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帝国的另类
21463400000003

第3章 绝代词人为何成了亡国之君

“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命薄作君王”。但其亡国之音的缭绕和美人相伴的艳魂,却又使李后主留下了千古佳话。

“国家不幸诗家幸”,词既害了他,又成就了他,正所谓“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也。

政治家要有文化人的素质,文化人要有政治家的胸怀。

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行当、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结局,一旦“错位”,就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一)说罢了后蜀后主孟昶之后,现在该说南唐后主李煜了。这两位后主都是以玩词为特长而又以玩词误国的亡国之君,本该被历史的尘埃封存,但因其亡国之音的缭绕和美人相伴的艳魂,却又使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浮出了水面,成为千古佳话。

不过,“国家不幸诗家幸”。到底是国家不幸的悲剧成就了他们呢,还是艳绝尘寰的美女绝配而使他们流传千古?这些似乎都不必去深究了,这里我要说的,还是关于“君王错位”的这个问题。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重嘉,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李氏家族原本姓徐,唐末吴国在杨行密死后,即由大将徐温执政,徐温死后即由其养子徐知诰掌权,不久灭吴称帝,建立南唐。他自称是唐玄宗之孙,更名为李昇,李王景就是他的儿子。李璟有六子,按说还轮不到第六个儿子李煜来继位的,因前面的五个儿子都相继死了,所以最终还是由李煜来继位。

李煜天资聪颖,从小就文采出众,长相也很奇特。据说丰额骈齿,一目重瞳,颇有富贵之相、天子之表,是块做皇帝的料。但事实证明,他又没有具备当皇帝的起码素质。他根本不懂政治,只会吟风弄月、吟诗填词。

《诗薮杂编》说他“后主目重瞳子,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艺苑言》也说他“后主直是词手”。也就是说,他是词坛高手,词林宗师。这恰是做君王的“短处”,也正是他作词人的“长处”。所以有人为之叹息说: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命薄作君王。

这位君王之所以命薄,是因为他继位之前南唐早就走向衰落了。而南北混乱的政局,也亟需统一。雄才大略的宋太祖正在着手全中国的统一,南唐自然是宋太祖统一的对象之一。他若要抗拒这种民族大统一的历史潮流,显然是以卵击石,负隅顽抗。但作为一代君王,他要是拱手称臣,顺应潮流,显然又愧对家庙,而且必然成为亡国之君。

可见,李煜在当时的历史夹缝和转换之中,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也许当年的李后主还没有、也不可能站在历史的高处来判断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何去何从,他只能以“错位”的心态来打理他的国家。

李煜初登大宝时才25岁,他不曾料到会当皇帝,也不想当皇帝,但偏偏又当上了皇帝,既当了皇帝却又不懂得玩政治。玩文化他是高手,玩政治却是外行。他的对手赵匡胤,偏又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那“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之类的绝招,李煜无论如何是学不到手的。当然,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类的佳句,也是赵匡胤无法写出来的。

但对君王而言,比拼的不是文化艺术,而是政治手段。他们比拼的不是“善”,而是“恶”。正如马克思说的,对一个君主来说,从恶比从善更适合。但李煜这个君王,偏偏又信佛好善,一副菩萨心肠。因此,赵匡胤略施小计,随便出手两招,就让李煜中计,而且还浑然不觉。

(二)李煜也像许多信佛的君王一样,天天都在念经拜佛,阿弥陀佛不离口。每当退朝之后,便脱下黄袍,换上袈裟,诵经不止。他还不惜重金,招募僧人,一时使金陵的僧人陡然倍增,多达万人。僧人犯法,他不依法处置,只让他们诵经了事。

赵匡胤听说后,就派高僧去进一步说服李煜,要他以佛治国,方能天下太平。李煜不知是计,还信以为真,果然更加礼佛参禅,不把国事放在眼里了。其实,赵匡胤也信佛。他在落难时曾得到过高僧的指点和帮助,在谋取后周政权时也得到过麻衣和尚的点拨。只不过他信佛而不佞佛,并且善于将“佛法”灵活地用于“世法”之中。

