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有心机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2155600000018

第18章 做人要有心机(18)

1976年2月16日,这是决定郑周永与他的现代建设集团走向世界的关键一刻。

现代建设集团的投标代表是田甲源,然而这位肩负重担的田甲源先生却在关键性的最后一刻钟里自行其事,在投标价格表上填上9.3114亿美元。填完报价数目后,田甲源怀着胜利的信心走进工程投标最高审决办公室。

那里的工作人员紧张地忙碌着,整个办公室里就像一张巨大的针毡,田甲源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当他听到主持人说美国布朗埃德鲁特公司报价9.044亿美元时,刹那间他脸色惨白,踉跄地走到郑周永面前,含含糊糊地说:

“郑董事长的决定是对的,我……我没有照你的办,结果比美国人多……多了300万美元。我们失败啦!”

郑周永看到田甲源难受的样子,感到中标已经没有希望了,他真想给田甲源一记响亮的耳光,然而这里毕竟不是韩国,而是“世纪工程”的招标会议室。

正当他拔腿想要离开会议室的一瞬间,另一个助手郑文涛激动万分地从仲裁室跑到郑周永面前大声地喊道:

“董事长,我们胜利了!我们成功了!”

郑文涛的消息使现代建设集团的所有在场的人员都像木偶似的。他们不知所措,到底是田甲源错了,还是郑文涛对了?真让人大惑不解。

原来,美国布朗埃德鲁公司的报价是分两部分进行的,仅上部分就是9.044亿美元。相比之下,田甲源填的9.3114亿美元的报价是最低报价。

当沙特阿拉伯杜拜海湾油港招标仲裁委员会最后宣布现代建设集团以9.3114亿美元的报价摘取这项本世纪最大工程的招标桂冠时,在场者都像中了什么法术似的,个个呈现一副惊呆之状,郑周永对自己也不敢相信,更何况田甲源呢?

对于这个报价,西方的所有强劲对手都惊愕不已,他们觉得受了郑周永的骗。尤其是那些法国人,他们老羞成怒地骂他是“骗子”、“土匪”、“强盗”。

其实骂则骂亦、到头来他们还是不得不佩服郑周永的“心机”和胆略,吃了这一次亏后,那些建筑巨头以后得长点记性了。

商场如战场,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商人必须懂得“伪”、“诈”之术,懂得巧放烟幕弹的道理;只有这样,你才能用你的“心机”在商战中脱颖而出,成为“商战之神”。

6.兵不厌诈,攻心为上效果最佳

《孙子兵法·谋攻篇》里有一句“上兵伐谋”,意思是说打仗的最高境界是计谋的较量,这与后来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作战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实所谓的谋略其实质还是一个“诈”字,懂得“伪诈”之术的人才能视敌军为无物,倾刻间让敌人土崩瓦解,这是一种战争艺术,也是做人有“心机”的一种表现。

曹操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奸雄”,与他的用兵“诡诈”之术是分不开的,曹有许多经典作战便是用“攻心”之术让敌人以内部瓦解的。

曹操一生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历经数十多年磨练,他不仅能征善战,而且谋略过人,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曹操擅长打心理战,能够以“诈”取胜。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明白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暂时还除不掉孙权和刘备了,只好努力让北中国保持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加速农业生产,以便使自己的力量胜过孙刘。只有具备了战胜孙刘的经济条件,才有可能最终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曹操想巩固自己的后方,统一关中,然后再夺取汉中,进讨巴蜀。

此时,陕西中部还处在割据分裂的状态之中。割据势力中,最强的是马超和韩遂,他们手下人马精悍,且占据着险要的地形与辽阔的疆域,平定他们并非易事。

除此之外,曹操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这些将领虽然割据一方,但名义上还是汉朝的官。如果曹操骤然用兵攻击他们,可以说是自己打自己人,师出无名。

曹操最终还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不说要消灭割据势力,而是扬言要夺取汉中,讨伐黄巾军的一个支派——张鲁领导的农民军。讨伐汉中,必然要进兵关中,这些地方的割据势力必然会出兵阻挡,只要他们一出兵,曹操便可正式下令对他们进行讨伐了。

