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2155400000027

第27章 “五脏”病的一般

规律及其反映

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而人们的疾病,例如“五脏”之一的心、肝、脾、肺、肾之病,亦是具有一般的规律及其表现的。

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是讨论到了这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比较完整的一套认识性的解释。

1.心病的一般规律及其反映

用古人的习惯用语来说,叫做“病在心”,或曰“五脏”中的心病,其一般的规律,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凡是心脏有病,是愈于长夏。这里说所谓“长夏”是指每年的农历六月,但是,如果到了长夏不愈,到了冬季病情就会加重;但是,如果在冬季不死,到了明年或曰来年的春季,其病情就能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随之,到了夏季心病就会好转。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五脏”中的心主火。所以,一般禁忌的规律是:凡是心有病的都应该十分注意和讲究要禁忌温热食物,日常穿的衣服,亦不要穿的太暖。

古时,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习惯使用干支纪年、干支纪日。所以说,凡是心有病的人,一般规律是:愈于戊己日;但是,如果戊己日不愈,到壬癸日病就加重;如果在壬癸日不死,到甲乙日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丙丁日病即好转。

凡是心脏有病的人,在中午的时间神情爽慧,半夜时病就会加重;到了早晨的时候,就比较安静了。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心病欲软,宜急食咸味以软之,以咸味补之,以甘味泻之。

其实,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归纳概括出了“五脏”病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和解释,而且对“五脏”病的反映或曰其表现,其一般规律性的情形,亦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

心脏有病,其一般规律性的反映或曰为其表现,会出现胸中病,胁部支撑胀满,胁下痛,胸膺部、背部及肩胛间疼痛,两臂内侧疼痛,这是实的症状。

如果是心虚,则就会使人出现胸腹部胀大,胁下和腰部牵引作痛。

治疗时,取少阴心经和太阳小肠经的经穴,并刺舌下之脉以出其血。如病情有变化,与初起不同,则刺委中穴出血。

总之,以上所说的不论是“五脏”中的心有病,还是“五脏”中的心,有的反映或曰其表现的内容,用《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奥,急食咸以耎之,用成补之,甘泻之。

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中郄中血者。

2.肝病的一般规律及其反映

用古人的习惯用语来说,叫做“病在肝”,或曰“五脏”中的肝病,其一般的规律,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凡是肝脏有病,一般说来,是在夏季当愈;但是,如果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会要加重;但是,如果秋季不死,到冬季其病情就会能维持稳定不变的状态,到了来年的春季,其病就会好转。

凡是肝脏有病,最禁忌受风。为什么呢?因为“五脏”中的肝,与风相通,或曰因风气通于肝,所以肝病最禁忌受风。

古时,人们非常习惯使用干支纪年、干支纪日,所以说,凡是肝有病的人,其一般规律是:愈于丙丁日;但是,如果是丙丁日不愈,到庚辛日病就会加重;如果是其庚日不死,到壬癸日病情就会能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甲乙日病就会好转。

凡是肝脏有病的人,在早晨的时候,会精神爽;但是,到了傍晚的时候,病就会加重;到半夜时,便就会安静下来。

最后,必须指出:因为“五脏”中的肝属木性,其特征是: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病急用辛味以散之,以辛味补之,以酸味泻之。

其实,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归纳概括出了“五脏”病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和解释,而且对“五脏”病的反映或曰其表现,其一般规律的情形,亦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

肝脏有病,其一般规律性的反映或曰其表现为:会使人出现两胁下疼痛牵引少腹,使人多怒,这是肝实的症状。

如果是肝气虚,则就会使人出现两目昏花,而视物不明,两耳也听不见声音,多恐惧,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样。

治疗时,取用厥阴肝经和少阳胆经的经穴;如果是肝气上逆则头痛,耳聋并且其听觉失灵,颊肿,应取厥阴、少阳经脉,顿出其血。

总之,以上所说的不论是“五脏”中的肝有病,其一般规律性的内容,用《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3.脾病的一般规律及其反映

用古人的习惯用语来说,叫做“病在脾”,或曰“五脏”中的脾病,其一般的规律,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

凡是脾有病,一般说来是愈在秋;但是,如若到秋季不愈,到来年的春季,其病就会加重;然而,如果是春季不死,到夏季病情就能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戊己日病就会好转。

