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生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则企业应停止运用套期会计:第一,套期工具已到期、被出售、被终止或被行使(为此,如果套期工具替换或展期成另外的套期工具构成了企业明确的套期策略的一部分,则这种替换或展期不能认为是到期或终止);第二,套期不再符合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第三,承诺或预期交易预期不会发生。在前两种情况下,最初在套期有效时,便已在权益中直接报告的套期工具累积利得或损失,仍应单独保留在权益中,直至预期交易发生。预期交易发生时,如果导致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确认,这些保留在权益中的利得或损失,应在现金流出现的每个期间按比例重新转到损益:如果导致非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确认,这些保留在权益中的利得或损失,可以在现金流出现的每个期间按比例重新转到损益,也可以计入该资产或负债初始购置成本或其他账面价值。在第三种情况下,已直接在权益中报告的相关累积净利润或净损失应在当期净损益中报告。
(3)国外实体净投资套期的处理
对国外实体净投资的套期,应按类似于现金流量套期的处理原则进行核算。
1)被确定是有效套期的那部分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应通过权益变动表直接在权益中确认。
2)无效部分应按如下原则报告:套期工具是衍生工具的,立即计入净损益;套期工具不是衍生工具的(这种情况很少),在权益中列示,直到对该投资净额进行处置时,才将其确认为收益或费用。
3)与套期的有效部分相关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应按外币折算损益归类方式进行归类。
三、套期会计国际准则解析
1.是否实施套期会计
由于现行的金融工具会计为混合计量模式,即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对持有至到期的金融工具和贷款、应收账款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若以衍生工具为历史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作套期,则存在计量脱节的问题。因此需要运用套期会计,纠正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在会计上无法实现对冲的问题,如实反映套期对冲效应。虽然FASB和IASC都认为,金融工具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实行全面公允价值模式,即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实行公允价值计量,届时套期会计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实现这一目标仍有待时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此之前,套期会计仍不失为有效衡量并披露管理者风险管理绩效的一个较好的折衷方案。因此,目前只能尽量简化套期会计,而无法彻底取消。这对我国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权宜之举。
2.套期中有效与无效部分的划分
国际会计准则对套期有效性的计算与认定范围作了明确规定,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只是现金流量套期中,对套期工具形成的收益或损失划分有效套期与无效套期的方法。首先应计算套期有效性指标,如果实际结果在80%~125%之间,则进一步划分有效部分与无效部分;如果在80%~125%之外,则该套期无效,应视同交易目的衍生工具进行处理,即全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有效的现金流量套期,100%的部分为有效套期,剩余部分为无效套期。例如,某套期工具上损失120,被套期项目上利得100,有效性指标为120/100=120%或者100/120=83%,因此该套期是非常有效的。套期工具损失中100为有效部分,应计入权益;20为无效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
3.银行对代客业务的套期
商业银行在做代客业务时,一般要及时将产生的风险进行平仓处理,其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将代客业务的买入交易与卖出交易差后形成的风险敞口进行平仓。如,A、B、C、D四家企业分别与某商业银行签订合同,要求商业银行为其代办远期外汇买卖,其中,A企业要求买入美元,B企业要求卖出日元,C企业要求卖出美元,D企业要求买入日元。如果A企业和C企业,以及B企业和D企业所要求交割的时间相同(实务中一般会有差别),但金额各不相同,那么对于代这些企业办理外汇买卖的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通过轧差的办法计算出净敞口。净敞口对应的美元和日元所隐含的汇率风险,应是商业银行要规避的。为此,需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买入或卖出对应量的美元和日元,将风险锁定。
第二种方法是,将代客业务逐笔进行平仓。
