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团队
21434800000034

第34章 领导不是统治(1)

——团队亲和力的度

如果你是领导,请多用建议少用命令。权力有个度,最好通过目标激励下属完成任务。直言利害,说服下级,不独断专行,以真情打动下级。自己要有一身浩然正气,循循善诱诱下级就范。对下属的指令要明确,对下级最好恩信并施。

多用建议少用命令

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既可以减少对下级的伤害,又可以保住下级的面子。

多用建议,少下命令,避免伤害下级自尊,能使其乐于改正错误。

几年以前,杰克·韦尔奇任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的时候,通用电气公司正面临着一项需要慎重处理的工作:免除查尔斯·史坦恩梅兹担任的某一部门的主管职务。

史坦恩梅兹在电器方面有超过别人的天才,但担任计算部门主管却遭到彻底的失败。不过,公司却不敢冒犯他,因为公司当时还绝对少不了他这样的人才。

于是,杰克·韦尔奇亲自出马。一天,他把史坦恩梅兹叫到他的办公室,对他说:“史坦恩梅兹先生,现在有一个通用电气公司顾问工程师的职务,你看这项职务由你来担任如何?我暂时还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担任这项职务。”

史坦思梅兹一听,十分高兴:“没问题,只要是公司决定的,我就乐意接受。”

于是,杰克·韦尔奇就给了史坦恩梅兹一个新的头衔,让他担任“通用电气公司顾问工程师”这一职务。其实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换了一个新头衔。而让其他人担任部门主管。

对这一调动,不知情的史坦恩梅兹十分高兴,他知道换职务的原因是公司觉得他担任部门主管不称职,那么他在今后的工作中肯定不会有太多的激情。

通用公司的高级人员也很高兴。他们巧妙地调动了这位最暴躁的大牌明星的工作,而且.他们的做法并没有引起一场大风暴——因为他们让他保住了面子。

让他有面子!这是多么的重要,而我们却很少有人想到这一点!我们曾残酷地抹杀他人的感觉,又自以为是;我们在其他人面前批评下属,发出威胁,甚至不去考虑是否伤害到他们的自尊。然而,一两分钟的思考,一句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的态度宽容一些,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

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曾和美国最著名的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尔小姐一起吃饭,他告诉她正在写有关“对待下属”这本重要的书。她告诉卡耐基,在她为欧文·杨罗写传记的时候,访问了与杨罗先生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了三年的一个人。这个人宣称,他从来未听过杨罗先生向下属下过一次命令。例如,欧文·杨罗从来不说“做这个或做那个”,或者是“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他总是说:“你可以考虑这个。”或“你认为,这样做可以吗?”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后,经常说:“你认为这封信如何?”在检查某位助手所写的信时,他总是说:“也许我们把这句话改成这样,可能会比较好一点。”他总是给人自己动手的机会,他从不告诉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成功的经验。

通过这种方法,使人们很容易改正他们的错误,而且维持了下属们的自尊,使他们认为自己很重要,并希望与你合作,而不是反抗你。

唐·散塔瑞里是宾州威明市一所职业学校的老师,他有一个学生因非法停车而堵住了学院的一条路。有一位导师冲进教室,以非常凶悍的口吻问道:“是谁的车堵住了车道?”

当车主回答时,那位导师吼道:“你马上给我开走,否则我就把它绑上铁链拖走。”

这位学生是错了,车子不应该停在那儿。但从那天起,不只这位学生对那位导师的举止感到愤怒;全班的学生都与他过不去。

他原本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处理这件事。假如他友善一点地问:“车道上的车是谁的?”并建议说:“如果你把车开走,那别的车就可以进出了。”这位学生一定很乐意把它开走,而且他和他的同学也不会那么生气了。

作为管理者,在对待下属的时候,不要以为他们是下属,就低你一等,你就可以随便批评他们。他们也有自尊,也要面子,所以,你不妨多用一点建议代替批评,他们会觉得你这个管理者平易近人,因此自然也会对你好起来。

权力有个度

管理者权力在手是一件好事,同时对下属发布命令也是一种满足,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根据不同的对象,行使好自己手中的权力。

如果下属听到如“不用多问,这是命令,上级管理者也是这样指示的,照着做就可以了”之类的话,心里会怎样想呢?这样能让他心甘情愿地去做事吗?

