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这样说孩子最能接受
21403400000014

第14章 培养孩子优秀心理品质的最佳对话模式(1)

1. 帮孩子除去嫉妒的“肿瘤”

小刚放学回来,一进家门,就冲着妈妈喊:“妈妈,现在当班干部的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会讨好老师吗?”

妈妈问:“怎么了?这么大的火气?”

小刚说:“我们班这次竞选选出来的,都是那样的孩子。而我比他们能力强,学习也比他们好,竟然没有被选上,真是太郁闷了。”

妈妈说:“噢,是这样。那你嫉妒他们吗?”

小刚有点委曲地说:“妈妈,你知道我也挺想拥有这个机会的,我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可没想到是这个结果。”

妈妈安抚孩子:“妈妈理解你的感受,付出而没有收获的确是件令人很沮丧的事。但是,我们在这说气话是没用的。孩子,好好想一想那些被选上的人身上有什么我们所没有的长处,我们再努力一下下,下次一定行的。”

小刚说:“除了会拍老师马屁,他们还会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妈妈说:“等一下,孩子你是不是光为了学习,为了竞选,忽视了和同学们的关系?要知道任何都愿意选那些乐意帮助别人值得大家信任的人做班干部。”

小刚:“妈妈,你猜对了。我回来的路上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好妈妈,谢谢你,我一定会再努力,不会让妈妈失望的。”

希腊的—位心理学家曾说:“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每个孩子都会有嫉妒,孩子的嫉妒心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有反应,引起孩子嫉妒的原因极多,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嫉妒会达到折磨人的程度。”

嫉妒心的产生,与人最关心的事物相联系,因年龄而异,因人而异。孩子们之间的嫉妒常常反映在以下问题上:

因别人学习好而嫉妒。

因别人受表扬而嫉妒。

因别人受到老师重视或与老师关系好而嫉妒。

因同学之间的亲疏而嫉妒。

因别人有较好的衣服、文具等而嫉妒。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表现。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抱起别人家的孩子,他就会很快地跑过去,叩叩他的头,或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孩子支开,并且会立即要求妈妈抱自己。虽说嫉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采取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因为经常的嫉妒反应情绪,会演变为人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孩子嫉妒过强,也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诸多不良情绪,不仅影响进步,而且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孩子产生嫉妒心理,还有多种情况,上面几种是常见的。那么,如何进行引导教育呢?

第一,给孩子讲清嫉妒的危害。

嫉妒有两方面最大的危害:一是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另一方面是造成个人的内心痛苦。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

第二,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不但要正确地认识孩子,还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第三,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给孩子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仅能使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还能使孩子的理智得到较好的发展。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设置环境,创造氛围,让孩子从日常的生活中,

第四,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

在孩子面前,对获得成功的人多加赞美,并热情鼓励孩子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积极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战胜自己,使孩子的嫉妒心理得到正当的发泄。对遭到不幸的人给予同情,不可纵容孩子幸灾乐祸,以助长孩子的嫉妒心理。对孩子的挫折,要耐心地同孩子一起做认真的理性分析,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支持孩子再做努力,决不可让孩子怨天尤人,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要使孩子经得起任何风吹浪打,对别人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他人的不幸给予深切的同情,对自己的失败具有再造成功的信心。

第五,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嫉妒心。对这类孩子来说,家长的爱、赞扬和理解是医治自卑、进而克服嫉妒的佳方良药。是扑灭嫉妒之火的最好的“灭火剂”!

2. 让孩子不要盲目攀比

小乐快要过生日了,这天,一回家就冲爸爸喊:“爸爸,您打算怎么给我过生日啊?我们同学过生日的时候,就看谁最气派、花钱最多、请的朋友最多、去的饭店最好。”

爸爸听了小乐的话稍微有点不快,但还是耐心地问:“孩子,你想要什么礼物啊?”

