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史说新语:历史背后的经济学
21406000000032

第32章 后记

说实在的,经济学并不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但是,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经济学又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学一点经济学,我们会对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奇异现象加深理解;我们也能学会规避市场中无处不在的各种风险;当生活中出现岔道口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做出更有利于我们的选择……

然而,我们不可能都去啃那些大部头的经济学原着,我们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成为经济学家。那么,怎么办呢?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一点通俗的、普及的经济学书籍。的确,这一类读物普及的很多,但是有趣的很少。很多作品都是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凭空想象出来的,缺少生活的感受,缺少历史的沧桑,又是图表、又是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什么意义、什么作用,等等,很难让人一口气把书读完。

我们为什么非要板着面孔把经济学写得那么严肃、呆板、枯燥、乏味呢?我们难道真的不能把经济学写得像小说一样有趣、精彩、耐人寻味吗?

我觉得一定能。

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用一种轻松、好玩、逗趣、幽默的心情一气呵成写完了这本书。经济学嘛,过去人们总习惯将它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联系起来,用这些东西来举例的确使人们对经济学更容易理解,但是这样的东西写得太多了,于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发生作用了,人们觉得味道有点像嚼蜡,有点像喝白开水。于是,遵循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另辟蹊径,避开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在这本书里,我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一些着名的、精彩的、有趣的历史故事,有人物、有背景、有情节。最后,将这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枯燥乏味的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历史故事诠释经济学,用经济学解析历史故事,朋友们看过之后感觉还不错。就像变魔术一样,那些枯燥的、呆板的经济学术语在这些美妙的、离奇的故事里摇身一变,立刻就鲜活起来了,不仅不再枯燥呆板,而且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因为这种写法比较少,因此它是稀缺的,也因此它的效用是比较高的,是比较有趣的。

当然了,这只是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常言说得好,各花入各眼。王八看绿豆,对上眼才行。这在经济学里面叫做个人有个人的偏好。反正我在写作的时候的确是用了一定心思的,力争使它读起来像小说一样有趣,让人们用读小说的轻松心情,在消遣中学习经济学,至于这种尝试是否合乎读者的胃口,我的确不敢说。我觉得这样写好玩,但是大家读起来是不是真的也觉得好玩?也就是说,市场中的“经济人”是否认可我的这种尝试呢?我无法知道,再套用一句经济学的术语,那叫“市场的不可预见性”。那么,我们就让市场去检验吧,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来遛一遛的。

这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承蒙中国工人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表示诚挚的谢意。

写这篇后记的时候,距离我和我妻子的生日(我们的生日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正正好好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那么就把这本书作为我们的生日礼物吧,献给我的妻子也献给我自己。

杜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