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团队
21434800000039

第39章 无为不是不做事(1)

——团队亲和力大胆往前走

管理者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无不为;但无为不是不做事。无为无不为也可以理解成介于有为无为之间。要防守自己的关口,通过承上启下建立强有力的机构。“权力下放”的步骤是逐步给下属自由发挥的机会,同时也给自己以四两拨千斤的机会。

介于有为无为之间

大公、大诚、大忠、大寿、大信、大智、大仁、大勇、大义、大和。具备远大的眼光,淡泊的心境,浩然的正气,超凡的毅力,博大精深、继往开来的学识,努力奋斗、敢于冒险的精神,持之以恒、贯彻到底的习惯。使用人才、运用谋略,随机应变。

孔子说:“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么,忧虑什么呢?天下的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但人们都有种种的思考;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么,忧虑什么呢?”老子说:“道永远是顺其自然而无形态的,没有一件事是它做不到的。君王如果以道的准则来从政治国,万事万物都会自然地潜移默化,充分地向前发展。”又说:“深深地懂得道的人,不出门就知道天下发生了什么大事,不抬头看窗外就能推演出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不用奋力打拼就能有所成就。”又说:“有道的圣人说,我既无为又有为,人民就会潜移默化;我镇静,人民就会走上正道;我无事,人民就会富裕丰足;我无欲,人民就会纯真质朴。”又说:“圣人顺从自然规律,无所作为也就无所失败,无所把持也就无所丢失。”又说:“要想治理天下却又违背自然规律,我看他不会达到目的,天下的百姓是神圣的,对他们不能使用强制的统治,不能违背他们的志愿和本性,否则他必定会失败;强制地统治天下,则必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由于因顺自然而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制则不会被抛弃。世人的本性各不相同。万事万物有的前行,有的跟随;有的缓慢,有的急躁;有的坚强,有的软弱;有的安全,有的危险。因此圣人顺其自然而除去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

既无为又有为并不是一件事情也不做,而在于尽到做的职责。既无为又有为的人并不是引他不来,推他不去,而是说他能依从规律办事。我们必须理解“为既无为又有为”和“既无为又有为而无所不为”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老子的理论不是平常人所说的清静既无为又有为的消极思想。老子的学问,就是学,就是指导如何处上,怎样蓄下,如何保存自己,怎样做好管理工作。让人才各安其位、恪尽职守,就看是不是“既无为又有为”了。

只有既无为又有为的管理者,才拥有大智慧、大眼界、大气度、大胆略。

有大智慧,就能看得透彻;有大眼界,就能看得长远;有大气度,就能容纳万物;有大胆略,就能提得起,放得下。体道明理,要靠大智慧;知人善任,要靠大眼界;容人信人,要靠大气度;提得起,放得下,要靠大胆略。

防守自己的关口

秦始皇统一全国不易,他本来希望秦朝能够二世、三世…一代代相传下去,结果秦朝只存在了不到20年,仅仅到了二世就寿终正寝了。究其原因,是秦始皇晚年宦官专权,二世胡亥在位时,赵高的擅权越位。其实,在现代社会中,下级“越权”的现象在一些单位也时有发生。

大家都听说过“指鹿为马”的故事,通过这个例子,或许对我们的管理者方法有一些启示:

秦末,秦始皇赢政病死,宦官赵高想乘机图谋不轨,篡夺朝中的大权。他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并且假传圣旨,命始皇的长子赢扶苏自杀,并立次子赢胡亥为太子,紧接着宣布国丧。接着,赵高又扶太子胡亥继承帝位,即秦二世,赵高自己则当了正丞相。这时,秦二世胡亥的年龄还小,只不过是一个幼稚的傀儡皇帝,丞相赵高实际上掌握了朝廷的实权。

即使是这样,赵高的野心依然没有满足。他想进一步登上王位,却恐臣子未必全都信服他,于是他想出了一条计策。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

有一天,赵高献一头鹿给秦二世,他指着鹿说:“这是我献给陛下的一匹马!”

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开玩笑吧?这明明是一匹鹿,怎么会是一匹马!”

赵高严肃地说:“谁敢同陛下开玩笑!这明明是一匹马。你不相信的话,请问问别人。”

秦二世随即问左右臣于:这究竟是鹿还是马?

