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山人自有妙计
21437900000010

第10章 注意作用者卖际的权力指数(3)

让我们从少数人的一个集群去设想一下。假如某单位民主竞选领导,这个单位只有50人,分为5个行政组,每组10人。甲候选人是群众呼声最高的,在直接选举中可以获得60冗以上的选票,也就是说起码有30人同意选他;而乙候选人则只有20人或更少的人同意他当选。但是在间接选举中,将18人分到3个组中,即一、二、三组各为6人,其余2人随便放到第四、五组,那么,前三组乙肯定占据多数票,而在第二次选举中,五组有三组得票,这个乙便当选了。所以,在直选中选不上的乙,在间接选举中却能当上领导人。

读者还不要不信这个结果,在我们下面的许多单位,很有些领导人名声不好、水平较差,甚至受贿严重,民众反映强烈,但是在一些吹牛拍马的办公室主任的操作下,不论是评高级职称、还是提前晋升职务,甚至是评选劳模,他都是名列第一,或者榜上有名。这是因为他还有权力,他利用权力进行暗中操控,便使民意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他想什么便能得到什么。当然,如果一下子丧失了权力,他便什么都不是了,而且成了民众背后唾骂的对象。

2000年台湾的选举,陈水扁上台当了总统。民进党原是一个势力很弱的小党,但由于想搞台独的李登辉支持陈水扁,搞了一个弃连保扁,加上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形成了以连战为首的国民党和宋楚瑜为首的亲民党,三党三位候选人参选还有是李敖所代表的新党,不过势力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结果国民党败北,交出了自1949年退人台湾之后延至其时的政权。

国民党所以失败,其中之一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假如国民党本来有609的支持率,而民进党仅有40%,现在国民党一分为二,连战与宋楚瑜各领30%的支持率,具有409支持率的陈水扁当然能够当选。故而,国民党在台湾的势力虽大,但只要像李登辉那样的人玩弄一下计谋,将它的势力一分为二,马上就处于失利的地位了。

2003年8月,台湾一个花莲县的县长病逝,需要补选一个县长,于是两派势力开始了新一场大战。花莲县人口仅有40万,十足是一个小县,但是这次补选的动静却非常大,被看做2004年总统大选的前哨战。

这次选举,开始又出现了与2000年相似的情况。国民党提出的候选人是谢深山,民进党的候选人是游盈隆。本来这样的话,国民党胜选自不在话下,但有一个前县长吴国栋,原是国民党员,却不听国民党的号令,执意要站出来参选,国民党认为他这样做是破坏了他们的战略部署,于是将他开除党籍,结果这个杠子头不肯罢休,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加竞选了。

不待说两个党派如何看重这次选举,如何不遗余力地进行造势,只说国民党和亲民党在前次失败的反思中获得了深刻的教训,这一回两党统一了行动,只提一个候选人,一齐不遗余力地支持这个候选人。像吴国栋那样的不和谐音出现之后,坚决将这个干扰排除掉。因此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谢深山以73万票、多出游盈隆3万多票的优势当选,这给国、亲两党注入了一针强大的兴奋剂。

这可以立出一个简单公式来。设民进党的势力为4,国民党的势力为3,亲民党的势力为3,那么当国亲两党分离之时,就出现了两个34的结果,一旦这两党力量合并起来,就变成了64的结果。

于是,眼花缭乱的现象被我们梳理得清晰明了了。这个行为模式同战国时代、三国时代的情况一样,我们尽可以把陈水扁的民进党看做是北方的魏国,连战的国民党看做是孙权的东吴,而宋楚瑜则像是刘备的蜀国,一合便胜,一分便败,原因只有一点,当两党分开之时,力量指数权力指数就小于陈水扁的民进党,而合作之时,力量指数就大于对手了。这就叫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三、用兵之妙,存乎一心。共产党军队中排在第一位的大将粟裕,他的谋略和智战是人所共知的。让我们看一看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场上的一场战役一一莱芜战役是如何调集兵马、分合有度的。

