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与养生保健
2155400000010

第10章 切忌风邪

1.风邪

从我国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则是属于“六潘”之一。而所谓“六滛”,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成为社会生活实践中,其致病邪气的总称。对六潘之一的风邪,其最基本的突出特征,《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里,作了这样概括指出:“风者善行而数变。”从性质上讲:由于风为阳邪,一般说来,故其侵袭的部位多在表、在上,具有游走性,病情变化较多较速。所以,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叫做:“风者善行而数变。”风邪表现特征多见头痛、寒热汗出、遍身游走疼痛及肌肤瘙痒等。风邪,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

其实,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将“风邪”,还称之为“贼风”,或曰“虚邪贼风”,为什么呢?唐医学家王冰作了恰到好处解释:因为“邪乘虚人,是为虚邪;窍害中和,谓之贼风。”

所谓“虚邪贼风”,实际上是指一切反常的自然气候,以及外界的致病因素。所以,古人高士宗注释云:“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

然而,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因自然界中的邪气,则常常乘人体之虚而入侵,故称“虚邪”;六滛之害,不言而喻,其中当然亦包括风邪在内,或曰虚邪贼风在内,则常常是于不知不觉中偷袭人体,故被人们称之为“贼风”。

2.切忌风邪

生活实践中,为什么人们要切忌风邪呢?

在这方面,《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出了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解释,值得人们阅读一下,有利于人们养生,有利于健康幸福的生活。

然而,在没有说要切忌风邪的内容问题之前,需要将古时生活中,其用语和后来社会生活实践中的用语或者是其意思,互相对照一下,先说在前面,有助于人们对《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所说的有关切忌风邪内容和问题的理解。

例如:

“客”,古人的这个用语,就是属于后来人们说的:邪气渐渐内侵身体的意思。

“谣”,古人说的这一个字,其内容容是指:邪气内侵了身体的意思。

“精乃亡”,古人说的这三个字,其内容意思,就是说:风邪逐步侵害了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气,则就会使人的阳气日损,而阴阳相互间就要产生问题:阳损则阴耗;如果不扭转这种趋势,就会使人体或曰人体内,营养物质——阴精耗竭。

“邪伤肝”为什么呢?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因风气与人体内“五脏”中的肝脏相通,所以风邪会可损伤肝脏。对此,《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里有记载:“风气通于肝”。

“筋脉横解”,古人的这个用语,其内容意思就是说:筋脉纵缓的意思。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人们为什么要十分注意和讲究要:切忌风邪呢?归纳概括出了这样一些相当比较符合中医科学认识性的解释,指出:

不论谁,如果是因风邪侵犯了人体,伤及到了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或曰阳气,并逐步侵入了内脏,随之就会使人体或曰人体内所需要的营养物“阴精”,亦就会出现渐渐消亡;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自然界中的邪气伤害了“五脏”的肝脏所致。

不论谁,如果不注意:例如若饮食过饱,就会使其人体出现阻碍升降之机,随之亦就会发生筋脉弛纵,因为其邪气伤肝,而肝主筋;不仅如此,使人还会出现肠澼,为病名,则是属痢疾的古称。那么其痢疾,为什么古称为“肠游”呢?例如,古书《武威汉代医简》里,则有治久泄肠辟(通澼)方,用黄连、黄芩等药。而所谓“游”,是指垢腻黏滑似涕似脓的液体,因自肠排出有澼游有声,而被故名。

不论谁,如果出现饮酒过量,则会使其人体或曰人体内造成其机上逆。不仅如此,如果不注意:出现了若过度用力,则会使人损伤其“五脏”中的肾气,随之就会使人的腰部脊骨亦会比较容易受到损伤。

总之,以上所包括的内容意思,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语言来说,其原文为: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