赵高的亲信和讨好赵高的一部分臣子,都说是马;一部分臣子害怕赵高的威势,也说是马;另一些正直的巨子,有的不做声,有的实说是鹿。赵高暗暗记下了后面这些人的名字,后来借故把他们全部杀害了。

越权是由于职责范围不甚明了,或是写在纸上时明确,在实践中却糊涂,因而无意地、不自觉地“越权”;还由于对上级管理者有成见,为了显示个人才能而有意地、不正当地“越权”;还在非常情况下的“越权”。

管理者要根据不同的“越权”情况,采取不同的制止下级“越权”的方法和艺术:

要明确职责范围。权力是适应职务、责任而来的。职务,是管理者一定的职位和由此产生的职能;责任,是行使权力所需要承担的后果。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权力,就能承担多大的责任。职权责一致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有职无权”是被人“越权”;“有权无职”,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力;“越权”是“有权无责”,被“越权”是“有责无权”。因此,只有职、权、责相统一,真正克服有责无职无权、有职有权无责、有职无权无责、无职无责有权,才能制止“越权”现象,才不至于出现赵高“指鹿为马”的悲剧。

要分层管理者。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都作为系统而存在,都有层次结构,它的发展变化也都是有规律的。系统之间能否有效地运转,是层次性决定的,同一层次的诸系统的功能联系须由各级系统之间自主地进行。只有在发生障碍,产生矛盾,出现不协调时,才交由上一层次系统解决。这是分层的理论依据。

下级要遵循这一原则,认真地做好本层次的工作,对上级管理者负责,执行上级管理者的指示,接受上级管理者的指导和监督,主动地、经常地请示汇报工作,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上级管理者交给的一切任务。不能见硬就缩,见难就退,见险就罢,推倭拖拉,矛盾上交,也不能固执己见,自行其事,擅自做主,独往独来。对下级的“越权”,尤其是有意的“越权”,还应提高到目无组织、目无、闲散主义、本位主义和闹独立性的高度来认识,这样,下级对自己的“越权”才会引起警觉。

要为下级排忧解难。管理者如果不深人下层,不接近群众,高高在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就会助长下级“先斩后奏”、“干了再说”的越权行为。所以,上级管理者要支持、鼓励、指导、帮助、关心、爱护下级,为下级排扰解难,及时解决他们工作中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及不协调的关键问题。这样,既可以防止下级有意识地越权,也可以防止下级由于来不及请示而出现的越权现象。

管理者一方面要为防止下级的越权现象做出各项努力,另一方面还要学会一旦下级出现越权现象,该如何解决。

要分清“越权”的动机。

如果下级是因为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工作有管理者积极性、主动性,想工作之所想,急工作之所急,不推不靠、敢作敢为、敢于承担责任,而出现了“越权”行为,管理者应该先表扬后批评,既肯定其积极性,又指出其越权的危害。以越权的具体事实帮助其分析研究,找出不越权而把事情办得很好的办法。这样,下级才能为管理者的公正、体贴、实事求是所感动,才能领悟到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

如果下级的越权行为是因为觉得自己能力出色,或者有意和自己过不去,那么管理者要严正忠告,下不为例,同时要指出越权会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秩序,并使他人感到无所适从。

如果是因为自己“官僚”而造成下级越权,则管理者应从自身做起,克服缺点。

总之,一旦下级发生越权行为,要积极慎重地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纠正。当然,一般来讲,没有重大的突发事件,管理者还是要把下级的越权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使工作走上正常轨道。

承上启下

建立一套科学的体制是非常重要的。体制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者的成功与否。

建立分权的体制,形成内部的竞争与督导,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使得事半功倍。

阿尔弗雷德·斯隆1924年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1956年退休。在他管理者通用汽车公司的32年中,通用汽车公司迅速地发展起来,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由1923年的12%发展到1956年的53%。1928年以后,通用汽车一直是美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斯隆战胜强劲对手亨利·福特的故事,一直是美国企业管理者史上一件发人深思的事例。

