,便开始为自己宣传,即使做谦虚之态,亦是以退为进,并无诚意。

这样的人必然有过人之处,但他的不凡和智慧一定不是最高,因他居然悟不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之类的真理,犯了量小易盈、自满自大的毛病,是让与他相对的人很难承受的。

还有一种人,眉眼之间洋溢着和平的神气,动不动笑容满面,说起话来风趣横生,不忧不怨的人,是属于知足常乐的一型。

自满与知足从字面上看来,仿佛都是对自身情况感到满意的反应,事实上内心的出发点和由外的表现给人的感受,却是大大的不同,其间境界的高低更是差之千里。而从根本上说,知足也罢,自满也罢,与外在客观条件并不一定有相互的关联,一个人自觉得生活到这个程度,于愿已足,并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一定就无懈可击,样样可打满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视客观的条件,不妄想不贪求,也不去与他人比高下,能够以宽容坦荡的心去对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顺命随缘地和平渡过。

那些骄傲的人,真的都是那么自信、骄傲,对自身的一切都心满意足,自认高人一等吗?如果你肯仔细分析,也许会吃惊地发现,事情恰恰相反。

依心理学上的说法,那种处处要表现自己的不凡,就怕谁人不知他的出类拔萃和光荣历史,无法克制地要以骄傲的面孔示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满足感、或自怜狂在作祟的人。因为缺少安全感、满足感,便相对的失去了自信,因此便急于要在别人的赞美或惊叹声中找回信心,证明确实如自己所希望和所幻想的那样不同凡响。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是由于反常心理在后面推动,不但予人极坏的印象,也是一种十分可悲的病态。

知足常乐的人也往往会给人错误的印象。譬如,今天的社会无处无时不在竞争,名、利、权,永嫌不足,争得到的趾高气扬、争不到或争得不够的怨懑颓丧,你却不争,不怨,亦不说酸溜溜的话去损别人,仍然乐呵呵地过日子,说不定有的人就会认为你是胸无大志,没出息或没能力,很可能由此就看轻了你。

但这有关系吗?对你的人格和能力有损伤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知足并不代表不进取、不进步或拒绝竞争,而仅仅是表明了一个人对本身的存在,和对这个与他人共处的社会的态度。可以说是洞察人间百态,看透世事无常后的一种大彻大悟后的坦荡胸怀。

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常乐,不与人比,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怕比别人好,也不怕比别人坏,不用处心积虑,每天都拥有真正的快乐。

8.学习乐观积极的心态

乐观是每个人都该拥有的好心态,乐观积极的人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但聪明的人应该避免由于乐观带来的盲目。

实际上,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不仅对未来的看法截然不同,对自己与他人也采取不同的态度。

悲观的人对未来抱持否定的看法。他对任何事情总是作最坏的预测,在观察人的时候,他总是看到本质恶劣的一面、满肚子自私自利的动机。对悲观的人而言,社会是由一群狡猾、颓废而邪恶的人组成,他们总是想利用周遭的事物为自己谋利。这群人既无法信赖,也不值得对其伸出援手。

对悲观的人谈起任何计划,他马上就会提出一连串有关这个计划的麻烦与障碍。而且他还会告诉你,即使圆满达成目的,最后只会尝到苦涩、幻灭与屈辱。经这么一说,你大概会立刻魂飞魄散、对自己的致富计划全身无力了吧。

悲观的人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某天早晨,偶然在路上碰到他,他会立即将消极的态度与无力感传染给你。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期待被唤醒、引诱的“倾向”。悲观的人能够巧妙地掳获这种“倾向”,藉此实现其目的。

我们内心的“倾向”包括:第一,对未来的不定与恐惧;第二,我们与生俱来的怠惰,希望躲在自己的壳里不要动。事实上悲观者的本质就是怠惰。他不愿努力适应新的事物,也不愿改变习惯。无论起床、用餐,以及度周末的方式,都要依照固定的模式进行。

一般而言,悲观者是吝啬的。推己及人,他认为既然每个人都那么贪婪、堕落,而且千方百计想占人便宜,自己又为什么必须宽以待人呢?他常常深怀嫉妒,只要听他说话就知道了。

如果与乐观者相处那就快乐多了。他容易信赖别人,也愿意涉入险境。但他也能察觉别人的恶意或缺点,只是他不愿将之视为障碍而犹豫不前。他相信每个人都有优点,并努力唤醒别人的优点。

悲观者躲在自己的壳里面,甚至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认为别人都具有危险性。相反地,乐观者关心别人,让别人畅所欲言,给别人时间,观察对方的所作所为。如此便能够了解每个人的长处、优点,因而得以团结、领导众人,共同朝某个目标迈进。卓越的组织者、优秀的企业家,都必须具备这种特质。