公元211年春天,曹操命驻扎在洛阳的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等进兵关中,声称讨伐张鲁。关中割据一方的将领果然怀疑他们是来清剿的,马超、韩遂、侯选等十路人马,联合起来叛变汉室,推马超、韩遂为总头领,率部众十万,据守潼关。曹操命安西将军曹仁率领大军进逼,但不与对方交战。

秋季,曹操命令曹丕、程昱留守邺城,然后亲率大军西征。

曹操大军抵达潼关,此时关中各处军阀纷纷向潼关集中,将领们建议迅速出战,曹操要大家耐心等待。

“让敌人多来一点,我好一网打尽。”曹操幽默地说。每天他都会去看看敌手的人马,敌人增加得越多,他就越开心。

将领中有人觉得奇怪,问道:“主公,为什么敌人越多,你反倒越高兴?”

“哈哈,关中地方辽阔,道路遥远,如果每股叛乱将领都留在他们的根据地,我要一个一个去平定,没有一二年时间是平定不完的。”

“可是,现在敌人集中……”

曹操说道:“虽然敌人数量很多,但他们谁也不会服谁,大军没有权威统帅,一战就可击破。从来没有一场战役,可以这么容易取胜,所以我心里高兴。”

正说间,忽报马超与韩遂来阵前挑战。曹操下令固阵坚守,不要出战。马超等见曹操不敢出战,以为是曹操怯阵,就天天来阵前呐喊诟骂,百般挑战,曹操就是不应。

曹操趁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潼关的时候,派人迂回到他们的后面去,突袭了一回,杀敌数千人。这次,马超总算是领教到曹操的厉害了。

马超与韩遂等人急了,更是天天来阵前叫骂,曹操仍是不理,过了一段时间后,马超等人心里发虚,摸不清曹操的意图,心里忐忑不安,要与曹操谈判。曹操的谋士贾诩认为机会来了,主张假装进行谈判。

曹操请教贾诩下一步如何进行?贾翊说:“挑拨离间!”

曹操说:“好计,正合我意。”

这天,曹操排队出营,派人去请韩遂而不请马超会话。韩遂跟曹操本是老友,见曹操左右没有卫士,也未穿盔甲,单骑便服向前走来,但他仍然有些胆怯,于是便慢慢地向前靠近。

俩人走到一块平地上,马头相交,各按辔对语。曹操说道:“我与将军父亲同举孝廉,与将军也同登仕途,还记得吗?不知不觉已有很多年了,将军今年多少岁了?”

“已经四十了。”韩遂一听曹操谈起家常,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了不少。

“往日在京师,都是青春年少,想不到一晃都这么大岁数了!唉,何时才能太太平平过日子呢?”

“唉,是啊!”韩遂也深有感触。俩人于是谈起不少旧事和亲友,却没有一句话谈到军事,说到高兴处,两人还鼓掌大笑。

马超在远处只瞧见他们有说有笑,有时还拍起手来,却听不见他们谈些什么。等韩遂回到营里,马超急忙问道:“曹操同你谈些什么?”

“没什么,只是谈些过去京城里的旧事。”

“没提打仗的事?”

“曹操不提,我怎么提?”

马超一听,心中便产生疑惑,心想道:你是去谈判的,却说什么也没谈,这叫谁能相信呢?

曹操回到军营,对贾诩说:“你看我阵前对话怎样?”

“主公高明,真是妙极了!”贾诩说:“不过,好是好,还不足以离间他们,我还有一计……”贾诩说了一遍,曹操连声叫好。

于是,曹操又亲自写了一封信,单独给韩遂,信中要害处,故意涂涂改改,字迹模糊,然后派人送至韩处,而且故意让马超知道。

马超听说曹操有信给韩遂,便过去探问:“信里讲了什么?”

“没讲什么?”韩遂回答。

马超要看信,韩遂随手把信递给他。马超见上面有涂改字样。心中越发觉得蹊跷,便问是什么原因,韩遂说:“原来如此,不知什么原因。”

“难道有将草稿送给朋友的吗?”马超问道。

“也许是曹操误将草稿送了过来。”韩遂说。

“我不相信,曹操是精细人,岂能有这种差错?”