像这种不顾实际情况,不管下属的感受,而只管对下属发布强制式命令的做法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因为这样布置工作,只会不断地增加下属的反抗心理,而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譬如某公司的总经理向其下属的一个科长发出命令,要增建一个办公室,让他必须设计出图纸来,于是这个科长就和他的下属拼命地干开了。他们牺牲了一整个星期天,终于赶制出了一张详细的设计图。科长星期一早上正准备交给总经理,没料到这个总经理却对科长说:“这件事你不必做了,因为星期六我自己做了一张,竟然一下子就做成了,我自己感觉也挺不错,所以你的设计图就不必交了,就按我这个图实施好了。”

科长回去以后,不知怎样向下属交待。自己的努力白费也就算了,只是实在不好意思对下属解释。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使科长在自己的下属面前大失威信,几乎谁也不想再听他的指挥了,科长也经常听到有下属在他身后说他无能。由此可知,此科长对于总经理的看法是什么样的了。

一个真正优秀的管理者,绝对不会依靠权力来行事,再说,下属本来也知道要敬重上级管理者,你又何必处处滥用你的权力呢?

作为一个管理者,当你的下属不按你的要求去做事的时候,应该主动找他谈谈,而不是滥用职权,以上压下,更不可有任何威逼的语言或举动。即使不是用强制的态度,也足以说明你是出于对下属的不信任。既然是这样,下属又为什么要效忠你呢?他们纷纷离职,其实并不是下属自身的责任。

要相信下属,这是最主要的。当我们期待下属有所表现时,要首先相信他的能力。无论多不可靠、多无能的下属,当你委派他去干一件事的时候,你切不可轻视他的能力,要给他以必要的支持。即使自己有好的构想,也要先放在心里,在下属未提出比自己更好的提案时,要耐心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

总之,权力和责任要紧密相连,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头脑清醒,明确责任,用好权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下属。

通过目标激励下属完成任务

管理者要善于设置正确、恰当的总目标和若干阶段性目标,以激发人的积极性。设置总目标,可使下级的工作感到有方向,但达到总目标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曲折的过程,如果仅仅有总目标,只会使人感到目标遥远和渺茫,可望而不可及,从而影响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要设置若干恰当的阶段性目标,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的办法,把总目标分解为若干经过努力都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通过逐个实现这些阶段性目标而达到大目标的实现,这才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要善于把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持续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司马迁是汉朝太史令司马琰之子,年仅10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用古文字写书籍。司马迁的父亲在去世前对他说:“现在汉朝兴起,海内统一。那些明主、贤君、忠臣以及死于道义的人士的事迹感人,而我身为太史却没有把他们记载下来,断绝了天下的历史,这太可怕了。你可要继承我未竟的事业啊!”司马迁流着泪说:“我虽然愚笨,但我一定将详述先人所编的史实掌故,不敢有所遗漏。”于是,司马迁便遵守父亲的遗嘱,按照顺序论述,编写他的书。

又过了7年之后,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冤而遭遇大祸,被囚于狱中。于是他自己叹息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残毁了,没有用了啊!”然后又退一步而深思地说:“《诗》、《书》之所以意思隐晦、文字简短,是由于作者想要表达他心中的思虑呀!从前周文王被囚于芰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推演了《周易》;孔子被围困于陈国、蔡国之间,做有《春秋》;屈原被流放,才著《离骚》;左丘明两眼失明,乃撰有《国语》;孙膑被处以刖刑,而论述兵法;吕不韦被免相迁蜀郡,世传《吕览》;韩非被秦国囚禁,写有《说难》、《孤情》;《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发泄愤懑的创作。这些人都是因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主张而郁闷愁苦,因而追述往事,思考未来。”于是他想到了自己,便决心忍受苦痛,发愤编写唐尧以来,到汉武帝获得白麟那一年止的历史。

这就是司马迁发愤撰写《史记》的经过。

其实无论是司马迁还是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韩非等人,他们的作品与其说是悲愤之作,不如说是目标激励使然。试想,如果司马迁没有其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没有给他树立起远大的目标,他在受了腐刑(宫刑)之后,无论如何也是没有勇气写完《史记》这本宏篇巨著的。由此可见,目标在他的一生中所起的作用是何其巨大呀!

人的需要决定了行动的目标。当人们有意识地明确了自己的行动目标,并把自己的行动和目标不断加以对照,知道自己前进的速度和不断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他行动的积极性就会持续高涨。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就是目标——《史记》激励的结果,只不过他自身并没有认识到罢了。一个万米赛跑运动员,当人们告诉他只有1000米,再加把劲就可夺得金牌时,即使他身体的某些部位再疼痛,他也会信心百倍,加快速度完成最后的冲刺。

那么,管理者如何通过目标激励下属完成任务呢?