此外,乐观者也比较容易克服困难。因为他会积极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不利的条件转变成有利的条件。悲观者则会因为一下子就看到困难而心生畏惧、退缩不前。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只需要一点想像力,情况就会完全改观。

9.好心性造就好心态

心性因年龄的增长而成熟,许多人因岁月流逝,人世更迭,更加体味到日常心念与生活的关系,因而修炼心性,心态也随之更加平和、完善。

所谓的心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善恶成分,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如何判断自我与外界关系的一种综合反映。

人是很奇怪的,对同样的一件事物,今天可能这样看,明天也可能就那样看。人生中的某些艰难与不顺,甚至危险与可怕的事件,往往也就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上事先形成了。

说“事先”是因为人的动态左右了许多事情。世间的不少事,皆是人为形成的,是人的动念起因,决定了那个后果。人想去谋利,想去得名,或想去做贼,或想变得崇高,这些想,都是“事先”动念。念先有了,事才会跟上。

动了什么念头,想去往哪里,这就是心性了。心性好坏也看你做人有无“心机”。

长期以来,人们把个人的品行过于社会化,个人品行的好坏,在更多的时候,只被强调为一个人社会公德的如何。仿佛只有在公众的场合里,品行才能显示它的好坏。而对个体的自我无妨。

其实,心性最主要、最直接的,并不在对外部他人的影响力,而最严重的,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做事的成功与否,生活得是否美满,乃至悲欢离合的遭遇,都是在这个“心性”之中,由这个心性在作怪。

心性健康的人,会注意到阳光、友情、温暖,寻找到欢乐,不缺乏自我安慰的办法,并有回避危险的能力。在这个自然的层面上,好心性的人,会把日子过得舒畅,就是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整,能较自然地处在一种对事物的全面理解中。

这种心性,使人保持了一种健全的生活基调,人生的和谐也由此而生。

而心性糟糕的人,生活起来便会遇到问题,总是事多。往往也总处在不畅顺中,内心黯淡,日日阴郁。这种人,往往也是过分自利的人,人在过分自利的状态下,本身就是一种艰难,负担会很重。心性丑恶的人,自然常常存有不好的念头,生出不利于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容易走入偏狭,自身也会产生郁闷,步入迷雾,常与谬误为伴而不知。内心也总是阴云密布。这样的人,就是不做什么事,也已经活得很累,很不开心了。

心性自然是指人的内心,连我们自己也并不一定每时每刻都能够看得很清楚。好的心性与坏的心性,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区分开的。但它却明明白白作用着一个人对事物和生活的整体看法,指导着人的每一个行为,紧密联系着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情感往往就从这里出发。人生的幸福与不幸福,命运的畅通与否,甚至你到底能作多大的事,你的成功与失败,在长时间的过程中,往往都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性。

为了良好的心态,为了自己的幸福与命运的畅顺,我们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心性,有意地修炼出一种好的心性,以作为生活的保障。

10.时刻自我反省,乐观情绪养心养身

一个人只有懂得时刻反省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不仅形体如此,心智也是如此。10年前也许你认为金钱万能,只要有了钱就算是拥有了世界。5年前你可能认为惟有事业成功这一生才算是没有白过。现在呢?或许你会觉得惟有心境愉快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

不管这10年来的改变如何,也不管改变是正面还是负面,你都得反省反省。因为至少你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也会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大多数人就是因为缺乏自省能力,不晓得自己这些年以来的转变,才会看不清楚自己的本质。而一个不晓得自身变化的人,就无法由过去的演变经验来思考自己的未来,当然只能过一天算一天。

再者,我们的一切作为都和环境息息相关,过去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动向都是和环境互动的结果。要是不能以正确的看法来解读外在环境的话,当然也无从定位自身所处的立场。

如果能随时反复诘问自己过去的转变,就可以找出以往看待事物的观点是对是错,若是正确,则往后当然可以继续以此眼光去面对这个世界,万一是错的,也可以加以修正。如此,则可以帮助你往后以正确的观点去看待周遭的事物。

有空时多想想吧!请随时自我反省,因为良好的心态有益于健康。

当然,自省不是要你一味沉浸的往日的失意里悲叹生命的不公,自省中你必须保持乐观情绪。你在工作中因一时疏忽而挨了领导的批评,上班时发现自行车的气门芯被人拔掉……人生中常有一些让人心烦的琐事。所以,自省最关键的是要善于调节心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仅能使你显示青春活力,还将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免受疾病的侵袭。

时刻自省能让你坦然面对现实。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会面临种种压力,勇敢地面对现实,把压力当作是一种挑战将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时刻自省能帮你抛弃怨恨,学会原谅。怀有怨恨心理的人情绪波动较大,不是整天抱怨,就是后悔;不是对人怀有敌意,就是自暴自弃。这样容易患心理障碍。所以,平时应学会能抛弃怨恨,要原谅别人,更要原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