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不仅仅是母亲的事情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贤惠的女子总有这样的一个词语来形容——相夫教子,似乎教育孩子是母亲的天职,那么,父亲的责任呢?
小南的母亲希望女儿成为一个有修养并有多种爱好的人,于是就给她买了一把很好的小提琴,并请了教师对她进行训练。
有一天晚上,小南在做功课。不知为什么,那天已经超出了做功课的时间,她仍然没有完成事先安排好的计划。
母亲看着表,离睡觉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照这样下去,不是睡眠受影响,就是不能练琴了,不免着急起来。
“小南,你不要忘了今天还要练琴。”“知道,可是我的功课还没有做完,你总不会让我不完成功课就练琴吧。”
“那你为什么不快些做,功课不是不多吗?”
“可我一直在做呀。”小南的母亲这时无话可说,只能看着小南做功课。看着女儿满不在乎的样子,她的心中不禁生出了无名之火。
终于,小南完成了功课,开始慢吞吞地收拾书本,这时离睡觉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了。
“能不能快点呀,再过半小时就要睡觉了。”母亲焦急地说道。
“好了,好了,马上开始。”说着,小南拿起了小提琴漫不经心地练了起来。
母亲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忍不住开始责备女儿:“你怎么那么不认真,练琴都要我来管,不觉得羞愧吗?”
“你别来打扰我,不是说好了不管我练琴的吗?”小南此时心情也极为不佳,气鼓鼓地拉着琴。
母亲看着女儿心不在焉的样子,心想睡觉的时间就要到了,若让她现在停止,练习便毫无效果,若是练下去,便会影响休息。
想到这里,母亲终于不能再控制住自己,怒气冲冲地对女儿说道:“你如果不想练就别练,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不练就不练,本来就是你要我练的。”小南也发起脾气来,把琴往琴盒里胡乱一放就走。
“把乐谱收拾好再走!”母亲说道。
小南极不情愿地收拾那些乐谱,并故意做出无所谓的表情,似乎对母亲的话满不在乎。
“快一点,拖拖拉拉的像什么样子。”
“这已经够快了,还要有多快!”小南终于也大声喊了起来,“真烦人!”
“什么?你说谁烦?”两个人开始大吵起来,各自都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这时,父亲插嘴了:“你怎么能这样和妈妈说话?”
见到自己孤立无援,小南更感委屈,终于抑制不住哭了起来,并抽泣着上了床。这时已经超过了应该入睡的时间。
看到这种情形,母亲的心里十分难过。想到女儿琴没有练好,睡眠时间也没有保证,两头都没有抓住,而且搞得母女二人都心情恶劣,不由心中懊恼之极。
但是,我们认为做父亲的也有责任,在这场家庭矛盾中,他没有处理好,没有找到自己合适位置。
现在我们经常听说“教育妈妈”,可母亲还是较容易将最大价值置于“能够用功”的标准上,因此让孩子去上补习班或请家教,一味地走在学习的路线上。当然,我并不是要责难母亲。父亲完全不过问子女的教育,只让母亲负责任,就避免不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将孩子的教育交给母亲”的父亲占八成以上。交给母亲负责的理由是:“父亲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占52.8%,“子女的教育交给母亲来进行比较好”占34.3%,“子女的教育应该由母亲负责”占8.6%。关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方面,母亲的负担沉重。
但问题还不在于此。恐怕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满怀希望地将最理想的计划安排在孩子身上,但在这些努力的同时,很少有人仔细地考虑过,究竟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培养孩子爱好的目的正是让孩子在成长之中获得乐趣,而小南母亲的做法,根本不可能让女儿在学习音乐中得到快乐,相反还会成为一种负担,使她对音乐产生厌恶之感。
如果做母亲的急于让孩子学某种技能或向他们灌输知识,只会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厌恶,造成心情抑郁,会从根本上影响他对生活的看法,还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是得不偿失的事。很多母亲都没有在内心深处意识到这些,又往往无法面对这种隐隐的愧疚与懊悔。我们认为,对于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态度和活泼、健康的体魄,这两点是培养所有其他能力的基础。
这正是需要父亲告诉母亲的。母亲把教育子女视为是自己的责任,认为孩子不用功,自己要负责。因此,母亲只注意到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绩不好,母亲会很失望,最后孩子也会成为母亲心目中的“坏孩子”。
在母亲认为孩子是“坏孩子”之前,做父亲的必须要让母亲暂停脚步,从新的观点重新评估孩子的价值。
“这孩子不是也有这种优点吗?”
“会不会用功,不能够光靠成绩来评价啊!”
“这个孩子的生活能力很强啊!”