赵匡胤接着又用反间计,巧妙地除掉了李煜手下的大将林仁肇。在战端未开时,双方都有使节往来。有一次,当赵匡胤在召见南唐的一位使者时,有意让使者看到先挂在墙上的林仁肇的画像。又遮遮掩掩地说,林仁肇先以此物为信,然后再设法来投降。还煞有其事地说,那间空房就是为他准备的。那位使者不辨真伪,便传信给李煜。李煜全无政治头脑,也缺少心计。他不想一想,哪有这种投降叛变的做法?只是一听说此事,就将一位忠于他的得力大将“鸩杀”了。

除掉了智勇双全的林仁肇后,赵匡胤又派人潜入南唐,侦察长江天险的地缘地貌和兵力部署。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才发现南唐的势力与国力都不弱,且地广物丰,商贾林立,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更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兵力部署也很可观。曾有大将向李煜献策,他愿意以“叛国”之名,率军北上,出奇不意地灭掉北宋。如果失败就杀他的全家,推说是他私自行动,与主无关;又有大臣向李煜建议:以属地反叛为名,发兵一举攻下吴越,再染指中原。

然而可惜的是,这两项可进可退的妙计,都被李煜一一否决了。理由是:相安本分,何必惹事生非?贵在知足,不可贪得无厌。又说我不犯人,人岂能犯我?我礼于人,人必礼于我。为此,李煜像他父亲李璟一样,一直向北宋进贡称臣,以礼待之。甚至不惜将南唐天子降格为江南国主,又将中央行政最高机构如尚书省改为司会府,以求得一方平安。

面对这样的皇帝,赵匡胤真是乐不可支,笑对手竟是如此不懂政治偏又来玩政治,不配当皇帝偏又当了皇帝,如此正好一举吃掉他。但他却又不能不为长江天险难以跨越而发愁,心想如果我是南唐一国之君的话,那将不是北宋灭南唐,而是南唐灭北宋。也就是说,天下将重新洗牌。

但正当赵匡胤为长江天险发愁时,一个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原来南唐有一个名叫樊若水的秀才,因在科场上屡屡失意,正所谓“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心中愤懑不平,便决心投降北宋。为了准备一份见面礼,他就装成渔翁,每天都去长江采石矶一带钓鱼。但实际上他是借此摸清长江的水系暗礁,然后绘制成图,最后献给了赵匡胤,并建议他在江面狭窄之处搭建浮桥……这真是天助老赵,也是他的一份机缘,活该他成为一统大宋江山的一代开国之君。

(三)当赵匡胤一切准备就绪,只待火候一到就开锅时,可怜的李煜却还被蒙在鼓里,一无所知。这时他正沉湎在温柔富贵的皇宫里,抱着美人吟风弄月哩!

李煜18岁时,与南唐大臣周宗之女娥皇结为夫妇。他们都有共同的爱好,也都是性情中人,可谓人间绝配,天造地设。李煜每有新词,娥皇都要评点,且赞赏不已。她又精通音律,擅弹琵琶。据说已经失传多年的《霓裳羽衣曲》的残谱,就是娥皇复原的,同时她也将丈夫的绝妙好词谱曲弹唱。每当月白风清时,夫妇二人便相偎相依,翩翩起舞。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绉。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首《浣溪沙》,正是这对伉俪和谐美满生活的写照。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愁,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初。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些词曲都真实地反映李煜对娥皇的钟爱和他对宫庭豪华生活的迷恋。就这样他在纸醉金迷的皇家生活中,度过了十年时光。对他来说,军国大事早已不在他的眼里了。至于周边的动静,则更不在他的视线之内,他惟一的兴趣就是填词。

但继他的两个爱子不幸夭亡之后,他的爱妻又一气病倒了。为此他不免悲观失望,但这时横空又冒出一个绝代佳人,这便是娥皇的妹妹。人们为了将姐妹区分开来,就称娥皇是大周后,叫其妹为小周后。这小周后虽然赶不上大周后的才情,但她却比大周后漂亮、年轻,而且活泼调皮。

单就这一点,就足以使李煜爱不释手了。也就顾不得大周后还躺在病床上呻吟,就迫不及待地和小周后幽会偷情。他是这样描写的: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谁,教君恣意怜。——《菩萨蛮》

