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来买单:走进经济学聊天室
21405000000006

第6章

1.又一只让人看得见的手--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乌托邦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完全瘫痪的境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无家可归,饿殍遍野,人们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政府采用了一个经济学家的建议,雇用200人挖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大坑。

这200人开始购买200把铁锹,于是,生产铁锹的企业、生产钢铁的企业、生产锹把的企业相继开工了,接下来工人开始上班、吃饭、穿衣……于是,交通部门、食品企业、服装企业也相继开工了,大坑终于挖好了;然后,政府又雇用200人给这个大坑再填埋上,这样又需要200把铁锹……萧条的市场就这样一点点复苏了,启动起来了。经济恢复之后,政府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如常了,人们在灿烂的阳光下过着幸福的生活,虽然,这只是凯恩斯编造的一个经济学寓言,但是他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国家的经济陷入危机的时候,国家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应该采用宏观调控的办法干预经济生活,使经济走上正常的轨道。

在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英国的经济首先呈现出高速的发展,然后美国、欧洲的经济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到了1929年,形势急转直下,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斯密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失灵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市场失灵”。与此同时,在经济生活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另外一只手,发现有一只让人们“看得见的手”在挥舞,它开始频繁地进人人们的经济生活,这只“看得见的手”指什么呢?其实这只“看得见的手”就是指“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就像开始讲的寓言那样,在整个社会经济不好的时候,国家积极地进入了角色,开始干预经济生活,稳定社会的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本着作,这就是着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着名的经济学寓言“挖坑”,正是出于这本书中。这个寓言告诉人们,面对市场的失灵,政府并不是无所作为的,政府不能坐而视之,而应该通过政府的适当干预,刺激市场、启动市场,解决社会存在的经济问题。

凯恩斯的这只“看得见的手”开始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频频挥舞,它使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从危机的泥沼中走出来,并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那么国家是通过什么办法调控整个社会的经济呢?

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上对经济进行调控。财政政策主要有鼓励消费、扩大投资、加大出口三挂马车;货币政策就多了,比如汇率的变动、利息率的变动、货币发行量的变动、发行国债等等,都会对一国的经济走势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也就是从凯恩斯那个时候开始,各国分析和预测经济问题的视角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过去人们重视微观经济问题,也就是个人、家庭、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现在人们更看重宏观经济的问题了。比如在股市上,人们虽然注重各股的业绩分析、学会了看企业发布的公告和各种消息,但是更重要的是人们学会了观察国民经济的大势,学会了观察利息率、汇率和货币发行量等对股市的影响。人们知道,当国民经济的宏观走势下行的时候,各股的业绩再好也不可能有大的利好消息,因为各股是脱离不了大势的控制的,孙悟空有再大的本事他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经济学家这样比喻:比如在剧场里看戏,当一两个人站起来的时候,这相当于微观经济,我们自己说了算;当全场的人都站起来的时候,这就是宏观经济了,这个时候每一个个人都无法左右全场的局面,他只能想办法去适应这个局面。这个时候只有国家伸出它的那只大手才能发挥作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斯密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繁荣了150多年,凯恩斯的这只让人们“看得见的手”又让资本主义经济蓬勃了近50年。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左右,世界上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又陷入了一种“滞涨”的状态,无论国家如何挥舞那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进行刺激,经济就是停滞不前,而此时物价却不断地飞涨。

比如日本的利率已经降低到0.1%的水平了,但是仍然没有人到银行去贷款,只有人存款而没有人贷款,利息就一定要降,不然银行只派发利息,赚不到贷款和存款的利差,银行就面临倒闭。

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利息连续下调了13次,由过去的6.5%下降到现在的1%,但是经济依然没有大的起色。

再看我国,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利率下调了8次,但是在这期间,人民币储蓄存款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由4.6万亿元上升到了10万亿元以上的水平……

这一切都说明,经济发展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它有自己固有的运动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它认识它利用它,但是无论多么高深的学者、经济学家、政府高官都不可能左右它,理论永远是落后于现实的,经济的发展导致新问题的产生,导致新的经济学家不断出现,导致新的理论不断诞生,新的理论再指导我们的经济活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一个警察的奇遇--设租与寻租

一个警官学院的毕业生,被分配到公安局工作。上班的第一天,心情不错,晚上没事出来看电影。

售票口排成了一个长蛇阵,他就站在队伍的最后排队。刚刚站在那里一会儿,前面的一个人回过头来一看是警察,就问道:“你是不是新警察?”警察回答:“是啊!你怎么知道?”前面的人回答:“老警察哪有站在后面排队的!”警察又问:“老警察怎么样呢?”前面的人回答:

