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2155400000033

第33章 “五脏”与人体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2)

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食和的“主食”和“副食”,其繁多复杂的各种各样的食物,但是皆离不开“五味”,而“五味”的苦味,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它走骨,而骨病不可多食苦味。

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食物中的“五味”——酸甜苦辣咸;而“五味”中的甜味,它走肉,凡是肉病者,切不可多食甜味。

“五味”中的酸味,日常生活中亦是离不开的。但是,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五味”中的酸味,它走筋,凡是筋病者,切不可多食酸味。

以上所说的,就是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需要注意的“五味”的禁忌;而所谓“禁忌”,就是“五味”中的不论哪一味,都不可多食,因为它们各有所走,并且因为疾病的不同,所以“五味”有所禁忌。

上面说“五味”的禁忌内容,用《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确内容的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7.五病所发

阴阳是自然界规律变化的根本。自然界中的一切都离不开阴阳。既然是这样,那么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言而喻,当然亦包人们的病在内,与阴阳的关系,是相当密切。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归纳概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

在人们的疾病中,有“五病所发”,那么,有哪五种病的发生呢?

①阴病发于骨。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阴病发于骨:骨属肾;而“五脏”中的肾为阴脏,故云阴病发于骨。

②阳病发于血。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阴病发于血:血属心,而“五脏”中的心,为阳中之阳,故云阳病发于心。

③阴病发于肉。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阴病发于肉:肉属脾,而“五脏”中的脾,为阳中至阴,故云阴病发于肉。

④阳病发于冬。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阳病发于冬:冬属阴,冬日阴气盛,阴盛则阳病,故云阳病发于冬。

⑤阴病发于夏。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阴病发于夏:夏属阳,夏日阳气盛,阳盛则阴病,故云阴病发于夏。

以上所说的,就是属于疾病中的五病所发。

上面说的有关五病所发的内容,用《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确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8.五邪所乱

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的疾病,有各种各样,繁多复杂。如狂病、痹病、巅疾、音哑之疾,易怒等等。

当然,患狂病、痹病、巅疾、音哑之疾,易怒等,其致病的因素,当然有多种了。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总的叫做“五邪所乱”。

那么,有哪“五邪所乱”呢?

①用古人的习惯用语来说,就是叫做“邪入于阳则狂”,其内容意思是什么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是因为:邪入阳分,则阳偏胜,而发为狂病。并且古学者,吴昆亦作了恰到好处认识性的解释,他说:“邪,阳邪也。阳邪人于阳,是重阳也,故令(人)狂。”

②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叫做“邪入于阴则痹”,其内容意思是什么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是因为:邪人于阴分,则阴偏胜,而发为痹病。并且对“邪入于阴则痹”,《类经》十五卷第二十五注,亦作了恰到好处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因为“邪入阴分,则为阴邪,阴盛则脉凝涩不通,故病为痹。”

③用古人习惯表达的语言来说,就是叫做“搏阳则为巅疾”,其内容意思是什么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是因为: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疾。

对此,《太素》卷二十七邪传注,亦作了认识性的解释,指出是因为“阳邪入于阳脉,聚为癫疾。”

唐着名的大医学家,孙思邈亦云:“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传则为癫疾。……;复传于阳,邪气盛,腑脏受邪,使其气不朝,荣气不复周身,邪与正气相击,发动为癫疾。”

④用古人的语言来说,就是叫做“搏阴则为痦”,其内容意思是什么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是因为:邪搏于阴则阴气受伤,而发为痦哑之疾。

对比,《太素》卷二十七邪传注释云:“阳邪入于阴脉,聚为瘖不能言。”不仅如此,而且《类经》十五卷第二十五注,所作的认识性的解释,就更为比较详细,指出:“邪搏于阴,则阴气受伤,故声为痦哑。阴者,五脏之阴也。盖心,主舌,而手少阴心脉,上走喉咙系舌本,手太阴肺脉循喉咙,足太阴脾脉上行结于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而筋脉络于舌本,足少阴肾脉循喉咙系舌本,故皆主病阴也。”

