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21492100000038

第38章 地形篇(1)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①,有“挂”者②,有“支”者③,有“隘”者④,有“险”者⑤,有“远”者⑥。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⑦,利粮道⑧,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⑨,我无出也,引而去之⑩,令 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 ,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 怒而不服,遇敌怼 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 ,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注解】

①通者:交通方便的地形,可以相互来往。

②挂者:容易出去,难以回来的地形。

③支者:敌我相隔处于窄路的两端。

④隘者:狭隘的通道。

⑤险者:险要的地形。

⑥远者:敌我在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远。

⑦先居高阳:先占领地高向阳的地带,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⑧利粮道:保持粮道的畅通。

⑨敌虽利我:敌人用利来诱惑我军。利,利诱。

⑩引而去之:引,引导、带领。去,离开。

令:使。

势均:地势相均、差不多。

六者:指上述六种地形的利害关系。

道:原则、规律。

至:最、极。

兵有走者:兵,指败军。走,与下文的“弛、陷、崩、乱、北”同为“六败”之名称。

弛者:兵强将弱,指挥不动,所以纪律松弛。弛,松弛、松懈。

陷者:官强兵弱的队伍不能打仗,军官只能凭个人的勇敢去冲锋陷阵,很有可能被敌军俘获或被杀。因为这种队伍最后只能全军覆没,所以叫做陷。陷,陷落。

崩者:小将不服从指挥,心怀怨恨,擅自带领所属部队出战,以至于将领无法控制他。这种部队去打仗必然崩溃。

乱者:因为平素纪律不严整,管教不明,士兵不听从指挥,遇敌作战难免出现混乱,称之为乱者。乱,混乱、散乱。

北者:因为不了解敌情,指挥失当、用兵不当,不能打却去打仗必然吃败仗。北,败北。

大吏:部队的军官。

怼(duì):怨恨,这里有意气用事的意思。

陈:通“阵”。

选锋:精选出来的,由勇敢善战的士卒组合的精锐部队。

兵之助也:用兵作战的辅助条件。

计险厄远近:计算地形的险要和路途的远近。计,计算。险厄,险要之处,指地势的险易情况。

上将之道:上将,指智慧谋略上等的将领。道,用兵之道。

用战:指挥作战。用,为、由。

战道:指战争的一般指导规律,也可以理解为战场的具体实情、基本态势。

【译文】

孙武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我军可以去,敌军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作战,应抢先占据地势高且向阳的地方,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与敌人作战就有利。可以前进,难以撤退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地域上作战,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我军就不利了。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也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作战,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作战对我方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作战,我们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作战,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作战,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军队打败仗的情况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自然条件造成的灾害,而是将帅用兵错误导致的。在双方实力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却要以一击十,必然导致失败而败逃的情况,这叫做“走”。士卒强悍而军官怯懦,必然导致指挥不灵、士气低迷的情况,这叫做“弛”。军官强悍而士卒怯懦,必然会出现战斗力差,以致全军覆灭的结果,这叫做“陷”。将领怨怒而不服从主帅命令,遇到敌军只凭一腔仇恨而擅自出战,主帅却不知道他的能力,必然会导致全军溃败而土崩瓦解,这叫做“崩”。将帅怯懦无威严,训练教育士兵没有章法,致使士兵不听指挥,作战时必然布阵杂乱无章、部队混乱不堪,这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用少数兵力去迎击敌人重兵,以弱击强,又没有精锐的前锋部队,必然失败,这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是造成失败的必然规律,也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不可不给予认真的考察研究。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掌握战场主动、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由战争的客观条件分析我军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由战争的客观条件分析我军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率兵进攻不是为了谋求胜利的名声,率兵撤退不是为了回避战败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而有益于国君的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那样百般呵护,士卒就可以与将帅一起共赴危难;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儿子那样关怀疼爱,士卒就可以与将帅同生共死。但是,厚待士卒而不使用他们,爱护士卒而不用法令约束他们,士卒违法乱纪而不去惩治他们,这样的士卒就会像骄惯的孩子一样,是不能派他们来作战的。

只知道自己的军队可以打仗,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以攻打,胜利的可能只有一半;只知道敌军可以攻打,而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能去攻打,胜利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攻打,也知道自己的军队可以去攻打,但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宜于向敌军发起攻击,胜利的可能同样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将帅,行动起来不会迷惑方向,他的战术措施变化多端。所以说:“了解敌人和自己,取胜就不会有差错;知道天时、地利,那么,就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了。”

【浅析】

本篇名为《地形篇》。在本篇中,孙武着重论述了客观地理环境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发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并明确提出了“地形者,兵之助也”这一观点。

《地形篇》是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军事地理学专论,它与以下的专门阐述战略地理的《九地篇》一起,构成了兵圣孙武军事地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篇的主旨是阐述利用地形克敌制胜的基本原则以及军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实施作战的一般方法。

孙武通过“地有六形”的具体阐发,揭示了地理环境与战争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又通过“兵有六败”的论述,说明了主观指导失误在军事上必然会造成失败。“地有六形”讲的是客观因素,而“兵有六败”讲的则是人的主观因素。孙武在恰如其分地评价地形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时,正确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为只有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才能达到避败取胜的目的。

在本篇最后,孙武提出了如何处理兵将关系的方法。应当“视卒如婴儿”,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心。但是孙武同时也指出在爱护、关心他们的同时,也不能娇惯他们,一味地纵容,否则这样的士卒是成不了大器的。思想里充斥了辩证法的思想,指出了凡事讲究一个度。同时,这段文字也呼应了《行军篇》中“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用兵方法,指出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地形篇》并不只适用于军事战争中,对于每个领域的人同样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它告示人们要注意“考察周围环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来争取最后的胜利,而不要一味被动地去迎合客观条件、完全迎合上头的指令,要懂得灵活多变。

【案例】

利用地势取胜的日本人

《孙子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陋、远近,上将之道也。”地形对战争、谈判、经济等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运用好地形就可以借助它的优势如虎添翼,为我方助势;运用不好,它就成为兵溃战败的陷阱。因此,在战前进行实地考察,对双方的地形了然于胸,或者选择对我方有利的地势、地形,将会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占据战争的主动权和心理优势。

日本的钢铁和煤炭资源短缺,而澳大利亚盛产铁和煤。日本渴望购买到澳大利亚的铁和煤,澳大利亚在国际贸易中却不愁找不到买主。按理说,日本人在和澳大利亚的谈判中是处于不利的地位的,澳大利亚应该掌握谈判桌上的主动权。可是,聪明的日本人却采取了另一种谈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