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孩子的思维
妈妈问孩子:“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这是一个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不够聪明的人会老老实实地回答“还剩9只”,聪明人会回答“一只不剩。”但是有个孩子却是这样反应的。
他反问:“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分贝至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
“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OK,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
“没有。”
“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算不算怀孕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10只?”
“没有花,就10只。”
妈妈已经满头是汗,但那个孩子还在继续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孩子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习惯于标准答案的父母估计早已经生气不耐烦或者晕倒了!
从这个看似笑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心灵在没有禁锢、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是多么自由奔放、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人说,中国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思维标准化已经扼杀了中国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爱提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创造力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或本身就有创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个对他的“奇思妙想”很感兴趣的人。
那么,父母怎样说,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呢?
首先,激发想象的兴趣。
家长可以采用茶余饭后让孩子猜谜语,续编故事,听乐曲,描绘乐曲表现的等方式来激发孩子想象的兴趣。
世界著名作家歌德小时候,他母亲常给他讲故事,但她讲故事比较独特,当讲到最有兴趣的地方就停下来,留下一点精彩的情节,造成悬念,让小歌德自己猜想,从而激发歌德想象的兴趣,促进有目的、自觉的想象。等到下一次继续讲故事的时候,他母亲就先让歌德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想得好就表扬,想得差了就启发再想,最后才由他母亲补充。歌德丰富的想象力,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第二,给予孩子自由和机会。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长往往花许多钱给孩子买高级玩具,其实并不好,抑制了孩子求知的欲望。我们不妨为孩子提供一些小木块、小石子等材料,让他们自己在拆拆装装、制作玩具中丰富想象力。
第三,要让孩子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任何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为基础的,生活内容越丰富,越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反之,孤陋寡闻,头脑中形象单调且少,想象自然狭窄、肤浅。所谓“见多识广”,多看,不但能增长知识,还能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新奇感和敏锐观察力。因此,必须要让孩子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指导孩子多接触、多观察事物,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丰富知识,增加表象储备,为想象力的发展作好准备。
大作家列·托尔斯泰向人们提出忠告:“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摹仿和抄袭。”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以自由的想象空间,能够有“兴之所至的自由阅读,超功利的精神漫游,没有外在压力的沉思冥想。”让他们有独到的思想,创新的火花,让他们能有广阔的心理空间,能够自由想象,舒展心灵。
2. 引导孩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约翰教授从兜里掏出一张一美元的钞票,高高举起,涨红了脸大声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任何问题,我就奖励他一美元。”
约翰教授是美国人,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他讲的是历史与宗教,他讲完了,问大家有什么问题,谁也不吱声,他请求大家提问,因为不然的话他无法知道大家听懂了多少。但还是没人举手,教授有点儿不耐烦了,不,应该说他愤怒了。他认为这是中国学生对他的不尊重。
“没有哪一种知识是提不出问题的,难道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无懈可击吗?是你们压根儿没听进去还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只拳头敲打着桌面。
课堂的气氛紧张了,学生们吓坏了。这些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训练着双手背后,认真听讲,长大后开始记笔记。谁记得全,背得好,考试就能拿高分,提问的通常是老师。所以,在美国教授晃动的一美元下,学生们都不知所措。
问题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牵引到求知欲望上来。孩子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孩子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其实就是动脑,孩子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提出问题。
因此说,培养孩子提问题的习惯,就是培养他们爱动脑筋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可能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会不会提问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学问学问,要学也要问。很多东西问了才能长进,有的问题自己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可有时经别人轻轻一点拨往往就豁然开朗了。
提问是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习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父母怎样引导孩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呢?教育专家认为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营造氛围,让孩子敢问。
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变学习辅导的单向为双向互动,允许孩子“出错”,父母对孩子的提问,哪怕是在自己看来非常幼稚的问题,也都需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第二,拓展渠道,让孩子会问。
当孩子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然后由孩子提问题。另外,父母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孩子模仿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学习辅导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孩子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第三,精心组织,让孩子善问。
为了提高孩子学以致用的能力,父母尤其要引导孩子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孩子的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
对那些想问但又不知怎么问的孩子,家长应提醒他们注意掌握学习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如告诉孩子上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或者事先把不懂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老师讲解的时候学会做笔记,勤动脑筋,学会问“为什么”。
经过思考和查找资料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自以为找到了答案,但把握不大的问题以及那些对得出结果的过程不太明白的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对不爱学习,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怎么提问的孩子,父母不要过分责怪,而应帮助孩子从培养学习兴趣开始,首先让孩子喜欢学习,树立起自己能够学好的自信心。
在引导孩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过程中,父母应该让孩子多说、多看、多思考,尽量多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孩子。
3. 让孩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在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是黑人笑星比尔·考斯彼主持的《孩子说的出人意料的东西》。这个节目在让你捧腹的同时,也让你深思。
有一次,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总统!”全场观众哗然。比尔做了一个滑稽的吃惊状,然后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场一片笑声。
比尔:“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吗?”女孩不屑地:“当然肯定!”比尔意味深长地笑笑,对全场观众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伴随着笑声,有不少男人举手。比尔得意地说:“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还不到三分之一!”
