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养,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21391800000021

第21章 思想内化:影响孩子内心,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1)

Chapter 07

你走进过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你的教养方式适合孩子吗?

教养也是一门学问,

父母们要不断地去学习和积累经验,

始终以正确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

只有如此,孩子才愿意接受我们的指引,

从内心作出改变,

慢慢成长为一个有教养、有魅力、受人欢迎的人。

■懂孩子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苏霞的女儿甄珍现在上初中,最近苏霞在女儿身上发现了一些让自己难以理解的举动,于是她找到一位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苏霞说:“自从甄珍上了初中,总是把自己的东西锁得严严实实的,钥匙也都藏起来,有天我突然发现她把钥匙落在桌上,于是想趁机打开她的抽屉,打算看看究竟藏了什么。她爸爸不让开,说是侵犯孩子隐私,我一想,还是算了,就把钥匙放回了原处。结果甄珍回来后,冲我大叫:‘你们谁动了我的抽屉?’我冷静地说谁都没看,甄珍警惕地说:‘别以为我不知道,我在钥匙上放了一根头发丝,为什么不见了?’然后打开抽屉,发现东西没动才放心地离开。我倒吸了口冷气,甄珍像防贼似的防我们,这是为什么啊?”

听完苏霞的叙述,心理医生告诉她说:“现在,您的女儿正处于青春期,她也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她的爸爸说得对,你不能过多地干涉她的隐私,否则她会很容易产生逆反,更不利于你的教育,只要你给予她适当的自由空间,相信过了这段时期,你会发现女儿真的成熟了。”

像苏霞这样遭遇孩子有隐私行为的父母有很多很多。对此,从父母爱孩子的角度上,我们可以理解,由于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父母生怕孩子照顾不好自己,发生影响孩子正常生活和学习的事情,于是恨不得把孩子翻个“底儿掉”。

可是,父母们不知道,当孩子不再像从前那样拽着你的衣襟,凡事都跟你讲的时候,说明他们在长大。在他的意识里,开始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处理事情的能力已远非父母能够企及了。

所以,他们开始反感妈妈善意的唠叨和爸爸语重心长的教诲;他们开始反锁自己的房门,并注明“闲人勿进”;他们开始有了珍藏的日记本,总放在那个谁都进不去的角落里……

对这种骤然而降的巨大变化,父母们难以适应,万分焦急。可是我们要问,作为父母,你是否真正关注过孩子的内心世界?你是否真正在与孩子一起成长?你是否真正读懂了孩子的需求?

2008年,某初中举行了“迎接奥运会”的象征性长跑比赛。路边围观的、跟着跑的家长比学生还多,他们不时冲自己的孩子大喊:“慢点跑,别累着!”“能坚持吗,累就别跑了!”“孩子,休息一会儿吧,爸爸开车带你一段。”

学生们不堪其扰,纷纷这样回答:“烦不烦啊,别跟着了!”“谁用你送啊,快回去!”“别说了,都被人家笑死了!”……跑步结束后,酣畅淋漓的孩子们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父母的爱,我们真的受不了。”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过度保护并非爱的表现,有时反而变成了一种困扰,在家长的包办下,孩子会逐渐变得无能,丧失了应有的独立。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你的孩子尽管乖巧懂事,学习优异,却缺乏主见,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步入社会后,生存能力也往往很差。

当然,孩子毕竟还没有成年,父母对他们的担忧有时也很有必要,适时的关爱或许会避免他们受到不必要的挫折,将不好的事情扼杀于无形,但需注意,一定要以正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假如父母能像朋友一样与孩子畅谈心事,平等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中与他相互沟通,在他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而非一味干涉,相信他一定会为拥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也会逐渐敞开心扉,更加健康、快乐、顺利地成长为优秀的孩子。

