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2155400000049

第49章 从脉象与冬为阴夏为阳相适应说起

1.阴阳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阴阳是自然界规律变化的根本,亦就是说,自然界中繁多复杂的万物,皆离不开阴阳。例如年年皆如此的春夏秋冬,亦是属于自然界阴阳规律变化的反映或曰其表现,而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不言而喻,自然界万物中当然亦包括高级动物——人在内,亦离不开循环往复不断年年皆如此的——春夏秋冬。

既然是人们离不开春夏秋冬,当然人体的脉象,亦是与春夏秋冬不可能脱离的。所以,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的脉象与年年皆如此的——春夏秋冬,亦是相适应的。

2.脉象与冬阴夏阳是相适应的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的脉象与冬阴夏阳是相适应的。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

黄帝向岐伯提问:冬天为阴,夏天为阳,那么人的脉象,则究竟是怎样与冬为阴夏为阳相适应的呢?

岐伯回答说:九候之脉,如果都沉细悬绝,为阴,主冬令,夜半为阴气极盛之时,故主死。

这里说的所谓“九候”,是指人的上、中、下三部,各有天候,各有地候,各有人候。三部中有三个天候,三个地候,三个人候,三三得九,合称为“九候”;用古人的习惯用语来说,就是叫做:“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中载)

凡是其脉盛大躁动而疾数的,为阳,主夏令,日中(今日称的“中午”)阳气旺盛之时,阳极阴绝,故死于日中。

所以说,人死亡的时辰或今日称的时间,一般说来,大体上是寒热交作阴阳相搏之病,死于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这里说的“平旦”,是指天亮,即今日人们习惯称的早晨。一般说来,凡是属于:热中或热病,死于日中(今日称的“中午”)阳盛之时。一般说来,凡是属于:病风,死于傍晚金气旺盛之时。一般说来,凡是属于:病水,死于夜半阴极之时。一般说来,凡是属于:其脉象败乱或疏或数,或迟或疾的,死于一日中的辰(晨吃早饭的时间)、戌(晚上点灯戌时)、丑(半夜子时后的时辰,天亮寅时以前)、未(中午后的未时)之时。

除上述而外,其情形如果是:形肉已脱,其九候的脉象虽然调和也是死候。如果是若七诊虽然出现,九候的脉象表现都很协调,就不一定是死候。

其所以说不死,是指新感的风之病,或月经之病,虽然有些表现像七诊之病,实际上不是七诊之病,所以说它不是死候。

如果是有七诊之病出现,其脉象败乱,这亦是死候;并且死时必有哕,噫等症候出现。

这里需要将何谓“七诊”说明一下。七诊,有两说:一说是指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为七诊(唐医学家王冰注释云);一说是指沉细悬绝、盛躁喘数、寒热病、热中及热病、风病、病水、形肉已脱,此说为《太素》杨注。一般说来,今从后者之说,居多。

还有,中医大夫,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应该懂得或者说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治病之时,必须向病患者问清楚:开始得病的经过与现在的症状表现,然后再切按患者脉搏,并审查其经络或浮或沉,根据各种具体情况,采取或上或下,或逆从经脉,或顺其经脉的方法以切循之,脉疾者是有病的表现,脉迟也是有病的表现,胜不往来,说明经气已绝,故主死,皮肤干枯着骨,也是死候。

以上所说的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