“老警察一般都是直接到窗口去买票!”警察听了前面的人这样说,也不排队了,直接来到了窗口:“买一张电影票!”售票员抬起头一看是警察,惊讶地问道:“你是不是新警察?”警察说:“是啊,你怎么知道?”售票员说:“老警察哪有买票的!”警察问道:“老警察怎么样呢?”售票员说:“老警察一般都不买票,他们“你是不是随时都可以进去!”警察听售票员这么一说,手就从窗口里缩了回来,他直接从人口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真的没有人和他要票。

电影刚刚开演,警察在后面随便找了个位子就坐下了。警察刚刚坐下,身边的观众侧过身来一看是个警察,马上问道:“你是不是新警察?”警察说:“是啊!你怎么知道?”观众说:“老警察哪有在后面坐的?”警察问道:

“老警察怎么样呢?”观众说:“老警察一般都到二楼前排最中间的位子去坐!”警察一听不容分说,立刻到二楼找了一个中间的位子坐下了。

看了一会儿,警察要出去方便方便,就向外走,又一个观众就问道:“你是不是上厕所?”警察说:“是啊!”观众又问:“你是不是新警察?”警察说:“是啊,你怎么知道?”观众说:“老警察哪有上厕所撒尿的!”警察问道:

“老警察怎么样呢?”观众说:“老警察一般站在二楼直接就往下撒尿。”警察一听,也就不客气了,站在楼上解开裤腰带就往下尿。

这个时候下面又喊起来了:“你是不是一个新警察?”警察更纳闷了,这怎么也能看出来?就好奇地对下面大声喊道:“是啊,你怎么知道?”下面的人说:“老警察一般都是摆动着往下尿,哪有像你这样的,就往我一个人头上撒尿?”这是我从《读者》里面看到的一段虚构的幽默。故事虽然很有趣,但是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

当然,故事并不是讽刺警察,其实警察在故事里面只是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官员的象征。有权力的官员们在官本位的社会里的确像故事里面讲的那样,他们处处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公共的财富就像是他们自己的财富一样,他们总是凭借国家赋予的权力通过干预或者应该干预而不干预某些事项,没有成本地实现社会财富的转移,使自己获得好处。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寻租活动。形象地说,就是这些掌握社会权力的官员们,将国家赋予的权力当成一种可以出租获利的物品,对外出租,获得租金。寻租包括两个方面:官员手中有了可以出租的权力,他要寻找到租用他权力的人才能收到租金,所以他要寻找租用的一方;另外,社会上的一些能够接近这些掌握国家垄断权力的人,也要寻找拥有对外出租权力的垄断人物,他要寻找到出租的一方。所以共同称这种行为为寻租。

故事里面的警察为什么处处得到人们的“关照”呢?

就是他拥有垄断权力。人们接近他,为他开方便之门,就是要在他那里“租用”垄断物品,从而获得额外的收入。

比如交通警察在路上抓到违章的车辆,他们把车拖到一个指定的停车场,处理这个违章车辆其实只要10分钟就可以了,但是警察可能给你拖上5天,然后停车场按5天收取停车费,虽然公道的露天停车场存放一天收取5元钱的停车费,但是这个指定的露天停车场却按一天20元钱收取。5天就可以多收取75元的停车费,这75元的停车费就被寻租者瓜分了。一辆车是这样,10辆车呢?100辆车呢?1000辆、10000辆车呢?寻租者将获得多少寻租所得呢?

再说出租车,很多城市都借口方便管理为名,将个体出租车的经营许可权排除在外,而将出租车的经营许可证批租给企业单位,而这些企业再用司机交纳的租金买车租给司机,很多出租车公司不过是一个二道贩子而已,他们“合理合法”地从政府租来经营权,然后再将这个垄断权力租给司机,这中间的巨额利润都进了谁的腰包?为什么出租车就不能由个人经营呢?现在的医疗检验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在检查身体合格的基础上,然后合理纳税不就完了吗?现在的每一辆出租车上都有一个税控电脑,他们只要按着税控电脑记录的数据自己到国家设定的地点交纳税金就可以了!交通部门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出租车司机的行业服务规则,而不应该是许可的审批和设定。但是为什么无数的城市都把重点放在这个“许可审批”上呢?就是因为它有租金收入!所以寻租理论认为,寻租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行政干预的存在,行政干预越多,管制越多,寻租的机会就越多,社会资源的浪费就越严重,负面的效益就越大。图洛克把寻租看成是“负总和的游戏”。所谓“负总和”,就是说财富根本没有任何增加,只是从一个人的手中过到了另外一个人的手中,而财富在过手的过程中还要损失一定的交易成本。寻租活动就整个社会效益来说它创造的是一个负值,社会的财富减少了,而没有增加。

