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团队
21434800000027

第27章 让同级超越你(3)

管仲,名夷吾,东周时期齐国人。生得相貌魁梧,精神俊爽,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最初,他怀才不遇,只好与鲍叔合伙做买卖。赚了,他常常多拿一倍。不少人认为他太贪,议论纷纷。鲍叔却说:“管仲并不是看上这一点点钱,而是他家太清贫了;且有老母,需要奉养”。后来,管仲一连三次当小官,又都三次被免职。好多人笑他无能,鲍叔又为之辩解:管仲是治天下之奇才,曲高和寡,这只能怪其上级管理者太笨拙,不会用他!管仲知悉后,无限感慨,便与鲍叔结为生死之交。

数年后,管仲、鲍叔分别做了齐国国王的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各为其主,尽心尽力,国王死后,两公子为夺王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管仲为保公子纠上台执政,箭射小白,小白险些丧命。但不久还是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而管仲陪着公子纠流亡鲁国。鲁国为了鲁齐关系,杀了纠,并把管仲押送齐国。时受重用的鲍叔闻知,亲自迎接回车,释放管仲,并把他安排到自己家中去住。又面谏桓公饶恕管仲且委以重任。桓公想起那恶狠狠的一箭,不禁怒火中烧。鲍叔连忙劝解:“为人医者,各伺其主。当初管仲射箭时,主子是纠,当然为纠尽忠;若您能让他做您的里下,他必然心中只有您,也同样会为您尽忠的!”他见桓公有所松动,又进一步建议任管仲为相。桓公连连摇头,坦诚地表示:“我早已想好,在我的大臣中,您最忠诚、最能干,我要请您为相,帮我富国强兵。”鲍叔一边感谢一边说:我与管仲相比,简直望尘莫及。我不过是个小心谨慎、奉公守法的臣子而已,而管仲,是位大智大勇、治国图霸的奇才!并强调:“如您想称霸诸候,那就非用管仲不可!”经他一再请求、反复劝解、极力推荐,齐桓公终于彻底原谅了管仲,又择吉日郊迎管仲入朝,与之推心置腹地谈了三天三夜。桓公这时才知道,管仲的确是位难得的人才!于是,沐浴更衣,拜管仲为相,尊其号曰仲父,并通令:“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并且规定:不许犯夷吾之名;不问贵贱,皆称其字“仲”。也正是从此开始,古人之间的相互称谓,以称其字为尊敬。

管仲拜相之后,首先整顿内政:实行“案田而税”,增加政府税收;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袭,保证社会稳定;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盐铁生产,并销往邻国,获取厚利。军事上“作内政而寄军令”,把居民组织与军队编制结合起来,加强了军事力量。五年后,桓公见国力雄厚,便问管仲:“现在我们兵强马壮,可以会合诸候了吗?”管仲说:“如今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和晋国,都还比我们强。可他们都没有当上诸侯的首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周王室不够尊崇,不知道用天王的名义号召诸侯停止混战,因此名不正、言不顺,诸侯也就不听他们的。您若是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帜,号召诸侯,您的声望就会越来越高。”桓公很高兴,便采纳了管仲的建议。针对当时东北和西方的戎、狄游牧部落屡犯中原、各诸侯国又无力抵抗的现状,实行了“尊王攘夷”的外交政策,号召诸侯在他的带领下抵御游牧部落的进攻,并帮燕国夺回失地500里,帮助被灭掉了的卫国另立新君、重建家园,还先后消灭 30多个诸侯国。终于在公元前651年,各国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16世纪初,有很多科学家都面临着困难的处境,意大利天文学家及数学家伽利略也面临同样的困难。有时候,他把自己的发现和发明当作礼物送给当时最重要的赞助者,从他们那里得到资助从事研究。然而,不管发现多么伟大,这些赞助人通常都是送他礼物,而不是赠与现金,因此他常常没有安定的生活。

1610年,他发现了木星周围的卫星。这一次他把这个发现集中呈献给麦迪西家族。他在寇西默二世登基的同时宣布,从望远镜中看见一颗明亮的星星(木星)出现在夜空上。他表示,卫星有4颗,代表了寇西默二世与其三个兄弟;而卫星环绕木星运行,就如同这4名儿子围绕着王朝的创建者寇西默一世一样。将这项发现呈献给麦迪西家族之后,伽利略委托他人制作一枚图案——天神朱比特坐在云端之上,四颗星星围绕着他。徽章献给寇西默二世,象征他和天上所有星星的关系。

1610年,寇西默二世任命伽利略为其宫廷哲学家和数学家,并给予全薪。对一名科学家而言,这是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伽利略四处乞求赞助的日子终于结束了。

伽利略仅靠一个简单的举动就摆脱了以前四处求乞的日子。理由很简单:贵族们实际上并不关心科学和真理,他们在意的是名声与荣耀。人们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比其他人更为显赫出众,伽利略就将他们的名字连结上宇宙的力量来满足他们的虚荣。能和宇宙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荣耀有谁不想得到呢?

