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21492100000036

第36章 行军篇(1)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①相敌②,绝山依谷③,视生处高④,战隆无登⑤,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⑥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⑦于水而迎客⑧,视生处高,无迎水流⑨,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⑩,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旁 有险阻、潢井 、葭苇 、山林、蘙荟 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役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 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甀,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解】

①处军: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战斗、驻扎的处置方法。处,处置、安顿。

②相敌:观察敌情。相,观察。

③绝山依谷:通过山地,需要依傍溪谷行进。绝,经过。依,傍、靠近。

④视生处高:军队驻扎之地要占据向阳的高地。曹操注:“生者,阳也。”李筌注:“向阳曰生,在山曰高。”

⑤战隆无登:敌在高处不应仰攻。隆,高地。登,攀登。

⑥半济:渡水到一半的位置。

⑦附:靠近。

⑧迎客:与敌人交锋。

⑨无迎水流:不要让敌人居上流而我军居下流,这样是为了预防敌军利用有利的地形用水淹没我军。

⑩斥泽:盐碱之地。

右:古代诸侯国等多认为右比左尊贵,这里指主力或主要的侧翼。

阳:指安置军队于向阳之地。

养生而处实:养生,指牲畜靠近水草,便于放牧,就地解决战马的饲料问题,同时也便于军需物品的供应。处实,指军队要驻扎在地势的高处和实处。

上雨,水沫至:上游下大雨,草木的碎末顺水漂来。上,上游。

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通指狭隘、险峻、危险难以通行的地形。绝涧,指两岸峭壁,水流其间的地形。天井,四周高峻,中央低洼的地形。天牢,指天险环绕,易入难出的地形。天罗,指草木丛生,难以通行的地形。天陷,指低地低洼,车骑等容易陷入的地形。天隙,指山间峡谷,沟坑深长。

亟(jí):迅速、急切。

旁(bàng):通“傍”,附近。

潢井:积水的洼地。

葭苇:芦苇,这里泛指水草丛生之地。

蘙荟(yìhuì):草木繁茂的地貌。

覆索:反复的搜索。

近:动词,逼近。

锐:锐直、笔直。

樵采:敌军砍柴伐木。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指敌人派来的使者言辞谦卑,而实际上他们却在加紧备战,准备进攻。辞,言语。卑,谦卑。益,更加。

陈(zhèn):通“阵”,布列阵势。

约:困屈、受制。

杖:动词,依仗、倚。指倚靠着兵器。

虚:空,指无人。

粟马肉食:用粮谷喂马,杀掉牲畜来食肉。粟,古代粮谷的总称。

甀(zhuì):古代的一种瓦器。

谆谆翕(xī)翕:士卒聚众窃议。

委谢:指态度委婉地表示感谢。

休息:休养生息。

武进:不客观地分析敌情,只凭主观判断盲目前进、进攻。

无虑而易:毫无深思熟虑又轻视敌人。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用军法军纪来管理军队,用强制手段来统一行动。令,号令、管理。文,法律条文、军纪、军法。齐,整齐、统一。武,强制手段、武力。

素行:平时的一举一动。

【译文】

孙武说:军队在行军、扎营、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通过山地,必须沿着有水草的山谷行进;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以上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后,必须在远离水流的地方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敌人刚入水时迎击,而要等他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对我军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步兵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处于敌人下游,这是在江河地带布置军队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停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布置军队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主力军和后方应依托高地,做到面向平易、背靠山险,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布置军队的原则。以上四种“部署部队的”原则的成功运用,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四方氏族首领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地带,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兵力和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降雨,洪水突至,若要涉水过河,应等水流平缓之后再过。

凡遇到或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切勿靠近;在我军远离这些地方时,而设法让敌人靠近它;使自己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背靠着它。军队旁边如果有湖泊沼泽、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形,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埋伏和隐蔽奸细的地方。

敌人离我很近而保持安静的,是依仗他占领着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入其圈套;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有利于他进退自如。许多树木摇曳摆动,是敌人隐蔽前来偷袭;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扬笔直向上,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四下散漫,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散乱而细长,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稀疏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结寨扎营。

敌人使者措辞谦卑却在暗地里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我军;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向前逼近姿态的,是准备撤退;敌军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经过和约而来求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兵列阵的,是企图与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

敌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发现有利战机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聚集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营惊乱纷扰的,是敌将没有威严的表现;敌军的旌旗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出现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全军疲倦不听指挥的表现;用粮谷喂马,杀牲畜吃肉,部队收拾起汲水器具,不返营房的,是要拼死的穷寇;低声下气、非常和顺地同部下讲话的,说明敌将已经失去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已无计可施的表现;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送礼言好的,是敌人想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他的真实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能严格贯彻命令,不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浅析】

本篇以“行军”为名,但是其含义已不同于现代军事术语,它表示行军作战的意思。本篇前面大部分的篇幅详细地解释了行军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如何判断敌情等问题。这些观点对于如今我们不必在野外行军的人看来,此篇纯属多余,没有多少指导意义,其实不然。部队懂得行军是训练有素、技术娴熟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此推之,我们可以想到,我们必须业务熟练、提升专业水平。因此,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源泉。《孙子兵法·行军篇》对于我们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孙武开篇便提出了山地、江河、沼泽、平原这四种地形的处军方法,又指出了各种地形在军事上如何为己所用,又如何防止对方利用。地形对战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可不深究。

此外,孙武在本篇中总结了历史上诸多战争的经验,提出了三十二种现象及其所显示的敌军情况,统称“相敌三十二法”。敌人常常会借助各种地形来隐蔽自己,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因此,这就要求将帅应独具慧眼,见微知著,透过迷乱的表象洞察敌人的真实意图,才能取得我军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