⑤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阳人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其内容意思是什么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是因为:邪由阳而人于阴,则从阴而为静;邪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

对此,古学者张志聪亦作了恰到好处的解释,指出:因为“阳分之邪而人之阴,则病者静,盖阴盛则静也。阴分之邪而出之阳,则病者多怒,盖阳盛则怒也。”

总之,以上所说的有关“五邪所乱”的内容,用《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确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颠疾,搏阴则为痦,阳入于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9.五邪所见

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论是谁,如果出现“五邪所见”,不好!为什么呢?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因为“五邪所见”,其重点就是:相克。

那么,“五邪所见”,其具体的,究竟有哪“五邪所见”呢?’五邪所见”,则又是怎样相克的呢?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还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五邪所见”。

①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论是谁,如果是:“春得秋脉”,不好!为什么呢?

因为春天到秋天的毛脉,是金克木;因为春木秋金。

②社会生实践中,不论是谁,如果是:“夏得冬脉”,不好!为什么呢?

因为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是水克火;因为夏火冬水。

③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论是谁,如果是:“长夏得春脉”,不好!为什么呢?

因为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是木克土;因为春木长夏土。

④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论是谁,如果是:“秋得夏脉”,不好!为什么呢?

因为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因为秋金夏火。

⑤社会生活实践中,不论是谁,如果:“冬得长夏脉”,不好!为什么呢?

因为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土克水;因长夏土冬为水。

总之,凡此五邪,都是真脏脉见而胃气绝的表现,为土败木贼,故病善怒,是不治之证。这是五邪致病的基本情况,并且都同样是属于不治死证。

以上所说的“五邪所见”的内容,用《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10.五脏所藏

①神与“五脏”中的心有密切关系。神有多种认识和解释。不言而喻,其中当然亦包括这样的一些认识和解释,例如:奇异莫测;异乎寻常。如神速,神效。《易·系辞上》中载:“阴阳不测谓之谓神。”古学者韩康伯注释云:“神也者,变化妙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精神。如:凝神;费神;聚精会神。《荀子·天论》中载:“形具而神生。”《淮南子·原道训》里云:“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人体内的“五脏”,其心肝脾肺肾,则皆各有所藏,心藏神。

②魂与“五脏”中的肺有密切关系。人们对“魄”逐渐形成了多种认识和解释。例如: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指:人身中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以别于能离开形体的魂。《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日魄。”西晋学者,杜预注释云:“魄,形也。”精力;胆识。如:体魄;魄力;等。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人体内的“五脏”中的肺,有其所藏,即肺藏魄。

③魂与“五脏”中的肝有密切关系。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魂”逐渐形成了有多种认识和解释。例如:古时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将想象人的精神能离开形体或曰身体而存在的这种精神,给归纳概括叫做“魂”。《易·系辞上》里载:“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指人的全部心灵作用。如:心魂;精魂。亦泛指一切事物的精神。例如,苏轼在《再用松风亭下韵》诗中云: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肯冰为魂。”古典名着《红楼梦》里亦云:“冷月葬诗魂”。(第七十六回)亦特指崇高的精神,如:民族魂;国魂,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人体内的“五脏”中的肝,与魂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人体内的“五脏”中的肝,有其所藏,即肝藏魂。

④意与“五脏”中的脾有密切关系。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意”逐渐形成了有多种认识和解释。例如:意思,意味。如:表情达意;诗情画意。心愿,意向。如:满意;称心如意。例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云:“醉翁之意不在酒。”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如:春意,秋意,醉意,等等。猜想:意料。如:意外;出其不意,等。总之,人体内的“五脏”中的脾,与意有密切的关系。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还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人体内的“五脏”中的脾,有其所藏,而脾藏意。

⑤志与“五脏”中的肾有密切关系。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对“志”,则逐渐形成了许多种认识和解释。例如:志向;意志。如:有志竟成。《诗·关睢序》中载:“在心为志。”《论语·公冶长》里云:“盍各言尔志。”立志。《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总之,人体内“五脏”中的肾,与志有密切关系。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还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人体内的“五脏”中的肾,有其所藏,即肾藏志。

以上所说的“五脏所藏”的全部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