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来买单:走进经济学聊天室
21405000000018

第18章

2.越高越买--吉芬现象

小梅是我们家的邻居,因为赋闲在家无事可做,和朋友到股市去过几次,受到那种气氛的感染,在股市上的各种名词和术语都没有搞明白的情况下,她就勇敢地冲进了股市。当时“长虹”正处于气贯长虹的大好局面,一股的价格达到了50多元,而且还在不断地冲高。小梅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在52元的高价位买进了2000股。可是好景不长,小梅买了没有多少时间,“长虹”就不是“长红”了,开始变绿了,而且一路下滑。小梅哪见过这个阵势,眼睛看着52元买的股票儿天的工夫就降到了46元,不到半个月亏损了1.2万元,心理防线被迅速突破,在45.8元的位置上全部清仓。但是小梅对损失的1.2万元总是耿耿于怀,虽然清仓了,但是不肯离场,反正也没事,每天依然和朋友到股市观望。嘿,“长虹”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又开涨了,涨到了48元,小梅这个悔啊,在左右权衡利弊之后,又倾囊而出全部买了“长虹”。就这样,小梅总是高买低卖一直走到现在,前几天看到她,听她说现在手中还有1000股“长虹”,现在的价格是4.6元,1000股不过是4600元而已。想不到10万元巨款,经她高买低卖地这么折腾,竟然这么快就没有了,真是可怕。

股票也是商品,人们都想赚钱,所以才到股市上去投资。但是要赚钱就必须尊重需求规律,要低价买人,高价卖出,才有可能获得收入。像小梅这样,没有股票知识,不懂金融常识,又缺少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就难免闹出高买低卖的笑话。而且股市上这样的人其实很多,不然经济泡沫就不会产生了。记得“上证”指数突破2000大关的时候,上海一天的交易额就达到了700亿元,现在指数只有1300左右,各股都纷纷跳水,价格下降了很多。价格虽然低,但是每天的交易量却只有几十亿元,两个股市上的成交量加在一起还没有达到峰值的十分之一呢!这种价格上升销量不降反升的现象在经济学中人们称为“吉芬现象”。

“吉芬现象”是吉芬爵士发现的。19世纪,吉芬爵士在爱尔兰观察到,很多贫困人家由于囊中羞涩,只好购买价格比较便宜的马铃薯充饥,很少购买可口的面包。这一年,马铃薯涨价了,人们可以用来买面包的钱更少了,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买更多的马铃薯。后来人们就以这种现象的发现者吉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现象。是为“吉芬现象”。

生活中的“吉芬现象”还有很多。

比如2003年的“非典”期间,盛传大米涨价,而且大米也的确向上浮动了一点儿,于是很多人都纷纷采购大米,大米的价格更高了。一个从农村刚刚搬到城里居住的邻居,可能过去被挨饿吓怕了,一看大米涨价了,一下子买了20袋。那天回到家里,夫人还把这事当成秘密一样,悄悄地对我说:“大米涨价了,你和隔壁的邻居商量一下匀给咱们几袋吧!现在的大米更贵了!”我大笑,说:“用不着,不出两个月,什么都会恢复原来的价格!”结果还不到两个月,一个多月之后,“非典”被控制住了,大米又恢复了原来的价格。听说隔壁邻居买的20袋大米都生了虫子。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老爸的一个故事,他并没有学过经济学,更不知道什么“吉芬现象”,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让“吉芬”大跌眼镜。

1983年,爸爸退休之后待不住,自己摆了一个小摊。

接近春节的时候,他从湖南进了一些瓷瓶包装的白酒,进价只有1.5元,我老爸一看这么便宜,就标价3.00元。可是卖了一个星期,只卖出了2瓶。我老爸着急了,这500瓶白酒如果年前卖不出去,就要在手里压一年,怎么办?

