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盛宣怀
21426000000002

第2章 出身封建官僚家庭

盛宣怀生长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他的祖父叫盛隆,出身举人,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他的父亲叫盛康,中过进士,曾以市政使衔当过湖北盐法武昌道。盛康虽然出身进士,却很重视经世致用之学,编撰过《皇朝经世文续编》一书。他在思想上还比较开明,比较注重研究和观察中国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这对于盛宣怀的童年有很大的影响。

盛宣怀的父亲主要在湖北做官,所以盛宣怀在童年时,或随父母在湖北,或随祖父母在常州家乡读书。太平天国革命进军江苏的时候,17岁的盛宣怀正在家乡,先随祖父母避居苏北盐城的亲戚家,后来他父亲派人辗转将他们接到湖北。

盛宣怀到了湖北后,他父亲正由湖北粮道改任武昌盐法道。湖北地处淮北与四川两大产盐地之间,他父亲上任后,淮北与四川争夺湖北的市场激烈,相持不下。盛宣怀从其父亲那里听到这个情况后,就私下草拟了一个将川、淮盐业在湖北的销售统一的建议,交给了他父亲,得到他父亲的采纳,并按他的建议报请上级批准后,很好地协调了川、淮两大产盐地在湖北销售的矛盾。这说明盛宣怀从年轻时候就开始注意研究现实问题,显示了自己的才干。他随父亲在湖北的五六年时间里,虽然也按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学习的方法,系统地读了很多孔孟之道的书,作了应付科举考试的准备,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武汉这一当时南北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汇的重镇,接触到很多在家乡根本接触不到的人和事,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的实情和官场中的现象,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思想和实践的基础。

盛宣怀虽然注重经世致用之学,他的父亲也支持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考察,但作为一个正统的封建官僚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子弟,他今后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和发展,还离不开科举这一条道路。因为这是当时为官和出人头地的一条正途。盛宣怀虽然对科举没有什么兴趣,他还是得走这条路。所以1866年,盛宣怀22岁的时候,他不得不回常州原籍,参加了童子试,中了个秀才。22岁才中了个秀才,这在当时的封建知识分子中,已属于大龄了。此后,他又在1867年、1873年和1876年,三次去参加乡试,希望能中个举人,但都名落孙山。从他的才华来看,只要下点苦功夫,中个举人不会有问题。他屡试未中,说明他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应付科举考试上。他所以三次去应考,完全是迫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既然应付科举考试过不了关,而考不中举人,就没有资格去考进士,所以第三次应试失败后,盛宣怀就下决心不再去应考,而改走其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