“这种懂得体贴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会得到众人的喜爱,过着幸福的人生。”
要强调孩子的优点,父母都必须要将眼光置于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具有丰富的个性。因此,不要在孩子间互相比较,而分辨出“好孩子”或“坏孩子”来。的确,“用功”、“乖巧”是一种可以比较的标准,可以用来当成评价的标准。但是,即使不用功,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特长。一些爱反抗、看起来不乖巧的孩子,有的却懂得体贴他人。总之,不要以单纯的方式来比较孩子。
光凭一种价值规范来看孩子,容易忽略孩子所具有的其他优点。孩子不仅仅只有一种优点。母亲因为过度热心教育,所以对孩子的看法也过于狭隘。一定要改善这种缺陷,宜从广泛的视野来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且,全家人都必须要认同孩子的优点。然而,这个工作必须要由父亲来推动。
我们的结论是:不能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母亲,作为父亲,你也有一份责任。
2. 放下严父身段,爱需要表达
12岁的小涛从外面抱着篮球,快乐地回来了。可是见到父亲,他马上低下了头。
父亲:去哪了?(口气冷冷的)
小涛:外面。(觉得被泼冷水)
父亲:做什么?(像警察问话)
小涛:没有。(不想回答)
父亲:去做功课,不要一天到晚往外跑。(声音加重)
小涛:好啦!(不耐烦)
传统意义上的严父们可曾知道,这样的亲子对话,是非常“肤浅的”、“不营养的”,甚至是有威胁性的。
这就是严厉的父亲,他们平常很少跟孩子说话,通常只在子女做错事或行为不合自己心意的时候,才“大声呵斥”,平常他说的话“少得可怕”。
我们的父亲为什么不讲话?除了他自己没习惯说真心话,还有一大可能原因是他们说话尽是些“上对下的”,所以家人不愿意回话,以免自讨没趣。家庭跟其他社会组织最大的不同,在于“凡事以情为先”。外面的世界充满竞争、压力与冷漠,还好,回到家之后,相互支持、安慰,生命就会获得滋养。因此,家庭和谐的基础是“以情为先,理为后”。
可是父亲在家中多半不太表露情感,凡事只讲道理,不太关心家人的情感需求。父亲让家人觉得很“酷”。这是现在家庭常见的困扰。
人际关系的增进靠沟通。可是我们的父亲们多半不沟通。人际沟通需要发自内在一种喜悦(脸部表情是微笑的),传达一种“我很喜欢跟你说话”的信息。传统父亲可能早就忘了,生活本身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不需有任何条件的喜悦。
沉默的父亲不仅跟孩子相处时沉默,而且不习惯与孩子有“亲昵动作”。有时他也可能发表一下意见,但往往只顾自己侃侃而谈,忽略孩子的意见。通常父子间的交流都是话不投机,很难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其实,家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慢慢学习而来的。我们是透过对彼此不断地沟通,才找出一个最合适的模式。因为如此,全家人都很了解彼此的脾气,该包容时尽量给予支持,该直说时会“理直气壮”,或委婉表达出来。这种适当的沟通方式,让家能成为家人最温暖的心灵避风港。
今天作为父亲,要让家人亲近你,不能再忽略了家人的情感需求。你知道当妻子的眼角有泪痕时,代表什么意义吗?你曾仔细欣赏孩子的笑声,与孩子同乐吗?孩子是脆弱的,很想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若是父母稍微不注意,会让孩子受挫、受创。一个人之所以会感到幸福,是在他感觉委屈时,有人愿意关怀他的感受。父亲比较忽略如何去关怀孩子的感受。
父亲们知道有这些沟通上的问题吗?您想要改善吗?
实际上,每个父亲心里都是有爱的。只是传统男人不容易把爱说出口。严厉父亲要把真心话说出口,是需要勇气的。不过,当真心话说出口之后,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
3. 对儿子说:“我们都是男子汉!”
“奥罕,告诉爸爸,那个入你法眼的女孩子叫什么?”
他因意外,显得非常吃惊。怔了片刻,随即垂着头轻声告诉了父亲。
“还是到此为止吧,听爸爸的话。”
“爸爸,是她主动的。况且,她的条件的确不错呀!”
“奥罕,你还太小。”
“太小?爸爸,我已经19岁了,是一个男子汉了。而你,当年只有17岁不就和妈妈好上了?”
“你说的没错。可是,你知道吗?我17岁的时候已经在葡萄酒作坊当酿酒师傅了,每个月能拿2000万里拉。我是说,我当时已经能够自食其力,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为爱情埋单。你呢,一个里拉都挣不到,你凭什么心安理得地钟爱自己心仪的女孩?”