比尔做出不相信又不高兴的样子,对观众说道:“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言下之意,不举手的就不是男人,哪个男人“敢”不举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的手一片林立。
比尔故作严肃地说:“请投她的票的男人仍然举手,不投的放下手。”比尔这一招厉害:在众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们把已经举起的手,再放下来,确实不太容易。这样一来,虽然仍有人放手下来,但“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许多。比尔得意洋洋地说道:“怎么样?‘总统女士’,这回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啦。”
沸腾的场面突然静了下来,人们要看这个女孩还能说什么?女孩露出了一丝与童稚不太相称的轻蔑的笑意:“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许多人目瞪口呆。然后是一片掌声,一片惊叹……
这是典型的美式独立思考。
没有独立思考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比获得知识更要。”他还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就要提供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如今,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贴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呢?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第一,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
有句话说:“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子女。”真正成功的思考能力培养者,是能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像个挚友般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举止,知道何时给他掌声,何时扶持他一把,从来不嘲笑,从来不气馁,没有命令、没有压抑。
第二,提出问题让孩子去思考。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问题,以引起孩子的思考。当孩子在想问题时,父母不要太热心、太性急,而应该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尤其不要轻易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们,孩子答错了,可用提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
第三,引导孩子尽可能地听取不同意见。
小孩子大多数只顾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耐心去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和简单地重复说过的内容。由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容易忽略那些能开阔视野的见解。因而要引导孩子听取别人的意见。例如孩子说邻居家的小伙伴是“笨蛋”,就要让他去问问哥哥、姐姐对那个孩子的评价。这就可能使孩子看到自己未曾想到过的方面。同样,让孩子留意新闻、广播等等对同一事实的种种不同分析,对孩子学会集思广益大有好处。
第四,经常与孩子展开争辩。
因为争辩可引发孩子进行认真细致地思考,且能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家长可与孩子争辩看电视、打游戏机时间长了好不好,观看某一电视后,与孩子讨论对某一人物或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水平。
第五,不要用“不知道”对待孩子的提问。
父母应该最大限度地回答孩子的提问,而不要用“不知道”对待孩子的提问如果真的难以回答,可以和孩子共同讨论,或查找资料。对一无所知的问题,也可以用赞赏的口吻对孩子说:瞧你提了一个多好的问题,连我都被难住了。
需要指出的是,孩子有时间“为什么”并不一定需要父母精确地予以答复,他们只想获得一种满足感,希望父母重视自己的提问。
§§§附录:让孩子懒于思考的8句话
* “你是最听话的孩子。”
* “不要乱爬,弄脏了衣服。”
* “又问为什么,你有完没完。”
* “你老老实实地坐一会儿行不行。”
* “呆坐在那里自言自语,像个疯子”
* “又拆玩具,看我不收拾你!”
* “你这个人来疯!”
* “把这些破烂玩具给我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