在斯隆任通用汽车副总裁期间,通用总裁杜兰特经营管理不善,使公司汽车销售量大幅度下降,公司危机重重,难以维持,杜兰特因此引咎辞去总裁的职务。作为副总裁的斯隆虽然几次指出公司管理体制上存在问题,但杜兰特均未予以采纳。杜兰特下台以后,在通用汽车公司拥有最大股份的杜邦家族接管公司,并任杜邦为总裁。由于杜邦对汽车是个外行,因此他完全依靠斯隆。斯隆在杜邦的支持下,对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整改措施。

他分析了公司存在的弊端,指出公司的权力过分地集中,上层的官僚主义是造成各部门失控局面的主要原因。于是他提出了“分散经营、协凋控制”的组织体制。以组织管理和分散经营二者之间的协调为基础,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根据这样一种主导思想,斯隆提出了公司组织机构的改革计划,从而第一次提出了事业部制的概念。

斯隆提出的这一系列方案,赢得了公司董事会的一致支持。于是,斯隆的计划开始付诸实施。

1924年,杜邦辞去总裁职务,由斯隆继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他继续管理者公司实施组织管理制度的改革。通用汽车公司在以后几十年的经营实践中,证明了斯隆的改组计划是完全成功的。正是凭借这套体制,通用汽车公司渡过了很多难关,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根据斯隆的“分散经营、协调管理”这一原则,在经济繁荣发展时,公司各事业部的分散经营要多一些;在经济危机、市场萧条时期,公司的集中管理就要多一些。一些企业界人士认为,这就是通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斯隆的成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的有益经验。20年代初,斯隆的强大对手是福特公司的亨利·福特。当时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不及福特公司的1/5,然而这个对比后来竟完全翻了个。

福特公司专制独裁,权力过分集中,大包大揽,管理手段僵化落后,在斯隆大力改进车型以适应市场需要,迎合顾客的心理时,福特只是对过时的“T型”汽车的机械部分进行了改进。“通用”战胜“福特”是通用在经营销售方面创造的奇迹,也把福特公司从汽车霸主的地位上拉下来并取而代之,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新霸主,斯隆也由此获得了“天才”的美誉。他的创业才能和技巧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斯隆在通用汽车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结构,这是他的又一个创造。他把最强的汽车制造单位分成几个部门,几个部门间可互相竞争,又使产品档次多样化,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一种方法。

斯隆曾解释说,公司生产一系列不同的汽车,当然有较高的竞争力,他认为聪明的办法就是造出价格尽可能不同的汽车。公司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开发系列产品,以在竞争出现的各个阵地应付不同的挑战。

通用汽车基本上有五种不同的档次,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去买车。

这些不同档次的汽车有不同的生产部门,每个部门又有各自的人员,每个部门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有些产品的零件几个部门是可以共同生产的,但各部门的档次、牌号不同,在式样和价格上各部门之间却要相互竞争。各部门的人论功行赏,失败者则自动下台。正是斯隆卓越的才能,使通用汽车公司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大家了解了斯隆的方法以后,是否有一些感触呢?斯隆不可置疑地管理者着通用汽车公司,并一起走向了辉煌,而斯隆之所以成功,与其建立的公司机制是分不开的。斯隆正是把过度集中的权力以适当的分配,才增强了公司的灵活性,建立了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竞争机制,最终使得公司的整体效率得到了提高。

建立强有力的机构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竞争的复杂化,很难再有明显的全能人物出现,管理者也不可能把一切都指挥得妥当。分权成了必然,再没有必要搞个大班子,把什么事都管起来。

美国的埃默森电气公司有5.4万人,其总部不到百人;达纳公司有3.5万人,总部只有百人左右;营业额10亿美元的俄勒——爱达公司总部没有工作班子,总裁只有一名秘书。

国际上一些优秀的企业都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精干的机构。

1851年,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一个平凡的家庭里,阿萨·格里格斯·坎德勒出生了。小阿萨自小就表现出了聪明才智,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好奇心和机灵敏捷的天性。他是一个爱搞恶作剧的淘气小精灵。1862年,南北战争爆发了。坎德勒一家生活贫困,物资匮乏。阿萨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挣钱。在内战爆发之后,阿萨没有读完系统教育的课程,就去当了药剂师。在药店里,他并没有停止学习。他安置了一张吊床,白天工作,晚上自学拉丁语、希腊语、钻研医学书籍,这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