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养,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21391800000025

第25章 思想内化:影响孩子内心,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5)

■开展“谈心”课堂,和孩子做朋友

周末的一天,陈刚在整理女儿陈聪的小书桌时,无意发现了她的作文本。作为杂志编辑的陈刚很想“见识”一下女儿的文字水平,于是打开来翻阅。

作文本的第一页,竟然是一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陈刚的心头忽地一热,想看看10岁的女儿是如何描绘他这个“爸爸”的。

作文的开头,写得简洁流畅:“我的爸爸是个文字工作者,高高的个头儿,白胖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对人总是笑眯眯的。他会弹钢琴,弹得可好了,还曾经获过奖呢。平时他的工作就是写剧本,为此,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爸爸。”

看到这里,陈刚的心里甜滋滋的,暗暗夸奖女儿懂事。可是,第二段情况就变了,开头一句写的是:“爸爸是个好爸爸,可是,他从不把我当朋友,爱在我面前摆架子,耍威风,一点也不尊重我……”

陈刚万万没想到,才上五年级的女儿,竟对自己提了这么多意见。开始,他有些气恼,认为是自己把女儿娇惯得无法无天了。在同一个家庭里生活讲什么礼貌和尊重?真是不懂父母心!可是,细细一想,难道自己的女儿就可以不尊重?而且女儿是单纯的,她渴望公平、渴望鼓励与爱心是没有错的。

从此以后,陈刚和妻子开始改变对女儿“马马虎虎”的行为方式了,并悄悄地在家庭里实行公平性原则,譬如,陈聪带同学回家聚会时,他们给她的同学削苹果,也给她削上一个;他们在表扬别的孩子时,也实事求是地对陈聪的优点加以赞扬;每当家中有什么重要事情需要作出决定时,他们都征求一下陈聪的意见。正是由于他们诚心待陈聪为“朋友”,使陈聪增强了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因为朋友可以分担我们的忧愁,让我们的坏情绪减半;朋友可以分享我们的快乐,让我们的快乐翻倍。而作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细胞里,父母成了孩子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人,实际上也是最有机会成为孩子朋友的人。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常常以“家长”的姿态出现。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谈话也多用命令式的口气。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总处于一种屈从被动的地位,没有自由发言权,更谈不上相互沟通了。这些父母不知道,其实孩子最喜欢的是父母能像朋友那样和他相处,用朋友的谈话方式和他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

做孩子的朋友,需要家长以朋友而不是以长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同孩子交流。如果你俯下身以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想法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

李灿在女儿姗姗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她带女儿出去玩,姗姗竟然朝她的头发上吐了一口口水,她当时特别生气,但是当她强忍怒火问明原因时才明白,姗姗原来是学着故事中的小象向妈妈的头喷水而已。

一直以来,李灿都坚持以朋友的身份与女儿交流,给女儿平等的权利,这也使得女儿把她当成了真正的朋友,更乐于同她交流。如今,姗姗养成了自尊、自信、开朗的良好性格,学习的自觉性很高,自理能力也很强。李灿认为,这与她多年来尊重孩子、跟孩子做朋友的做法应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的确,做孩子的朋友可以让孩子内心放松,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所以,对待孩子不要总以家长的身份自居,要试着去做孩子的朋友。

1.与你的孩子无话不谈

很多家长也许会发现,原本在学校很听话的孩子,到家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在学校无论课上还是课下,老师都会将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和朋友一样沟通交流,这让他很容易接受,因此也愿意听老师的话,并喜欢把真实想法告诉老师。

如果父母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自然会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爱戴。

2.建立沟通渠道,随时把握孩子的心理

父母要想与孩子交朋友,首先必须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孩子的心理虽不是深不可测,但很多家长常常也是琢磨不透。家长如何才能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呢?

一位母亲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经验:

在我们家,有一个“亲情宝盒”,俗称“意见箱”。与孩子之间出现沟通障碍时,我们都是靠它来解决问题的。

有一次,孩子突然不开心了,我很纳闷,问他也不说,就写了个纸条丢进“亲情盒”里:“妈妈怎么惹你不高兴了,能给妈妈说吗?”

一会儿,孩子也丢了一张纸条进来:“你叫我写字,说这个没写好,那个也没写好,还说我笨。”

有时,孩子的心理父母是很难把握的,就算是父母开口问他,他也不一定愿意说出来。这时,“亲情盒”便成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

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然,当孩子慢慢长大后,父母还可以用与孩子交换看日记的形式来沟通,把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写在日记里,同时也要求孩子用日记来回答。这样,父母、孩子的心理、想法都白纸黑字地呈现在日记上,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效地沟通,进而成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虽然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是不能替代他去生活。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像朋友一样引导他,做他生命中永不熄灭的灯塔;像朋友一样帮助他,使他变得自立而坚强;像朋友一样支持他,让他知道父母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父母不妨向子女学习

我国著名作家毕淑敏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儿子的一段趣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我说:“是啊,很勇敢。可世界上有些事并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可以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他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金牌、银牌历来都只有一块,多么激烈的竞争。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上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这个博物馆里还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播放佛教音乐,您从少林寺带回来的药师菩萨曲,听的时候就可以让人感到很宁静。”

儿子仍然在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创意,但毕淑敏和多数母亲一样,对儿子的创意不感兴趣,而且也和多数成年人一样对这些创意没有信心,她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儿子的疯狂举动,她叹了一口气说:“好,随你瞎想好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

很长时间过去了,当大家几乎淡忘了这件事的时候,毕淑敏的儿子收到了一封请柬,要求他去参加海外的发奖仪式。原来,他竟然获得了创意银牌奖!这件事使毕淑敏感触很深。从儿子身上,她看到了后生可畏,看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这方面,成年人和孩子比起来,少了一些冲动和闯劲,也少了一些远见!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一直是强调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要凡事听从父母、向父母学习。如果反过来,让父母向子女学习,那肯定会被认为是无稽之谈,甚至是有悖常理的。

但是,当今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于从前,新生事物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很多父母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了,在很大的程度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甚至孩子在很多事物上的头脑要更灵活、反应要比父母更快,在接受新知识、认识新事物上要更胜一筹。

所以,当父母们还在为某种新事物评头论足的时候,这一新事物早已在孩子们中间流行开来;当父母们还在为某种新思想、新观念的是非得失争论不休时,这种新思想、新观念对于孩子们已习以为常。所以我们说,父母们有许多方面都有必要向孩子去学习了。

因此说来,当今的父母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有必要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习。

1.了解时代的变化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观念更新换代飞速的时代,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与时俱进是在这个时代求知的基础,所以,家长要向孩子学习的前提就是融入社会高速变化发展的潮流中去。

2.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育模式

向孩子学习自然是对家长而言,而对孩子来说则应向父母学习,科学的教育观倡导父母子女要互为师生。运用这种模式,父母可以用自己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情感品质,在情感的理解力以及情绪的控制、表达等方面给孩子以帮助。

3.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作为尚不成熟的孩子,缺点自然既多又不善掩饰,常常让有些父母忍无可忍。在这种情况下,谈到向孩子学习,似乎有些不可能。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如何看孩子的优缺点才是问题的关键。

总而言之,我们提倡父母向孩子学习绝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需要父母们实实在在、灵活运用的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把自己与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彼此作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角色要灵活变化,而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