小乐说:“现在很多同学家里都有电脑,大家没事就经常在一起比赛,看谁的电脑玩技高,谁的电子游戏得分最高。还比谁懂得网络知识多,谁认识的网友多。我们班里很多同学会上网,大家经常交流谁知道更多更好的网站。我一句也插不进去,要不这样,您今年就不用请我们同学去饭店吃饭了,给我买个电脑吧,爸爸!”

爸爸:“孩子,你渴望接受新鲜事物的心情爸爸很欣赏,电脑也不是不可以买,但如果你想跟同学们攀比,看谁家有钱,爸爸坚决不答应。”

其实,孩子爱攀比、比什么和家长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一些父母一方面反对自己的孩子攀比,一方面自己却攀来比去,这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身为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心?

第一,试图采用“反攀比”。

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因此,别人买了新书包,他也应该有;别人买了名牌服装,他也应该有;别人有了新式玩具,他更应该有。这时,无论父母如何解释,因为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不能理解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比如:用他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用他进步的一面比别人退步的一面,用他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等等。

第二,改变“攀比兴奋点”。

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当孩子埋怨老师经常表扬某同学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列出这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暗中努力和同学比一比,看能否超过他。比如孩子和同学比穿着时,父母可以从穿着整洁美、颜色的搭配美等方面去改变攀比兴奋点。

第三,引导孩子“纵向攀比”。

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例如,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特殊的攀比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拼音现在都会了,原来不认识的字现在都认识了,原来不懂的道理渐渐地懂了。这些比较都可以让孩子获得进步,其自信心也会增强,并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努力超越他人。

第四,将攀比变为动力。

孩子有攀比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的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同时,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将攀比变成动力,告诉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

3. 让孩子走出自私冷漠的心灵世界

9岁的小女孩儿阿敏,父母对她倾注了满腔的爱,天天怕她冷着,怕她饿着;别人家孩子有的,从不会让她缺了;她哪不舒服了,父母恨不得让自己生病,换来她的健康……然而让人伤心的是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忘我的挚爱,换来的却是孩子对父母的自私和冷漠。

每天放学回家,她从不关心爸爸妈妈工作累不累,一进屋就喊:“饿死了,饭做好了没有?”有一次妈妈因为生意多,中午回家晚了一点儿,阿敏竟对她大喊大叫:“妈妈,你怎么能对我不管不顾?我还要吃饭还要上学呢!”

妈妈说:“我都快累死了,你也得体谅一下呀。”

阿敏竟嘟囔道:“你是大人,还要孩子体谅,您说这叫什么话呀?”

那是在夏天的一个正午,天特别热,阿敏吵闹着要吃西瓜。妈妈赶快去买。当满头大汗地拎着西瓜刚进家门时,阿敏却在嚷:“妈,你怎么这么慢啊?我都渴死了!”妈妈赶忙走进厨房,洗净后切开西瓜,下意识地尝尝西瓜甜不甜。这时候,她突然听见孩子那刀子一样的呵斥:“谁让你先吃啊,你赶快给我吐出来!”

还有一次,妈妈感冒发高烧,叫她倒杯水,她竟说:“等我爸爸回来,让他给你倒吧,我忙着呢。”其实她只是在打游戏机。

我们在要求孩子努力学习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孩子的心灵的健康?我们在对孩子无偿的奉献我们的爱时,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爱?

这种现象已不值得惊奇,这都是父母为自己种下的苦果。现在许多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像掌上明珠那样供着,特别溺爱与娇惯,自然渐渐地就形成了孩子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所以,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中心,你们都应该围着我转,从而助长了孩子的占有欲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缺乏爱心,不关心他人的坏习惯呢?请家长朋友参考一面下面经验之谈吧。

第一,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关心他人的榜样。

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东西、送礼物,这是无言的表达,孩子看在眼里,长大了自会模仿。

第二,营造互相关心的家庭氛围。

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间经常争吵、谩骂甚至打闹,孩子时常处在恐惧、忧郁、仇视的环境里,又怎能要求他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特别是夫妻之间要恩爱、相互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