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赞美来说服
刘阳生性好玩,常常爬到树上去捉鸟。爸爸想说服刘阳改掉这个恶习。有一天,刘阳掏了鸟窝,一看是小鸟,就又放回鸟窝里。爸爸问:“孩子你怎么累得满头大汗?”刘阳说:“我在掏小鸟,可是掏到的这只太小、太弱,我又把它放回巢里去了。”爸爸称赞说:“我真高兴我儿子有高尚的品质!”刘阳问:“这怎么说明我具有高尚的品质呢?”爸爸说:“你把小鸟放回巢里,表明你深知长幼的道理,有可贵的同情心。你对禽类都这样仁爱,何况对他人呢?”刘阳听了这些话十分高兴,以后再也不掏鸟玩了。爸爸顺利地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爸爸的赞美说服了固执顽皮的刘阳,可见赞美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无穷力量和良方妙策。在运用赞美说服时,家长必须注意根据孩子的嗜好、习性及其脾气和情感,抓住孩子的心理弱点,选择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赞誉,才能取得好的说服效果。家长还要注意褒奖适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如果夸过了头,给孩子虚假的感觉,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评价”,希望别人能了解,并给予赞美。所以,家长在说服孩子时,不妨用“放大镜”观察孩子言行中的闪光点,给孩子一个超过事实的美名,让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找回自信,进而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家长的劝说,学会自律。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对表扬的作用作了精辟的比喻:“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精心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应该去扶正在成长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细根,去爱护每一片急需阳光的绿叶。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各种优点像幼苗分蘖似地迅速分枝,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连根除掉。”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所有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西方的家长从不吝啬对孩子说“你很了不起”、“你真棒”、“你真伟大”等赞美之语。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寻找“最棒的自己”。父母不必总让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应该在乎的是你的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更棒!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世界上没有比家庭更需要赞美的地方,也没有被家庭更容易忽视赞美的地方。当你和我学到赞美他人的原则后,首先就得应用在家庭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灵魂的成长不是单靠知识的堆集来实现,灵魂需要的是唤醒。她要求以爱来交往,以情感来投注,以人格来感化,以生命来对话,如此才能叩开孩子心灵的大门,让孩子真心真意地接受你。
2. 用“拆屋技巧”说服
宋庆放学回家,进门就嚷着要吃红烧肉,恰巧宋庆妈妈不在家,宋庆爸爸为了让宋庆改掉不做家务的懒惰行为,就巧妙地运用了“拆屋说服技工丐”。
宋庆:“爸爸,我快饿死了,你做了什么好吃的?”
爸爸:“妈妈今天不回来,要吃饭就得我们自己做。我看干脆晚饭不吃了吧,煮饭麻烦,法律也没有规定一天吃三顿呀。”
宋庆:“爸爸,我肚子饿得不行了。”
爸爸:“要吃也可以,不过菜橱里只剩下些咸萝卜,将就点,就吃咸萝卜吧。”
宋庆:“妈妈说要吃有营养的呀。”
爸爸:“你想吃什么?”
宋庆:“我想吃红烧肉。”
爸爸:“那你去买吧。”
宋庆:“拿钱来。”
案例中,爸爸首先提议“不吃晚饭”(“把房顶扒掉”),给宋庆以“绝望感”,再提出“去买肉”(“墙壁上开个窗口”)这个劝说目标,宋庆就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避免与孩子无休止的扯皮与纠缠。
鲁迅先生说过:“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上开个窗口,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可是如果提议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相应退让,同意开个窗口。”孩子在判断事物时,总会无意地进行相互比较。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接受某件事情,不妨用另一件更困难的事情作反衬,出于趋利避害、两难当中取其易的本能,孩子就会痛快接受想让他接受的事。
3. 用故事说服
王强是个属鼠的孩子,由于他连续两次在考试中得了满分,不免有点飘飘然起来,今天说陈明是笨蛋,明天说成刚是弱智,只有自己才是天才。于是,爸爸便给他讲了下面的故事:
有只小老鼠外出旅游,恰好遇见两个孩子在下兽棋,小老鼠就悄悄走近去看,结果发现了一个大秘密:尽管兽棋中的老鼠可以被猫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却可以战胜大象,于是,它由此认定,只有老鼠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这么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来,从此以后,它既瞧不起猫,又看不起狗,甚至还拿狼开心。有天居然还大摇大摆地爬到老虎的背上去了,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懒得动,小老鼠于是更加得意忘形,它趁着黑夜钻进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觉得鼻子痒痒的,就打了个喷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弹似的飞了出去,飞呀飞呀飞,飞了好半天,扑通一声掉到臭水坑里!孩子,‘自’‘大’加一点就是‘臭’。今年是鼠年,你这只小老鼠会不会也掉到臭水坑里呢?要想不会,就必须遵守一个前提,这就是永不骄傲!