他听那些买酒的人说:这酒这么便宜真的假的?他就想,是不是看这个包装这么好,价格又这么低,不放心啊?怀疑是假酒?这样想着,第二天小摊摆出去的时候,白酒的价格就不是3.00元了,我老爸将价格改成了15.00元。老妈看了老爸对价格的改动就说老爸“发疯了”,3元都没有人买,15元不更是扯淡吗?但是“吉芬现象”出现了,3元一瓶没有人敢买的酒改成15元一瓶之后,一天就卖了30多瓶,老妈在后面一直偷着笑,说老爸是“妖精”。

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过是老爸摸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而已。很多有钱的大款都是这样,愿意买贵的,不愿意买便宜的。所以,为了迎合这些人的畸形消费心理,市场上就出现了18元一斤的大米,出现了上万元一盒的月饼,出现了28888元一张的圣诞票,出现了73800元一支的壮阳针,出现了镶着钻石的十几万元一个的比基尼……价格越高越有人追求,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炫耀、攀比,是虚荣心理在作怪!吉芬发现的爱尔兰人的“越高越买”是因为人们收入有限,买更多廉价的马铃薯是为了替代价格昂贵的面包,是因为贫穷;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畸形的越高越买现象和吉芬的发现在表面上看是一样的,也是追高,越高越买。

但是他们不是因为贫穷,而是相反,是因为富有,是为了炫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

看来暴发户和真正的中产阶级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

3.从卢卡斯的离婚合同谈起

卢卡斯批评罗伯特·卢卡斯因理性预期宏观经济理论方面的成就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这个世界着名的经济学家对那么多经济现象进行了“理性预期”,却没有“理性预期”到自己能够获得这个大奖。而他的胜过“女巫”的前妻却准确地预期了这一切。

卢卡斯与他的前妻丽塔·科恩于1982年分居,1989年正式办理了离婚手续。离婚的时候丽塔·科恩提出:如果卢卡斯1995年年底以前获得诺贝尔奖,她应该分得奖金的一半。卢卡斯心里想,诺贝尔奖·哪里有那么容易,简直是开玩笑!所以就漫不经心地同意了丽塔·科恩的要求。时光飞逝,1995年10月10日,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传来了卢卡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动人消息!这一天离他和他的前妻丽塔·科恩约定的最后期限只有80多天。

卢卡斯不得不按先前的约定,将奖金分给前妻一半,卢卡斯为此后悔不迭。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假说强调:人们会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人们会积极地去搜集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的信息,其中包括大道消息和小道消息。

并根据这些消息加以分析利用,采取相应的对策。正像老百姓口中说的那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正反映了人们的理性预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卢卡斯虽然因理性预期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还是不够理性,他搜集到的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的信息可能还赶不上他的前妻。

经济人的理性预期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以及一个组织的经济决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经济形势产生重大影响。不说别的,卢卡斯和他的前妻对卢卡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预期就说明了这一点。

很长时期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居民的投资行为却非常谨慎,而居民的储蓄却一直居高不下。1997年银行储蓄余额是4.6万亿元人民币,到2003年年初,银行储蓄余额就达到9万多亿人民币了12004年已经突破了10万亿元的大关,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的理性预期在发生作用。

人们已经预期到,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会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对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了,以后什么事都要靠自己了,住房、医疗费、失业保险、孩子的学费、养老金保险……都要依靠自己奋斗了,孩子上学需要钱,孩子结婚需要钱,孩子买房子还需要钱,生病需要钱,养老需要钱……不积攒一点钱将来靠谁来为上述消费买单呢?老百姓对未来的理性预期导致银行的储蓄不断增长,不断增长的储蓄导致消费严重不足,严重不足的消费又导致了生产的过剩,生产的过剩又导致银行利息的降低……

银行的利息越来越低,理性的经济人又开始进行理性的预期:利息这么低,还要收利息税,存钱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人们纷纷另外寻找货币保值增值的途径。这样,房地产经济开始火爆起来,人们不再存钱,人们开始购买门市房、住宅出租,以期获得稳定的收入,全国上下掀起一片房地产建设的热潮。