1.尊重孩子,要求孩子的事自己先做到

孩子是个独立的、有感情的生命个体,有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自己独立的人格。作为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喜欢和自己交流,那么自己首先就要尊重他。只有你尊重孩子,才会赢得孩子的尊重。比如,孩子进入父母房间或者父母进入孩子房间,都要先敲门;动用对方的东西先问一下对方,没有征得对方的同意不随便乱动,等等。

2.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交流

父母与孩子是最亲近的,为什么还会产生隔阂?究其原因,大致都是因为父母和孩子不能相互理解所造成的。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不过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而孩子则觉得父母任何事自作主张,不顾及自己的想法。

那么,想要让孩子改变这种“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必须先让自己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去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呵斥的语言对待孩子,而是用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顺从父母,主动完成应该做好的事情,变“不听话”为听话,从“对着干”到愉快地合作。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但是这种爱不仅仅是给孩子充裕的物质生活,还需要父母们能够真正以一个朋友的姿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所思所想。

■鼓励和信任是最好的爱

纽约贫民窟出生的罗尔斯,从小就是一个顽皮透顶的学生。逃学、打架、脏话连篇的他从不听从老师的教诲,甚至砸烂过教室的黑板,老师们对他都头疼不已。校长皮尔·保罗为此绞尽脑汁,却发现很多办法对他都无济于事。

善于观察的保罗最终还是发现了罗尔斯的一个特点,他虽然顽劣,但却很迷信。于是,保罗便在上课的时候增加了一个小活动,那就是给孩子们看手相,但活动的时间只限10分钟。每次孩子们似乎总是表现得意犹未尽,因为被校长看过手相的孩子似乎长大后都有着不凡的命运。活动很快吸引了迷信的罗尔斯,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于是每天都按时到校,期待着可以很快轮到自己。

这一天终于到了,罗尔斯从窗户上跳下来,伸着小手走向校长保罗。“噢,天哪,一看你那修长的手指我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是纽约州的州长。”“这是真的吗?”罗尔斯觉得校长的话令他难以置信。“当然啦孩子,校长是从来不说假话的。”

信以为真的罗尔斯从此改正了自己的恶习,说话做事一板一眼,没有一天不是按照纽约州州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越来越出色的罗尔斯最终成为了美国纽约州第一任黑人州长。

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罗尔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是一句话都有可能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饱含信任的鼓励会激起孩子们奋发的斗志,无论成功与否,对孩子一生都将有所帮助。

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有本著作叫作《要相信孩子》,其中说道:“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书中阐述了相信孩子的能力、信任孩子的重要性。指出无论是在孩子的天性中还是在后天的成长要求中,对信任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和必要的。

事实就是这样,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相信,会使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以及自尊感和自立感的提升。这样,孩子会增强独立处理事务的积极性,勇气倍增地面对所遇到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相信并认可孩子的能力,要知道,父母的信任可使孩子感到他们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就可使孩子增强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反之,若父母对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够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必然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他们想要自己动手尝试的独立意识也势必减弱。这样,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相应减弱。

作为家长,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总是希望孩子考分高高、处处领先其他孩子;是不是总想把孩子管得牢牢、看得紧紧的;是不是对孩子爱之过切、期望过高……殊不知,正因为这样,父母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湮没在了自己所谓的牵挂和“不放心”、希望及深爱之中,使孩子成为以爱为名义、以希望为锁链而“囚禁”得严严实实的父母的附属品,而忽略了他们应有的独立性、天性与自由!