一是集中与分散的数量上有合理的比例。在我军主力转移北上之前,粟裕曾以第三纵队阻击南线之敌的中路,诱其左右两翼突出冒进,以8个纵队等待歼敌良机。这时集中与分散的比例是合理的。后来又派第二纵队挺进东南,歼击位于由塔埠附近的叛军郝鹏举部,并直接威胁海州,造成敌之错觉,使其东援。再以第三纵队、第四纵队配合第二纵队在运动中歼灭东援之敌。这时的集中与分散的兵力数量比例仍是6:3,这个结构是合理的。主力向北转移时,留第二纵队和第三纵队在南线阻击敌人,第一、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纵队急行北上,这个分合数量比例,还是正确的。主力部队到了北线之后,用一个纵队担任阻击,用两纵队担任穿插分割,用5个纵队担任主攻,这种5:2:1的比例是非常恰当的。

二是在集中与分散的空间上有合理的结构。在莱芜战役中,粟裕在兵力分布上做到分散中有集中,集中中有分散;分则分得开,合则收得拢;分能避免敌方火力的大面积杀伤,合能集中我之兵力和火力。由于敌情变化快,粟裕对兵力部署作了多次调整,使兵力之分合在空间结构上更趋合理。如,第一次敌情变化王耀武发现我军北上围歼李仙洲部之企图,急令李部全线收缩后,他仍坚定原定的作战方针,以左、右两军先歼灭敌军第七十三军,中路军切断敌第四十六军和第七十三军的联系。第二次敌情变化在陈诚严令下,王耀武只好命李部再次向南推进后,他决定以第一、第八、第九纵队歼灭莱芜及其外围之敌;第六纵队以1个师直插和庄,其余部队歼灭口镇之敌,任务完成后,以一部控制口镇,主力东移和庄地区,准备打击自博山南援之敌;第十纵队和独立师抢占锦阳关,得手后以一部对北警戒,主力歼灭上有庄之敌,策应第六纵队对口镇之敌攻击;第四纵队以全力歼灭颜庄之敌第一九三师;第七纵队以有力一部钳制新泰北援的第四十六军,主力集结为总预备队;第二纵队欠一个师由南线赶到后,以1个师接替第七纵队对四十六军的钳制任务,另1个师进至蒙阴寨西北地区,监视第四十六军行动。后来为了加强打援力量,以第一、第八纵队攻莱芜;第四纵队攻颜庄;第七纵队切断四十六军与七十三军的联系;第六纵队全力攻口镇,并配合第十纵队和独立师打击可能自明水来援之敌;第九纵队控制博山以南,全力对付可能自博山来援之敌。尽管后来敌情又发生了变化,粟裕又作了兵力部署的调整,但从这个兵力部署格局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到粟裕是多么重视兵力集中与分散在空间结构上的合理性。丘乾都、蔡世经主编《十大将用兵韬略》,黄河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第29~30页。

粟裕的用兵策略同古今中外着名的军事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妙处就在于:合则攻敌,分散以避敌或调动,分合变化及时,如游龙戏水,不可摸;不论如何变化,在攻敌的这一时刻,我方必须保持优势兵力,能做到6:3或大于这个比例。分要分得开,合要随时合得拢。像那拳击高手,敌击我时一下闪避,我击敌时一拳致命。

在上面的叙述里,我们看到了分合出击时的军队数量比,其实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讲的权力指数力量指数之比。军事家的用兵之妙,就在于能够捕捉这样一个稍纵即逝的时机发动攻击,在这个时机内,我方的力量指数可能在全局上,也可能在局部上两倍或三倍地优于敌方。

于是,我们真正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秦国破坏六国联盟,等于军事家去穿插分割敌军的势力;台湾的国亲两党要攻击民进党,以获选举的胜利,如同军事家决心要发起攻击,一切一切的玄妙之处都在于即时形成一个相对的优势,在这个优势里,我方的力殳指数必须高出于敌方一倍至数倍。

很可能,世界上古今中外的一切游戏,其奥秘尽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