听了爸爸的故事,王强很快便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这位睿智的爸爸对孩子的缺点并未直接斥责,也未生硬地给孩子讲述大道理,而是以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让孩子自己去领会言外之意,可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极好的说服效果。
在说服孩子的过程中,最令孩子反感的就是家长滔滔不绝地灌输一堆大道理,而故事对于孩子来说则是心中最爱,因此,家长不妨利用寓言故事来妙喻说理,使孩子冷静深思、豁然顿悟,达到说服孩子的目的。
一般来讲,用故事来说服孩子分以下几种:
第一,榜样——借故事人物来激励孩子。
以故事中正面人物形象,为听者树立一个榜样,是人们常用的劝告他人的一种方法。在将故事中人与听者的类比过程中,明白无误地将自己的情感和主旨传达出来,因此十分富于感染力和鼓动性。
数学家苏步青上小学时,成绩特差,年年期末考试都是倒数第一——这种情形,就如同把名次靠前的同学的名字“背”在自己身上一样,所以人称“背榜生”。一次他又逃课了,爸爸找到他,告诫道:“你不读书,别人怎会看得起你呢?看不起你的原因,不就因为你是背榜生吗?如果你考前几名呢?你知道牛顿吗?他也长在农村,到城里念书时成绩也不好,同学都欺负他瞧不起他。一次,一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还故意把他打得趴在地上——他凭什么?不就是成绩比牛顿好、身体比牛顿壮吗?别看平时牛顿不敢惹他,这回可不一样了。只见牛顿猛地翻身跳了起来,将那个打他的同学逼到了墙角。那同学一见牛顿如此勇猛,不由害怕了,只得认输,从此也再不敢欺负他了。从这件事上,牛顿得到了启发,只要有骨气,肯拼搏,就能取胜。从此他努力学习,终于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一系列的反问中,苏步青第一次听到了一位大科学家如何克服自身弱点、奋发图强的事迹,这无疑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同时,从这个故事中,苏步青也吸取到了前进的力量。从此他不断地发奋学习,终于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根本的改变。
第二,自比——借故事人物来表达情感。
任何人讲故事都带有自己一定的人生感悟或情感体验。不过,如果能自比故事中人,便容易将这种个人的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入人物或情节之中了,同时还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展故事本身的内涵,并借故事中人的口吻传达出这种意蕴来。这样的感情表白也显得更为强烈、流畅和感人。
第二,对比——借故事评述来阐明道理。
有时候,我们面对的人和事,如果恰好有同类型的、相似的例子或故事可以利用,也不妨拉它来同孩子的故事作一番对比,从而引申出某个道理。这样,由于对比鲜明、生动,往往能使孩子在不经意中得到自我反省的机会,从而接受父母的意见。
第三,暗示——借故事意蕴来启迪心智。
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孩子的懵懂和迷惑之处,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利用富于哲理性的故事,来暗示自己的某种用意,就可能在听者心灵中撒播下一片阳光。借用寓言本身所蕴含的哲理,委婉地传达出自己的看法,暗示一种告诫之意。这比直接的劝告更容易为听者接受。
第四,讽喻——借故事情趣来开导孩子。
有些寓言故事颇为幽默风趣,看似笑话,个中却一语双关,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且富于讽喻或谐趣感,显得既中听又耐听。如果我们能将这类故事巧妙地引入谈笑风生的讲述之中,就能不露声色地将自己的意思传递给对方,从而收到含蓄隽永、回味不尽、一石三鸟的效果。
4. 说服孩子不妨用一点暗示
有一天小明划伤了脚,急忙去找爸爸诉苦。他一边讲是怎样弄伤的,一边还翘起缠着绷带的小脚给爸爸看。小明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和怜爱的,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小明而是嘱咐了几句就急匆匆地走了。小明很伤心,很委屈,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的关心他。有个同学笑着说:“别生气嘛!大部分老爸都是这样,不信你瞧!等会儿你爸爸走到转弯处时,一定会转头来看你一眼。”小明半信半疑。和伙伴们停下脚步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身影。爸爸走到拐弯处时果然转过头来望了小明一眼,就消失在拐弯角中。虽然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但是却打动了在场所有人。小明的眼睛湿润了。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表是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时的回头!这个动作写尽了父亲的爱。
上面一篇《父爱在拐弯处》的文章,曾经感动过无数的人。不善言语的父亲,用拐弯处的一回头向我们证明了暗示的力量。
同们,在有效说服孩子之时,如果父母能做到以身作则,在行为上能给孩子一点暗示,那对于与孩子有效沟通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在体态语言暗示的同时,若能再以动作辅助,更容易使事情生动化、形象化,能使孩子感动,使他们的行动更加积极化。
“握握手”就是一种辅以动作的奖励手段。从形态加以分类,它属于态度亲切的暗示方式。另外,一边摸孩子的头,一边纠正孩子的错误往往为他带来一种受到依赖者关爱的喜悦,从而听从你的话。
其他像摸摸头,拍拍肩膀,抬高身体之类都是。
“摸摸头”的关爱方式,固然可以收到即刻的效果,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劝导或说服孩子,最好先让孩子明白:“好孩子,爸爸妈妈才这样劝导的哦I”才能容易使孩子接受。
“拍肩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和父母相契的真实感——爸爸或妈妈的手仿佛一条管道,爱和关怀借此流到孩子身上。同时,由于孩子肩头承受的重量,也使他们心田深处留下印象,仿佛爸爸或妈妈的手一直停在他们的肩头上。不过,这种方式最好在私下的场合使用,尤其是对于出过问题的孩子。
父母要知道,暗示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能够自觉地进步。同时,这种暗示方法的时效非常重要,不要不经意地错过时机。另外,若要加强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心灵的感觉非常重要,而这种心与心的连接点,就是这些亲切的鼓励。
做父母的不要忽视这些细小的动作,它可能会给你的孩子带来莫大的鼓励,乃至于对生活的信心。
只要你善于利用语言行为的暗示,孩子就会开始照你所期望的去做,因为他完成后会感觉很好,甚至感到很骄傲。
§§§附录:无法说服孩子的8句话
* “你可一定得有出息啊!爸妈后半辈子全指望你啦!”
* “我要是什么都懂还送你上学干吗?”
* “有本事你就别回家了!”
*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比你可强多了!”
* “不缺吃不缺穿的,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啊?”
* “看看日记怎么了?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 “你一定要听话啊!”
* “再不听话,我打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