凡是脾有病的人,其一般规律是:在午后的时间精神清爽;但是,到了每天日出时,其病就会加重;每天到了傍晚时,其病就会安静或曰平静了下来。

脾欲缓和,甘能缓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用苦泻之,以甘味补之。

其实,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是归纳概括出了“五脏”病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和解释,而且对“五脏”病的反映和日其表现,其一般规律的情形,亦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

脾脏有病,其一般规律性的反映或曰其表现为:会使人出现身体沉重,比较容易饥饿,其肌肉痿软无力,两足弛缓不收,行走时比较容易抽搐,脚下疼痛,这是脾实的症状。

脾虚,使人就会出现腹部胀满、肠鸣、泄下而食物不化。

治疗时,可取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和少庚阴肾经的经穴,刺其出血。

总之,以上所说的不论是“五脏”中的脾有病,其一般规律性的内容,用《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映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瘘,足不收,行善瘼脚下痛。虚则腹满肠呜,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4.肺病的一般规律及其反映

用古人的习惯用语来说,叫做“病在肺”,或曰“五脏”中的肺有病,其一般的规律,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

凡是肺有病,其一般规律是:愈于冬季;但是,如果若到了冬季不愈,到了夏季,其病就会加重;但是,如果夏季不死,到了长夏(农历六月)时,其病情就能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秋季,其病就会好转。

肺有病,应该十分注意和要讲究禁忌寒冷饮食,日常生活穿的不要太单薄。

古时,人们非常习惯使用干支纪年、干支纪日,所以说,凡是肺有病的人,其一般规律是:愈于壬癸日;但是,如果在壬癸日不愈,到丙丁日病就会加重;但是,在丙丁日不死,到戊己日病情就会能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庚辛日,病就会好转。

凡是肺脏有病的人,傍晚的时候,就会是其精神爽慧,到了中午的时候,其病就会加重;但是,到了半夜的时候,其病就会安静或曰就会平静下来。

肺气欲收敛,宜急食酸味以收之,用酸味补之,辛味泻之。

其实,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归纳概括出了“五脏”病一般规律性认识和解释,而且对“五脏”病的反映或曰其表现,其一般规律的情形,亦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

肺脏有病,会使人喘咳气逆,肩背部疼痛,汗出,尿、阴、股、膝、脾、腨、足等部皆疼痛,这是肺实的症状。

肺脏有病,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如果是肺虚,就会出现少气,呼吸困难,并难于接续,耳聋,咽干。

治疗时,可取太阴肺经的经穴;当然更可取足太阳经的外侧及足厥阴内侧,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总之,以上所说的不论是“五脏”中的肺有病,还是“五脏”中的肺,其反映或曰其表现的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脾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5.肾病的一般规律及其反映

用古人的习惯用语来说,叫做“病在肾”,或曰“五脏”中的肾有病,其一般的规律,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

凡是肾有病的人,其一般规律是:愈于春季;但是,如若到春季不愈,到长夏农历六月时病就会加重;然而,如果是在长夏不死,到秋季病情就会能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冬季,其病就会好转。

凡是肾有病的人,一般规律是:要十分注意和讲究禁食灸焯过热的食物;日常生活中,穿的衣服,不要穿经火烘烤过的衣服。

古时,人们非常习惯使用干纪年、干纪日,所以说,凡是肾有病的人,其一般规律是:愈于甲乙日;如果在甲乙日不愈,到戊己日病就会加重;如果在戊己日不死,到庚辛日病情就会能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了壬癸日病就会好转。

凡是肾脏有病的人,在半夜的时候,其精神会是爽慧;在一日当中辰、戌、丑、未这四个时辰,其病情会加重;但是,一到了傍时,其病就会是安静或曰就会平静了下来。

“五脏”的肾主闭藏,其气欲坚,宜急食苦味以坚之,用苦味补之,咸味泻之。

其实,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时候,不仅归纳概括出了“五脏”病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和解释,而且对“五脏”病的反映或曰其表现,其一般规律性的情形,亦归纳概括出了相当符合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指出:

肾脏有病,会使人腹部胀大,胫部浮肿,气喘,咳嗽,身体沉重,睡后出汗,恶风,这是肾实的症状。

肾脏有病,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如果是:肾虚,就会使人出现胸中疼痛,大腹和小腹疼痛;并且是清冷气逆而心中不乐。

治疗时,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刺出其血。

总之,以上所说的不论是“五脏”中的肾脏有病,其一般规律性的内容,还是“五脏”中的肾,其反映或曰其表现的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焕热食温灸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哺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成泻之。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