说的是在一个花明月暗、夜雾轻垂的晚上,这位小美人趁此机会,偷偷地跑去与情人在移风殿幽会。为了怕人听见,她将缀满着银铃的绣鞋脱下来提在手里,光穿着一双短袜子,一步一步地溜进殿里的画堂南边,一下扑在情人的怀里,心儿却还在扑腾扑腾地乱跳。后边两句是当时民间小调“腕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的化用。由此可见,这位小美人是多么的大胆、调皮、淘气,又是如此的可爱、可怜、光彩照人。也由此可见,李煜是在女人身上下足了功夫的。

当然并不是说他就是醉生梦死,一点忧愁也没有。当大周后病逝后,他就哭得死去活来。在《昭惠周后诔》的祭文中,他就一连用了十四次“鸣呼哀哉”来寄托他对爱妻的哀思,发出“茫茫独逝,舍我何乡”的哀叹。当北宋灭掉了南汉之后,他也感到唇亡齿寒,异常恐惧,担心自己也会遭到灭顶之灾。但他挽救的办法不是整顿朝纲,励精图治,而是更加向北宋妥协,俯首称臣,也更加痴迷于声色,以填词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借酒浇愁。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虽然写的是伤离念别,但从“拂了一身还满”的落花和“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中,也能发现他的心情沉重。除此,还有两首《相见欢》,则更是如此。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乱,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国学大师王国维读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佳句后,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人间词话》)。他仅看到李后主填词的“气象”和“眼界始大”,却没有看到李后主这时正面临着灭顶之灾。难怪这位国学大师后来跳湖而死,为文化而殉葬。其实当年的李后主,他同样是作了“文化”的牺牲品。但这又如何?

(四)赵匡胤在未向南唐出手之前的那年秋天,不知为什么,突然派使臣来请李煜到开封去玩一玩。李煜知道,开封是不好玩的,弄不好就会玩掉脑袋。因此他说身体不好,婉言谢绝了。

既然是敬酒不吃,那就该吃罚酒了。休怪我老赵无情,该出手时就出手,火候一到便开锅。老赵一声令下,大军越过长江天险,直逼南京。这时,李煜又派使臣去见太祖,请求罢兵。使臣指责太祖霸道,出师无名。他说:我主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你为何还要出兵攻打?太祖说: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

使臣无言以对,正想辩解时,却见太祖早已不耐烦了。他当即按剑而立,说了句千古名言:江南无罪,但天下一家,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乎!这正是历代政治家们的“卧塌情结”、一切行动的“底线”,也是他们不便泄露的“天机”。

驳回了使臣的请求之后,太祖即令大军将金陵团团围困,要李煜无条件投降。

当前线将士在拼命死保南京时,李煜却还在宫中填词。他在《临江仙》中写道: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词未写完,宋军已攻陷了京城。这年隆冬腊月,李煜同小周后便做了俘虏,被押送到开封。

虽然做了俘虏,成了太祖的阶下囚,但李煜的词人梦癔却还未清醒过来。刚到开封不久,他想起那首词尚未写完,似乎是一个遗憾。因此斟酌了半天,遂又写完最后三句:……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正像阿Q临刑时画圆一样,他力图要把人生的句号画圆,可惜偏又画不圆。

李煜也想把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句号画圆,但也总是难以画圆。他已失去了人生的快乐与自由,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享受生活了。这不能不说是人生最大的遗憾。更有那亡国之痛,则更使他分外伤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

太祖对李煜还是蛮好的,没有过多的为难他。准许他把昔日的宫女和乐师继续留在身边,由他填词作赋,爱怎么乐就怎么乐吧,反正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威胁了,善待他反而会落个美名。

但对李煜而言,这何尝又不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一想到“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一旦成了亡国之君后,这种日子比死还难过。尤其是听到“教坊犹奏别离歌”时,他更是只好“垂泪对宫娥”了。

然而至此他也未想到,词既成就了他的大名,但同时也毁了他的江山,最终也毁了他的生命。据说赵匡义(赵匡胤的兄弟和接班人)听了李煜在呼叫“小楼昨夜又东风”时,便派人将他毒死了,葬于洛阳北邙山下。不久小周后也与他同葬于一穴,实现了她“只有北邙山下月,清光到死也相随”的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