伽利略的策略让这些贵族们觉得自己不只是在做提供财源这样简单的工作,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富有创造力并权倾一世,甚至比以前创造的伟业更崇高。

伽利略不但没有以自己的发现挑战寇西默二世的权威,或者让他们在某一方面感觉自己有不足之处,反而把他们比拟为行星,让整个家族在意大利的王室之间璀璨夺目。他没有抢资助者的风头,把荣耀的桂冠戴在别人头上。

如果仅仅用一个小策略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又何乐而不为呢?

退一步海阔天空

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采取不予细究,委屈求全的态度。即使遇到一些需要辨清是非的“大事”,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尽量做到心平气和,以理服人。这样做,随着问题的妥善解决,同级之间不但不会伤了和气,反而会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牢固的团结关系。

一个部门也好,一个班子也好,相互拆台、互不买账,必定坏事,也肯定干不成事。一些干部之间,由于工作中个别时候的不协调,引起误解,直至产生很深的成见,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当事人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解决好类似问题,淡化成见,消除误解。

在有些情形之下,我们的策略还得更进一步:有些反对意见,我们必须首先自动地做一些让步才能控制得了,也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通常,别人常常会在那些他们以为对我们很重要的问题上与我们展开争论。一般人所需要的只是别人能尊重他的意见,维持他的“自尊心”而已。

有一次,电气总公司董事会主席欧文·杨听说他的一个年轻职员颇有怨愤之言,这位年轻人曾经非常成功地完成过一件工作,现在,他忽然感觉到自己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更多的信任,他认为所有的荣誉都被杨一个人掠去了。杨只是简单地让了一步,他写了一封信给那个年轻人,在信中他这样写道:“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觉得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能得到别人的全部认同。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慢慢增长,我们才感觉到,其实我们常常是受到别人过分的信任了。”

敏锐的人在应付反对意见的时候常常能尽量地作出让步。每当争论发生的时候,他们总会立刻在心里盘算:在这一点上做点让步,会不会无损大体呢?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它的意思是:始终保持丰盈的状态,不若停止它;不停地磨砺锋芒,欲使之光锐,却难保其锋永久锐利;满屋的金银珠玉,很难永恒地守护住它;人富贵了就会产生骄奢淫逸的心理,反而容易犯错误。功成名遂则应隐退,此乃天理。

这段话提醒人们功成名就、官显位赫后,人事会停滞,人心会倦怠,业绩也不会进展。应立即辞去高位,退而赋闲。否则,说不定会因芝麻小事而被问罪,遭到晚节不保的厄运。

《史记》中记载:战国时代的范睢本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因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的策略,深得昭王赏识,被升为宰相。后因他所推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失败,而使他意志消沉。按秦国法律,只要被推荐人出了纰漏,推荐者也要受连坐处分。但昭王并没问罪范睢,这使他心情更为沉重。

秦昭王为刺激范睢再振作起来,为国效力,对范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可范睢心中另有所想,因而误会了秦王的意思,感到非常恐惧。恰在此时,蔡泽辩士来拜访他,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夏;夏天结束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让位与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务后就让位与冬;冬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与春天……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已久,恐有不测,而应让位他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一席话启发了范雎,便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蔡泽就职后,也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也明智地舍弃了宰相宝座而做了范雎第二,保全了自己的晚节,也表现出大公无私的精神风貌。

与范雎形成鲜明反照的是另一历史人物文种。文种是越王勾践的重臣,为打败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功成名就以后,仍然继续仕于越王。其问范蠡曾写给他一封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越王的长相,颈项细长如鹤,嘴唇尖突似鸦,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现在不离去,更待何时?”后来文种称病返乡,但做得不彻底,他留在越国,其名仍威慑朝野,于是有佞臣陷害于他,诬称文种欲起兵作乱。越王也有“猎狗烹”之意,故而以谋反罪,将文种处死。

人人都希望过着幸福富裕的生活,但有几个是范雎呢?只知进,不知退,遭“文种之祸”者,又何止一人?

得休便休,当机立断;犹豫留恋,了时无了。做人,退一步海阔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