寻租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974年,美国的经济学家克鲁格首次公开发表了《寻租的政治经济学》一文,深入研究和探讨了由于政府对外贸易的管制而产生的对租金的争夺活动。这篇文章因此成了现代寻租理论的里程碑,克鲁格因此也被视为寻租理论的鼻祖。

根据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的定义,寻租是指通过国家的保护所产生的财富的转移,旨在通过引入政府干预或者终止它的干预而获利的活动。这种努力是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了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降低了社会的生产活动。寻租者通过特殊的地位或者垄断权力将本应该属于别人或者公众的财富转移到了自己的手中。

河北的某某官员,名字记不住了,倒卖汽车配额,竟然用汽车装钱,受贿达几千万元;浙江建设厅的副厅长、原温州市副市长杨秀珠,一个小小的副厅级干部,竟然能够敛聚2.5亿多元人民币;一个赖昌星,竟然能够走私上百亿元……他们的钱是怎么得来的呢?就是设租,先设租然后寻租,将公众的财富转移到自己的名下。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寻租活动呢?因为社会有设租的存在。许多行业都规定了特殊的经营群体,这样由于进入的限制,人们为了进入这些领域,就需要开展寻租活动,争夺经营权;由于特殊行业的管理者拥有绝对的审批权力,是人们公认的“肥缺”,所以很多官员就开展寻租活动,争夺这个权力以及权利。

寻租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要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一个城市举办一个国际性的体育活动,于是各国纷纷开展寻租活动,争夺举办权;城市确定之后,在这个被选定的城市里,马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寻租活动,因为这个国际性的体育活动的负责人拥有建设体育场馆的审批权,人们纷纷活动,争夺这个“负责人”的位子;负责人确定之后,另一场崭新的寻租活动又开始了,人们开始纷纷争夺体育场馆的建设权;体育场馆建设项目有了眉目之后,人们为了争夺建筑材料的供应还会开展又一轮的寻租活动……

很多书上说政府是寻租活动的根源,与其说政府是寻租活动的根源,不如说政府中不受权力约束的官员是寻租活动的根源,政府也是由人支配的,政府官员也是理性有限的经济人,要限制寻租活动,首先就要通过制度建设约束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权力,制止权力的滥用。

其次要尽可能依靠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也就是说要减少人为“设租”的可能性。

最后还要增加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使公众对政府的决策、审批有合法的知情权。

在可能的情况下,当内部的阻力足够大的时候,借助外在力量的推动来减少寻租活动也不失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因为自己的刀有时候削不了自己的把。比如我们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契机,大量削减行政审批,向国际接轨,这就是借助外力推动的最好证明。

写到此,文章应该结束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我又读到了一个美国版的警察故事:

乔治在邮局排队邮寄包裹,排队的一共是8个人,乔治排在第八个。这个时候一名警察出现在他的身后,乔治并没有在意。过了一会儿,警察用商量的口吻对乔治说:

“先生,我正执行紧急公务,要邮寄一个包裹,能不能允许我站到你的前面去?”朋友回头看了一眼,点头允许了警察的请求。警察说了一声谢谢,然后彬彬有礼地站到了乔治的前面。紧接着,警察又和他前面那个人提出了同样的请求,前面的这位先生也同意了警察的请求。就这样,这名警察从后往前一个不落地向这些排队者征求意见,最后终于站到了第二的位置。

如果依看电影的那个警察的经验,这个警察完全没有必要和谁商量,径直走到前面去就可以了。如果依照中国人的惯例,顶多走到队列的前面和最前面的一两个人商量一下也就可以了。虽然警察站到前面去侵犯了后面每一位的权利,但是有谁敢和警察理论呢?

其实这个警察也很想像那个看电影的警察一样,一步到位走到最前面去,但是他不能。并不是他的觉悟高,素质高;也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因为国家的制度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别人的特权而站到他人的前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