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2155400000036

第36章 寒暑燥湿风和喜怒悲忧恐与疾病的关系

1.寒暑燥湿风

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着的不同五种自然现象,即寒、暑、燥、湿、风。用古人的认识和话来说,就是叫做:“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一年四季,客观存在的寒、暑、燥、湿、风,可以说,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谁也是离不开的,人们只有适应或曰顺从,或曰人们遵循寒暑燥湿风的规律,处理好与寒暑燥湿风的关系,使人就会少生疾病,或者说就会使人不发生疾病。

风一年四季,不论春秋冬夏,都是客观存在着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就会受到风产生的邪气,或曰风邪,或曰邪风,或曰贼风,或者用古人的话来说,叫做:“风胜动”,就会使其“肢体动摇震颤”。对此,古书《类经》二卷第一注,作了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风胜者,为振掉摇动之病。”

夏季突出的特征就是热,而热胜就会使人受到影响;严重的时候,就会使人发生“热胜则肿”,而所谓“热胜则肿”,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阳气壅盛,就会容易使人产生痈疡肿痛等病症。对此,古书《类经》二卷第一注,作了恰到好处,相当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热胜者,为丹毒痈肿之病。”

人们有时候会遇到天气比较燥,而“燥”的不正之气,亦是属于致病的因素,为什么呢?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燥则干”,古书《类经》二卷第一注,作了比较透彻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因为“燥胜者,为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之病。”

有时候,人们难免会遇到天气变化不正的寒气,或曰寒邪,或曰风寒等,或者用古人的话来说:“寒胜则浮”;而所谓“浮”,指虚胀。对此,古书《类经》二卷第一注,作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浮虚之病。”为什么呢?古学者张志聪注释云:“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也。”

湿,亦是属天气变化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每年尤其是雨季期间;还有南方,有的地方经常下雨,不大不小,经常见不到太阳。所以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潮湿的情形,用古人的话来说,是“湿胜则濡泻”。而所谓“濡泻”,又称“湿泻”,为什么呢?因为是湿气伤脾所致,才会使人出现大便清稀如水,不正常。

2.喜怒悲忧恐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人皆有的几种情感,或者叫做人人皆有的“六情”,或曰“七情”中的几种情感。

这里说的人人皆有的五种情感“喜怒悲忧恐”,与人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喜怒悲忧恐”这五种人人皆有的情感,与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新校正云:“按天元纪大论‘悲’作思(解)……‘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那么,“喜怒悲忧恐”这五种人人皆有的情感,与人的疾病,有着什么密切关系呢?

有时候,人们难免会遇到有喜怒的情形和寒暑的情形。而这两种情形都不好,人们应该对这两种情形要有这样的正确认识,就是说:“喜怒伤气,寒暑伤形”。为什么?古学者张志聪作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喜怒由内发,故伤阴阳之气。外淫之邪,由皮毛而入于肌胳脏腑,故寒暑伤形。”

生活中,都要切忌暴怒暴喜。为什么呢?因暴怒或曰突然大怒,会损伤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阴或曰阴气;因暴喜或曰突然大喜,可以会使人损伤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或曰阳气。

暴怒暴喜,皆会使其人体的气机逆乱;人体的气机逆乱而上行,充满经脉,可导致使其人体的形气相失损而阴阳不守。

如果是喜怒不节或曰没有节制,或者说寒暑过度,则就会使人的生命不能强固。

生活中人们应该有这样正确的认识,就是阴和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阴极可以转化为阳。所以说:冬天被寒邪所伤,到来年春天,使人就会比较容易发生湿热病;如果春天被风邪所伤,夏天就会使人比较容易发生飧泄之病;如果夏天被暑邪所伤,秋天就会使比较发生疟疾病;如果秋天被湿邪所伤,冬天就会使人比较容易发生咳嗽。

其实,上面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署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署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