目标是能激发和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目标管理是工作最主要的内容,目标激励是实施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设置适当的目标,能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目标既可以是外在的实体对象,也可以是内在的精神对象。

目标的价值越大,社会意义就越大,目标也就越能激动人心,激励作用也就越强。

在目标制定、分解时,目标的难度以中等为宜,目标的难度太大,容易失去信心;目标难度过小,又激发不出应有的干劲。只有“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积极性才是最高的。因为这样的目标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最大。

管理者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除了注意上述问题之外,还应注意:目标必须是明确的。要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都要清清楚楚。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用什么办法去达到,什么时候达到,要明明白白。

目标必须是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达到应该有检验的尺度。

在这方面,美国人约翰·戈达德的经历就很有说服力。戈达德很小就立志当一名探险家。当他15岁的时候,他把这一辈子想干的事列了一张表,名为《一生的志愿》,其中包括到世界各地探险,驾驭大象、野马、鸵鸟,当电影演员,驾驶飞机,作曲,写书,结婚生孩子,直到参观月球等,共127个目标。45年后,他已完成了其中的106项,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应获得的一切荣誉,其中包括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成员。现在,他仍在向未竟的目标奋进,其中包括游览长城(49项)和参观月球(127项)。

戈达德是否能全部达到自己的目标还很难讲,但是他的经历、成就已经证明了:一个明确、具体、实在的追求目标,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试想,如果他15岁时仅仅有当探险家的理想,而没有列出那样一张表,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47年后的今天,他很可能还是一个碌碌为无的小人物。

管理者不但要为下级树立远大的理想,而且要学会把这个理想和实实在在的工作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直言利害,说服下级

作为管理者,在某件事上当你同下属们,尤其是大部分下属有分歧的时候,你就应当谨慎一点,要说服他们采纳你的意见,而不能强硬地执行,即使是你对,他们是错的。这时不妨采取直言利害的方法,把其中的利害关系向他们讲明白,最终达到说服他们的目的。

在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不仅表现出他超人的目光,而且也是非常合乎当时中国实际的。但是当时一些目光短浅、思想保守的下属给孙中山先生造成了不少的压力。孙中山正是靠直言利害的方法说服这些下属的。

孙中山回到广东之后,取消了中华革命党,恢复了国民党,但加上“中国”二字,以示区别。在继续和滇桂军阀合作之后,他又开始寻找新的同盟者了。不过,这次和以前有所不同,他的目光不再死盯着拿枪杆子的人,而是转到了民间。于是,他找到了共产党。

在国民党内部,对接纳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孙中山本人联俄联共的态度非常鲜明,但一些敏感党员如邓泽如、汪精卫、林真勉、林森、邹鲁、居正等人,纷纷表示反对。

孙中山安慰他们说:“在这个大革命的非常时期,军阀混战,纯粹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只要有利益,就不会有信任存在。我们要找一个联手来解放劳苦大众,而共产党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为了众多的劳苦大众而奋斗,我党追求的目标不也是这样吗?况且,我们不与共产党联合,为了某些利益,势必会受到各系军阀征讨,到那时,就会孤掌难鸣。因此,我们两党只有联合起来,共同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才能壮大实力,免遭毁灭。”

接着他又说:“至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凡是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本党的,如果真正信仰我党之主义,共同努力于国民革命的,才可以接收,否则绝不会接收。接收以后,如果发现他们有别的不良意图,对我党不利,或有别的行动,以致危害本党的,我们应该随时加以淘汰。”

当时,孙中山之所以允许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共产党当时的主张——对内打倒军阀,对外打倒帝国主义,这和国民党的主张不谋而合;其次是为了“合全国而为一,群策群力,努力而行,则将来成功,必定更快。”

孙中山先生顶住了来自党内的巨大压力,说服了那些反对派,坚决将联俄联共政策贯彻下去。

在联俄联共的政策中,孙中山为了说服国民党内部的一些下属,采用直接讲出利害关系的方法,分析出这样做的好处以及不这样做的坏处,让下属们自己去体会,从而使其改变立场。

不独断专行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说明集体的力量高于个人的力量。不独断专行,听取下属的意见,可以集思广益,并且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的办法。

若是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不理会下属的建议,久而久之,肯定会被孤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