他桀骜的心被父亲的话征服了,埋头扒饭,一声不吭。
“奥罕,不是爸爸古董封建。你想想看,一个男子汉,如果没有经济基础,不能他的爱人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果你是女子,你会怎么看待这样的男人?儿子,我告诉你,我一直都认为,一个男人,如果没骨一份挣钱的工作,不能自食其力,哪怕他40岁甚至50岁,都不配谈恋爱,谈了,就是早恋;相反,只要他有立业挣钱着家的本事,15岁恋爱也不算早恋!”
一语惊醒梦中人,经过思想斗争,他做出了从她(伊斯坦布尔赫赫有名的皮草大王的女儿,貌若天仙,伶俐可爱)身边安静的走开,尽管为此他承受了半年的痛苦。
集中精力于学业,一举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土耳其最好的国立大学,并奠定日后事业基础。他就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罕·帕慕克。
父爱对儿子有巨大的影响力,常言道,“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更高。”当我们在幼儿时期,被问及谁是心目中的英雄时,绝大多数有幸拥有父亲的男孩都会说,“我爸爸。”在男孩的幼年,甚或是一辈子,父亲都可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但如果没有这个英雄形象存在,就很容易在男孩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他留下心理空白。
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的李开复博士就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偶像。”李博士在追忆他父亲的文章中写到,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的影响力通常不是看他们说什么,而是看他们做什么。在我的心目中,父亲是道德和正义的化身,给我留下经久不褪的烙印。父亲留给我的遗产就是那十个字:“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渐渐我明白了,父亲是在用他自己为儿子作榜样,用一种无声的权威指引儿子的未来。”
真正是父亲的品格丰富了儿子的生命,而儿子的品格则是父亲生命的延续。
中国人有句古训“严父慈母”。为了保持父亲的威严,父爱往往隐藏得很深。可试想,一个没能感受到父爱的男孩,他的一生会多遗憾啊!作为父亲,不要错过今天与孩子交流的机会,不要错过把你的信念传给孩子的机会,不要错过一个大男人和一个小男人对话的机会。
说有一个男孩子,从小由妈妈带大,父亲长年在外,儿子上初中了,依然胆小文弱,班上有几个年级很淘气的学生,经常以打架和欺负其他同学为乐趣,老师也拿他们没撤,隔三差五地被打。
有一天,爸爸回来了,当他知道儿子老是被班里同学欺负后,他立马就说:“妥协和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接下来,爸爸先是用了好几天的时间和儿子大谈特谈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男子汉很坚强,有一付铮铮铁骨;男子汉有责任感,遇到麻烦会挺身而出;男子汉不服输,宁可流血而决不流泪;男子汉决不惧怕挑战,为了捍卫人格,不怕粉身碎骨;男子汉说话算数,一言九鼎;男子汉顶天立地,宁折不弯……。”还举出许多古今中外的例子,不厌其烦地给儿子灌输着,教育儿子树立起男子汉意识。
接下来老爸爸和儿子谈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矛盾可以用谈判来解决问题,但不是谈判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否则就不会有战争了。所谓战争就是比谁的拳头硬,是用拳头来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式。而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达到一种新的平衡,最终实现和平”
再接下来爸爸就切入了主题,“班上那几个同学老是无缘无故地打你,你和妈妈已经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奏效,那就应当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儿子问爸爸,“那我该怎么办呢?”
爸爸说,“如果你不想再被打,那么你只有一条路,就是用战争去反对战争,用拳头来对抗拳头。打架的目的最终是不打架,重新确立新的同学关系。”
儿子沮丧地说,“我不会打架,也打不过他们呀。”
爸爸说,“最关键的问题不是会不会打架,能不能打过别人,而是你首先要有一股气势,这就是为了捍卫个人尊严,要敢于豁出去。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也是可以震摄住别人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他们再打你,你就勇敢地去和他们对着打,要拿出死都不怕的精神,虽然你力量比较弱,你不会打架,但是你的精神、你的勇气要象个男子汉,输赢不是主要的。项羽和刘邦打仗,最后项羽战败,但他仍是后人心目中的千古英雄。男孩子成长过程中偶尔打打架,是将来走向社会的一种必要的心理准备,毕竟将来要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男孩子没打过架,是终身的一种缺憾。快去吧,明天身他们宣布你的力量!”
第二天,儿子兴高采烈地跑回来说:“爸爸,我照你的方法做了,我跟他们成了朋友。”
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的影响力,一定要告诉儿子:“我们都是男子汉,要学会用男人的方式对待刺手的问题。”
§§§附录:父亲最伤害孩子的6句话
* “去一边玩去,爸忙着呢?”
* “找你妈去!”
* “小孩子真是件让人头疼的事!”
* “这儿子怎么这么笨,一点都不像我当年。”
* “女孩子有什么用,将来总是给人家养的。”
* “我在家要有绝对领导地位,谁不听话就是找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