马超说完,把信往地上一丢,愤愤地出去了。从此,马超和韩遂貌合神离,彼此猜疑,其结果可想而知,固若金汤的潼关便从内部瓦解了。曹操乘机收复了关中。

曹操作为历史上数得着的“奸雄”,在历史上留下了其精彩的一笔,以诈取胜是曹操的一贯策略,这才有后来曹魏雄霸天下的局面出现。

7.做人要精明,但不能精明露骨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做人可谓精明,依仗贾母的宠爱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压、左右逢源。“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令众人生厌,郁郁而死。可见,做人不能不精明,但也不要精明过头。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可比。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另一个晋代人谢万,是谢安的弟弟。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回座位上,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韩琦、谢万之流都是老谋深算,“心机”重重之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的损失而大发其怒,记恨于心,相反地,都表现出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伤人者感到无地自容。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客观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过于“精明”,太精明露骨会遭人讨厌。因为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过于精明露骨,就不能在交际方面获得人心。对人,不必精明;对朋友,傻点更好。交际中的“精明”容易把应该纯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弄复杂,使人感到刁钻奸滑,敬而远之。这样精明的结果,只能以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而告终。

做人精明露骨,实则是一种小聪明。

有一种情况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逞聪明,引火烧身。三国时代的杨修,可谓绝顶聪明吧,他的几次“聪明”过了头,才智大显露,结果引起了曹操的忌恨,将杨修杀掉。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举止不讲究,言辞不考究,说话占地方,居高临下,只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顾”。

做人需要精明,但不要过于精明,甚至精明到露骨。

8.得意时,心张扬神不张扬

有“心机”的人懂得:一时的成绩不代表永久,也不代表你就比别人高一筹。成绩是自己的,如果一味张扬、炫耀只会带来负面效应。

中国人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的格言、警句多如牛毛。它们说得都是对待荣誉的看法,在荣誉面前保持平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也不会影响到别人,特别是没有成就的人的感情。所以这些话更强调做人的“心机”。

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一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与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我从不歌颂自己,我有财产、有家世,我花钱慷慨,朋友们说我风趣,可是我绝口不提这些。固然我有某些优点,而我自己最重视的优点,即是我谦虚……”可见,谦逊是我们人类共同珍视的美德。

爱因斯坦由于创立了相对论而声名大震。据说,有一次,他9岁的小儿子问他:“爸爸,你怎么变得那么出名?你到底做了什么呀!”爱因斯坦说:“当一只瞎眼甲虫在一根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看不见树枝是弯的。我碰巧看出了那甲虫所没有看出的事情。”

谦虚不仅是成功的要素,谦逊与内心的平静也是紧密相连的。内心的平静是做人的一种高度的“心机”。我们越不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就越容易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样,就容易引起别人的认同,得到别人的支持。

显示自己是一个危险的、十分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它会使你把大量精力放在显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试图让他人信服你的个人价值方面。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通常会使你骄傲自满,把荣誉当做自我欣赏的装饰品,冲淡你的成就或在你引以为豪的东西上的肯定错误的感觉。

其实,自高自大、自傲也是缺乏“心机”的一种表现。一个人如果稍稍有一点可怜的成就,于是耳朵就不灵光了,眼睛也花了,路也不会走了,因为他开始自我膨胀、发烧了;自以为写了两篇文章就成了作家,演了两部电影就成了电影明星,唱了两首歌就成了歌星……

一个人的成就再伟大,也只是相对于个人而言;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宇宙之中,没有什么不是渺小的。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你不应该过于看重它,因为它已成为你的历史。不要留恋你的影子——哪怕它很辉煌,它毕竟只是虚无飘渺的影子而已。要知道,当你望着你的影子依依不舍的时候,你正好背离着照亮你的太阳。

或许,你所自鸣得意的事,正好是受人奚落的短处,就好像口袋里装着一瓶麝香的人,不会到十字街头去叫嚷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口袋里的东西,因为他身后飘出的香味已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