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2155400000031

第31章 对人体应有科学的认识

1.科学认识人体

随着科学日益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对人体或曰人体内,应该具有科学的认识。科学的认识,不言而喻,当然亦包括中医科学的认识。就是指:人们对人体或曰人体内,应该具有符合中医科学的一些认识,例如,人们应该认识到:

人体的各条脉络,都通于目,或者换句话说,人体的诸脉者皆属于目。为什么呢?因为目为宗脉聚会之处,故有此说。对此,《灵枢》口问作了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因为“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人体内的诸髓皆属于脑,而所谓人体的髓,就是指骨中的凝脂。那么,人体内的诸髓,为什么都属于脑呢?对此,《类经》八卷第二十一注,作了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因为“脑为髓海,故诸髓皆属之。”

不仅如此,人们还应该认识到:髓海充盈,则精力充沛,髓海不足,会出现虚弱症状。对此,《灵枢·海论》里亦作了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骨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人体内的诸筋皆属于节,这里说的所谓“节”,指骨节而言。因为筋连于骨节肌肉之间,故属于节。

人体或曰人体内的诸血,皆属于心,为什么呢?因为“五脏”中的心其功能作用的头一条,就指出心主血脉,亦就是说心与血脉有密切关系。血液循脉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素问·痿论》里明确指出“心主身之血脉。”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诸气皆属于肺,为什么呢?因为“五脏”中的肺,主一身之气,故诸气属于肺。

人体或曰人体内,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何谓“八溪”?《类经》八卷二十一注,作了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八溪者,手有肘与腋,足有胯与胭也,此四肢之关节,故称为溪。”

当人睡眠的时候,血藏于肝,为什么呢?因为“五脏”中的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并且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为什么呢?因为肝气通于目(《见《灵枢·脉度》),指肝与目有内在联系。肝气和调,则目能辨五色。故有“肝开窍于目”之说;足得血的濡养或曰滋养,能行走;手掌离不开血的滋养,所以手才能够握物;手指亦离不开血的濡养,所以手指才能够拿取。

人们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到风吹,就会使人的血液循行因受到风的侵袭,而发生血要凝滞;凡是凝于肌肤的,随之就会发生痹证;凡是凝于经脉的,会使人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凡是凝于足部的,就会使人在足部发生厥冷;就是指足部逆冷。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人的全身有大谷12处,小溪354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俞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时,如果采取针灸,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祛除其邪气。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何谓“大谷十二分”、“小溪”、“十二俞”?

大谷十二分,《类经》八卷第二十一注,作了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大谷者,言关节之最大者也。节之大者无如四肢,在手者、肩、肘、腕;在足者,髁、膝、腕各有三节,是为十二分。分,处也。《素问》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是溪谷虽以小大言,而为气血之会则一,故可以互言也,上文单言之,故止云八溪;此节与下文小溪三百五十四名相对为言,故云大谷也。”

小溪,指肉之小会,也就是俞穴。

十二俞,指十二脏腑在背部的俞穴,即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等十二穴。

总之,以上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2.如何正确认识人体

据相传说,我们的祖先,黄帝当政统治期间,君主帝王——黄帝与他手下的大臣“尊师”(君对臣的尊称)岐伯经常坐在一起,商讨医学问题。

有一次,二人就讨论到了应该如何科学正确的认识人体的问题。

黄帝向岐伯问道:朕听说方士(指通晓方术的人)之中,有的人认为:人体内的脑髓,以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腑,如果向他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正确,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军师岐伯谈谈这个问题。

军师岐伯听了,是这样回答的:

人体内的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指女人子宫),这六者是禀承地气而生的;或者换句话说,这是禀承人的母亲——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像人的母亲——大地能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这里说的所谓“奇恒之腑”,古学者高士宗作了认识性的解释,指出:“奇,异也;恒;常也。言异于常腑也。”

人体内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或者换句话说,这五者是禀承人的父亲——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就像人的父亲——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接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转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人体内,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出人体外的缘故。

人体的肛门,它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的职能(或曰功能作用),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人体内了。

人体内的所谓“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功能是贮藏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精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气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

人体内的“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成为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们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能总是保持盛满。

为什么呢?因为水谷入口下行,首先是胃充实了,但肠中有时是空虚的,而只有食物入口经过胃消化后,再下行小肠、大肠,使肠才能充实,这时胃又会渐渐空虚了。实际上,是“五脏”和“六腑”之间的很有规律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盛满;而“五脏”心肝脾肺肾就不同了:它们都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就“五脏”充实来说,是不能间断的,断了变就会无法生存了!

上面所说的一些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五脏别论篇第十一里,归纳概括了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日;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肠实而胃虚。故日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