无论是净敞口平仓还是逐笔平仓,这种业务本身属于套期行为,代客业务是被套期项目,商业银行与企业之外的其他交易对手所做的净敞口平仓或逐笔平仓交易就是套期工具。但如果代客业务是衍生工具(如上例),由于它本身也应按公允价值计量,也就无所谓运用套期会计的问题。
4.是否分别确认即期价格变动与货币时间价值形成的损益
IAS39规定,在通常情况下,企业应就套期工具整体来指定套期关系,但由于金融远期合约的即期价格变动和货币时间价值能单独予以计量,故可以只将金融远期合约的即期价格变动指定为套期,剩余部分(时间价值)予以排除。在这种情况下,应分别确认即期价格变动与货币时间价值形成的损益,即期价格变动视情况分别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货币时间价值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如果是将金融远期合约整体指定为套期,则没有必要分别确认。
§§§第四节金融远期的会计处理举例
一、利用金融远期进行投机套利
例1:3月10日,某商业银行与同业签订了以下远期外汇合约:远期买入1000万日元,卖出78125美元,合同约定汇率为USD/JPY128,交割日为4月10日。假定该银行实行外汇分账制。(在外汇分账制下,业务发生时按原币记账,发生外币买卖以及账务间的联系均通过“外汇买卖”科目,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记账。报告日将对“外汇买卖”科目按即期汇率进行重估,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月10日(交易日),由于没有发生成本,表内不作账务处理,只作表外记录:
借:应收款项1000万日元
贷:远期外汇买卖1000万日元
借:远期外汇买卖78125美元
贷:期付款项78125美元
3月31日(报告日),银行需要对上述远期外汇合约进行估值。剩余期间的远期汇率是指以不同时点为交易日,以距离原交割日的时间为期限的远期汇率。例如,3月31日估值时使用的远期汇率应是以3月31日为交易日,10天期的远期汇率。由于国际市场没有10天期的远期汇率,该汇率需要在市场其他汇率的基础上调整确定。这里我们使用“内插法”计算。假定,3月31日国际外汇市场上的1个月期美元兑日元远期汇率为1∶123,1个星期的美元兑日元远期汇率为1∶127,则用于3月31日美元兑日元的10天期估值汇率为:127+(123-127)×3/(28-7)=126.4286。对估值损益进行账务处理:
借:应收远期外汇合约款项(资产科目)971.03美元
贷:汇兑收益971.03美元
4月10日(交割日,或称起息日、结算日),首先将交易日所作的表外记录和上次的估价冲回(此处略),并作资金交割的会计分录:
借:存放境外同业等1000万日元
贷:外汇买卖1000万日元
借:外汇买卖78125美元
贷:存放境外同业等78125美元
假定该行当日终了即对“外汇买卖”进行重估:
借:外汇买卖1240.08美元
贷:外兑收益1240.08美元
由此,该笔远期外汇合约使银行获利1240.08美元。
本例无需将即期价格变动和货币时间价值形成的损益分别确认,列示的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其计算方法。
二、利用金融远期进行公允价值套期
例2:银行用上例中的远期外汇合约对将于1个月后以美元归还的境外借款1000万日元进行套期,并假定该套期符合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其他条件均与上例相同。
3月10日(交易日),远期外汇合约的会计处理同上例。
3月31日(报告日),在外汇分账制下,本例中的境外借款以日元入账,其汇率变化在“外汇买卖”科目中反映,而不是直接调整借款的账面金额。
借:汇兑损失897.93美元
贷:外汇买卖897.93美元
借:应收远期外汇合约款项(资产科目)971.03美元
贷:汇兑收益971.03美元
4月10日(交割日),首先将交易日所作的表外记录和上次对远期外汇合约的估价冲回(此处略),并作远期合约资金交割的会计分录:
借:存放境外同业等1000万日元
贷:外汇买卖1000万日元
借:外汇买卖78125美元
贷:存放境外同业等78125美元
假定当日终了即对“外汇买卖”进行重估,则远期外汇合约产生的收益为1240.08美元,境外借款因汇率变动产生的损失为1544.07美元,套期有效性为124.51%。会计分录分别为:
借:外汇买卖1240.08美元
贷:汇兑损益1240.08美元
借:汇兑损失1544.07美元
贷:外汇买卖1544.07美元
由此,银行用于归还借款的换汇成本由76923.08美元(1000万日元/130)上升至79365.08美元,损失2442美元,但同时远期外汇合约的交割获取收益1240.08美元,损益相抵后,银行的换汇成本为78125美元(79365.08-1240.08),即锁定在合同约定的汇率水平(1000万/128),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
三、利用金融远期进行现金流量套期
例3:5月31日,某银行预期1个月后将对外发行1000万美元,期限为6个月的固定利率债务,为了规避美元利率上升的风险,该银行在国际市场上买入一份名义本金为1000万美元1X7FRA,报价为年息3%,参考利率为6个月LIBOR。假定6月30日LIBOR为3.2%,且该套期符合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
5月31日(交易日),由于没有发生成本,表内不作账务处理,只作表外记录:
借:买入FRA1000万美元
贷:应付FRA1000万美元
6月30日(交割日),套期工具———1X7FRA形成收益,即交割额计算如下:
(3.2%-3%)×10000000×6/12=10000美元
