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左手三十六计,右手孙子兵法全集
21492100000019

第19章 三十六计(18)

第二天,珠宝商收到了一封散发着同哈默先生名片一样香水味的信,里面有两张单据:一张是销出那颗粉红色钻石的付款单,一张是收购那颗粉红色钻石的付款单。

劳山战役中的“连环计”

连环计的要点是抓住敌人关键性的弱点,控制敌人行动的自由,用多种计谋使敌人自相钳制,以牵制敌人使敌人步步就范,入我圈套。战争谋略是和哲学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认识作战的各种规律,巧使连环计,这在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中仍然值得重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红15军团在陕北进行的劳山战役中巧用连环计,与敌人斗智斗勇,取得了劳山战役的胜利。

1935年9月,蒋介石为歼灭陕北红军,发动第3次“围剿”。敌主力为东北军67军和西北军的两个师。敌人采取南进北堵、东西配合、逐步压缩的战法,企图将陕北红军主力围歼于保安、安塞地区。9月中旬,敌67军进入延安。为长期占据延安,敌67军将685团配置在位置十分重要的甘泉县城,负责保护由洛川经甘泉至延安的后勤补给线。

我红15军团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决心与敌斗智斗勇,将敌人赶出延安。军团首长认真分析,确定了严密的作战方案。大家认为我兵力少、武器装备不及敌人,强攻延安难于取胜,如果先围甘泉,吸引敌人,调虎离山,围城打援,将敌人调出延安予以伏击,相机再用计谋,则能产生以劣胜优的连环效果。

作战方案确定后,红15军团于9月28日迅速包围了甘泉县城,对守敌展开进攻。敌人依托工事和土城墙拼命顽抗。交战中,我军有意保留了敌通往其指挥部的电话线路,使敌人能够将甘泉被围的消息传出,以便诱敌增援甘泉。

与此同时,我红15军团主力在劳山占领了伏击阵地。劳山是甘泉至延安的必经之地,这里群山密林,地势险要,有利于大部队隐蔽。红15军团在劳山摆成口袋状设伏。袋口设在劳山以北的九沿山,袋底设在甘泉县城以北的1170高地。袋口到袋底约20公里。数千名红军战士静静地埋伏在阵地两侧山上。

延安之敌得知我军包围甘泉的消息后十分惊恐,于10月1日派出110师增援甘泉县城。敌行至三十里铺,留下一个团作接应,以两个团沿公路向南搜索前进。敌师长何立中判断我军会在地势险要的九沿山设伏,其实我少数部队只在九沿山上象征性地打了几枪就撤走了。敌人在周围搜索了一下,便放心前进。过了九沿山,敌师长何立中以为已过险境,把两路纵队变成4路纵队,公路上黑压压一片。敌全部进入我伏击阵地后,我红15军团发出攻击命令,顿时伏击阵地上弹雨横飞,各种武器一齐开火,打得敌人乱成一团。战斗从下午两点打响,到晚上8时结束。敌师长何立中负伤被俘,敌110师两个团及师直属队被我全歼。我缴获各种火炮12门、轻重机枪180余挺、长短枪3000多枝、子弹不计其数。

这次战斗虽胜利不小,但尚未实现驱敌出延安的作战目标,随后我军又组织群众把敌伤兵运到了敌人占据地。这一计谋很高明,一来体现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感化敌人;二来让敌人背上包袱,增加负担,上千名伤兵要吃、要医,还不能作战。不久敌人便军心动摇、斗志涣散。经过劳山战役,敌人很快就撤出了延安。

劳山战役充分运用了连环计,先包围甘泉,吸引敌人,调虎离山;后劳山设伏,围城打援,伏击敌人;再送回敌伤兵,瓦解敌人;最终将敌人赶出延安,实现了战斗目标。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原文】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

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退为进,待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浅析】

此计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父子唯应急走耳。”《冷斋夜话》则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三十六计中“走为上”计是最后一计,作者如此安排是别有用意的。因战场上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常胜将军也必然有失败的经历,所以人们总结:没有打过败仗的人是不能成为将军的。

“走为上”也就是说走是上计,但是这并不是说“走”是三十六计中的上计,而是说在吃了败仗或者我不如敌的情况下,我方有几种选择:一、求和;二、投降;三、死拼;四、撤退。但是前三种选择是完全没有出路的,是彻底的失败;只有第四种选择可以保存实力,以求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因此是最好的选择。如此,才说“走为上”。

此计原指事情发展到无可奈何的地步,别无良策,只能出走。引申为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是一种保存实力,伺机反击的谋略,绝不是消极的逃避、逃跑。但是,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走为上”并不是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使用的专利,作为一种趋利避害的策略,“走为上”的适用范围很广泛。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走”来调动敌人,引诱敌人进入我方的圈套。

【典故】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气势汹汹,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说道:“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弄得烟尘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令突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伤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案例】

松下幸之助的“急流勇退”

“走为上”绝不是只有形势不利才使用的一种策略,作为一种趋利避害的谋略,它使用的范围很广。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都参透不了“急流勇退”的意义而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有智慧的人总能预先感知到危险的来临,总会未雨绸缪,做出趋利避害的战术调整。

商场如战场,因此在现代商战中,不可一味攻击,必要时应采取主动撤退的方法。

前些年,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突然宣布不再生产大型电子计算机。

这个消息使大家都感到震惊。松下已经花费了5年的时间去研究开发,投下了十几亿元的巨额研究费用,眼看着就要进入最后阶段。而且,松下通信工业公司的经营也很顺利,不可能发生财政上的困难,现在却突然全盘放弃,实在令人费解。

然而,松下幸之助所以会这样断然地做出决定,是有其考虑的。他认为当时大型电脑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万一不慎而有差错,将对松下通信工业公司产生不利影响,到那时再撤退,就为时已晚了,不如趁现在一切尚有可为时撤退,才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像西门子、RCA这种世界性公司,都陆续从大型电脑的生产中撤退下来,广大的美国市场,几乎全被IBM独揽。像美国这样的市场,有一个强有力的公司独占就绰绰有余了。更何况在日本这么一个小市场,就有富士通、日立等7家公司抢滩,他们也都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等于是赌下了整个公司的命运。

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松下考虑到,竞争结果是公司可能会元气大伤而生存下来,但也有可能就此消退。权衡利弊,终于决定退出这场竞争。

交战时,撤退是最难的,如果无法掌握时机,不能勇敢撤退,或许就会受到致命的打击。松下看透这一点,在竞争中勇敢地实行一般人都难以理解的“撤退”行动,足见其眼光高人一等,不愧是日本商界首屈一指的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