明智的父母应该知道,相信和认可孩子的能力是自己的教育态度,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所以这份信任必须是冷静而客观的。也就是说,不能过高地估计孩子的能力,要给自己和孩子留下充分的承受失败的思想空间。这一点对于正在尝试独立做事的孩子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否则,过犹不及的教育效果是得不偿失的。

1.不要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高标准

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上课能够时时刻刻专心听讲,每天都能够做到作业本整整齐齐,穿着干干净净,然而,这对于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来说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家长不能对孩子期望过高,不要使孩子觉得他们始终达不到预想的标准,这样的孩子会过早地失去童真和快乐,也会失去自信。

2.重视孩子的贡献、自身价值和优点

要想使孩子感觉良好,就要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人,并且知道他们的贡献确实有用,受到重视。

很多家长说自己孩子时,总是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在家里又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因为孩子做什么都难以达到家长的高标准。要想使孩子觉得自己有用,家长应该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肯定孩子的长处,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特长为家里做出一份贡献。

例如,孩子擦玻璃擦不干净,但是擦桌子却擦得很好;扫地扫不干净,但是去取牛奶、买早点却很麻利……我们总能发现和培养出孩子做某件事情的特长,使这件事情成为孩子的“专利”,常常赞扬他、鼓励他越干越好。这样,孩子当然会为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位置”而感到自豪和自信。

3.不否定、不猜疑

对孩子不要莫名猜疑,也不要轻易否定。无端猜疑自己的孩子,只能说明你对他还不了解。猜疑只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对信任的建立有百害而无一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你的孩子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父母需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私有物品,他也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性,如果孩子的行事作风并不符合你的标准,也不要轻易地去否定他。那样会打击他的自信,激起他的逆反心理,会让他认为你不了解、支持他,也就不可能再信任你。所以,在跟孩子交流和沟通时,要减少否定、打击、不满等语言的使用,而要尽量多说理解、原谅和信任之类的话语去激励孩子。

4.鼓励每一个进步,而不是关注最终的成就

父母们常常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或者关注孩子参加什么比赛得了几等奖,却容易忽视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孩子索性不去尝试每一个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结果,又缺乏耐心和意志。因此,家长需要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要鼓励,使他们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孩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关爱、引导和管教,也需要让他们承担一定的压力,但这些都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如果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爱,会让孩子感觉身心负担过重,到最后,也只能是种瓜得豆,事与愿违。

■要让孩子信任,父母要讲诚信

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深知诚信对赢取孩子信任的重要性,所以她总是会将对孩子许下的承诺一一实现。

有一次斯特娜夫人答应小维妮弗里德去森林游玩,目的是观察小维妮弗里德所喜欢的蜘蛛,但是那一天却下起了雨。原本一场雨无关紧要,但对于患有关节炎的斯特娜夫人来说,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

起初斯特娜夫人也在犹豫,这时候小维妮弗里德天真地跑到母亲面前,询问母亲是否可以出发了。犹豫片刻的斯特娜夫人还是忍住了关节的疼痛,带小维妮弗里德去了公园。阴雨天气使得小维妮弗里德见到了许多平时少见的景象,这让她兴奋不已。回家之后,意犹未尽的小维妮弗里德还在不停说着她的见闻。

对此,斯特娜夫人感到很高兴。她最终克服了身体上的疼痛,满足了小维妮弗里德外出的愿望,但更值得斯特娜夫人高兴的是,她在小维妮弗里德面前做到了诚信,小维妮弗里德对她的信任也进一步增加。

试想那一天,斯特娜夫人若是随便找个理由推脱,没有带小维妮弗里德去游玩,不仅会让小维妮弗里德失落好一阵子,同时也会失去在小维妮弗里德面前的诚信。小维妮弗里德会因为这一次经历而责怪母亲的失信,在她脑海里,母亲将会变成一个喜欢找借口的形象。想让小维妮弗里德像以前一样信任母亲,恐怕是不可能了。

所以,父母要让自己的孩子信任自己,那么父母就要值得孩子信任。不要认为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诚信是多此一举,孩子尽管年幼,但他们同样能察觉到父母的失信。失去孩子信任的同时,父母这么做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方式,应该没有哪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诚信。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重新获取孩子充分的信任呢?答案就是上边提到的“诚信”。父母要让孩子相信自己,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首先就要值得孩子去信任。用面对社会时的诚信来面对孩子,给他们平等的对待,这样孩子就会在长大后,仍然保留着对父母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