被套期项目———发行债务的预期交易因利率变化导致的现金流量变动额,就是银行按照3.2%的市场利率借款6个月后,将要多支付利息的现值。其计算过程和结果与上述套期工具的计算完全一致,因此,套期有效性为100%。(此处的计算未考虑折现问题)
资金交割的账务处理:
借:存放境外同业等1万美元
贷:权益1万美元
银行于6月30日按3.2%的固定利率发行6个月期债务1000万美元,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会计分录为:
借:存放境外同业等1000万美元
贷:短期借款1000万美元
借:短期借款1000万美元
利息支出16万美元
贷:存放境外同业等1016万美元
利息支出中有1万美元为多支付利息。
FRA形成的权益结转损益:
借:权益1万美元
贷:利息支出1万美元
由此,该固定利率债务因利率上升额外多支付的1万美元利息,正好由FRA的收益抵消,从而将债务的实际成本降低到FRA规定的水平,达到规避利率变动风险的目的。
§§§第五节金融远期的列报与披露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关于金融工具列报的部分规定了金融工具在负债和股东权益之间的分类,相关利息、股利、损失和利得的分类,要求按本质而非法定形式将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归类为负债或权益。准则规范了已确认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在表内如何分类列示,并规定了企业在某些情况下应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互抵消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报告净额。也就是说,当企业有权收取或支付一项单独的净额并打算这样做时,实际上它只有一项单独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其他情况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彼此分别反映,使之符合它们作为企业资源和义务的性质。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规定:对于每一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无论确认与否,均应披露关于金融工具的范围和性质的资料,包括可能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确定性的重要条件和条款;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包括确认运用的标准和计量基础。如果在资产负债表中对某项金融工具的呈报不同于该工具的法律形式,企业需要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说明该工具的性质。准则明确了企业对金融工具应披露和鼓励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①面值,②合同条款和条件,③范围和性质,④会计政策,⑤风险披露(利率风险、信用风险),⑥公允价值与估算方法,⑦套期保值的有关信息。准则要求披露的合约条款如票面金额、到期日、约定的利率、汇率等;准则还要求披露关于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的信息;准则还鼓励披露已确认为本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总额、套期保值工具的递延或未确认利得或损失的总金额,以及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年度内的分类平均额等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强调金融工具交易除要按32号准则规定进行披露外,还应补充披露那些以公允价值记录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相应信息;并明确要求从事套期业务的主体应附加披露所有与套期有关的信息;对于所有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交易和会计处理还应在财务报告中附加披露相关的信息。
二、金融远期信息的列报与披露
将国际会计准则关于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的规定应用于金融远期,就可以很方便地得出金融远期应列报和披露的信息要求。
一般说来,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已经确认的信息由于已经记入了相应的会计账户之中,最终一定会纳入会计报表进行表内列报。这些信息包括因为从事金融远期交易而形成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交易损益、权益工具等。
同时,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还必须披露企业进行金融远期交易的具体情况。包括本期签订的金融远期合约的有关信息、本期内尚未到期的金融远期合约的有关信息、本期已经结算的金融远期合约的有关信息。所谓的有关信息应至少包含交易的性质、约定金额、履约条件、可能面临的风险、合约价值的估计方法与估计结果、预期可能发生的损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