现在房地产有一些过热了,出租房屋也开始过剩了,国家又开始调高银行利息了,于是理性的经济人又开始了新的理性预期:房地产已经开始出现泡沫了!警觉的人们开始安全撤离房地产领域……

其实这些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企业都可能遇到的事情。我们正是依靠自己的理性预期来进行自己的经济决策的。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在尽可能地寻找信息的过程中,人们也会有“信息不充分”的现象,而且在对信息的处理反应过程中也会犯错误。但是,人们一旦发现出错就会及时纠正,因而不会犯系统性错误。所谓系统性错误就是所有人都犯同样的错误。在这个前提下,政府的一切政策都会被人们所发觉而做出相应的反应。任何政策都是“只能暂时瞒过所有的人或永远瞒过个别人,而绝不能永远瞒过所有人”。这是理性预期的精髓所在。

在理性预期理论问世以前,人们是靠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基础上构造的计量经济学制定经济政策的。这种预测模式的最大弊端是依据过去,计算未来。好比是刻舟求剑:

行船到江心的时候,不小心宝剑掉到了江水之中,剑的主人为了能找回宝剑,就在船上将宝剑落水之处刻下了一个标志。等到了对岸的时候,剑的主人从刻下标志的地方潜入江底,寻找宝剑。船已经从江心行走到了江边,这个人却依然从刻有标志的地方跳到江里寻找宝剑,的确是迂腐透顶。但是,想一想,根据过去的经济数据来预测将来的经济数据,这和刻舟求剑不是如出一辙的迂腐之举吗?时间发生了变化,技术发生了变化,政策发生了变化,执政者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而且预期本身对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根据过去的东西来预测将来,根本就是关公战秦琼式的离奇故事,是没有意义的。

卢卡斯认为,在预期和现实相互关系的视野内,理性预期和其他预期观点的突出区别在于,理性预期理论考察的结果是预期和现实行为结果的一致性。虽然在无数人组成的现实社会里,情况会比较复杂一些,但是如果整个人群按着同一理性方式去形成预期,那么结果就必然和预期的结果一致。

也许个别地看,会存在误差,但是正误差和负误差会互相抵消,预期值一般是接近客观现实的;另外,为了尽可能地使预期接近客观现实,要有效地利用一切可能获得的信息;理性预期还要充分运用模型和经济理论,保证理性预期和模型、理论的一致性。

卢卡斯的理性预期为我们打开了预期经济的一扇大门,不仅为人们开创了一门新的经济研究的理论,也为人们对宏观经济的预期寻找到了一个更符合客观现实的模式。

4.为什么同工不同酬--效率与福利

都说美国人的收入高,那么到底高不高,比我们高多少呢?他们的薪酬为什么高,我们的薪酬为什么低?

1999年我和朋友们到美国考察的时候,曾经向美国人了解过他们的收入情况。和我们一起同行的有一个翻译,她哥哥在美国工作,已经取得了绿卡。他在一个大学里搞研究工作,每月的收入是3000美元左右,他的夫人也和他在同一所大学,是实验室的实验员,每月的收入是2000美元左右,教授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每天做完实验,所有的实验器皿由她洗涮清洁,这样她每月额外增加500美元收入,两口人每月所有的收入在5500美元以上,合人民币4.5万元以上,全年收入合人民币达到55万元以上。

比中国一个不错的私营企业老板的收入还要高出许多。

做同样的工作,在中国的收入如何呢?根据《经济学、家茶座》精华本罗仲伟的一篇文章《人文社会科学精英的择业取向和收入预期》提供的数据,在大学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大多数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能达到1.3万到5万元人民币的收入是比较合理的。收入预期在这个范围内的博士研究生,多达46.55%,就是说有一半的博士研究生,其收入都在5万元以下,还不及美国同类研究人员的十分之一。

为什么呢?为什么同工不同酬?

很多朋友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其实这并不难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