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孝敬长辈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孝敬长辈、先人后己的好思想。比如,平时吃水果时,让孩子先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拿,再给爸爸、妈妈拿,最后才是他自己的。即使做不到这样,也尽量把好吃的东西一起分享,而不要让孩子自己独占。
同时,父母可让孩子自己做他力所能及的事,帮忙分担一些家务,从中他会体会父母的艰辛,这样也可以让孩子养成体谅他人的好习惯。
3.学会快乐地分享,做孩子的好榜样
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舍得与人分享,孩子耳濡目染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东西,干吗要与别人分享!
因此,想要改变孩子的自私心理,单纯的口头教育是没有效果的。只有以身作则,学会快乐分享,做孩子的好榜样,孩子才能懂得分享的道理。例如,当自己得了奖金时,不妨请同事们“撮一顿”,最好还能带上孩子,让他看到自己的大方;有了一幅名贵字画也不要藏着掖着,可以邀请好朋友一起到家里欣赏。如此,孩子自然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也会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
一天,智森和小伙伴在小区游乐场打羽毛球。这个时候,他的爸爸从一旁经过,他急忙拉住爸爸,说:“爸爸,和我一起打吧!”不过,爸爸却显得非常着急,只是说了句:“你和小朋友玩吧!”然后就走开了。
可是,爸爸没走几步,忽然意识到,儿子难得叫自己一起打羽毛球,干吗拒绝他呢?于是他又拐回去。智森看到爸爸回来,之前的沮丧一扫而光,拉着爸爸一起打羽毛球,度过了一个美妙的下午。
这时候,爸爸才明白,孩子的快乐也是需要和父母来分享的。于是,从那之后的周末,他都会和儿子一起玩一会儿,一起收获父子同乐的喜悦。
渐渐地,智森的朋友越来越多了,而智森在朋友们面前表现得大方得体、礼貌谦让,成了不折不扣的“孩子领袖”!
4.及时提醒与表扬,让孩子视分享为快乐
不管孩子说出什么借口,只要体现出他的自私时,父母都应及时提醒他:“孩子,你这么做可不好。你看,你的朋友显得多么失落啊!”当然,这种提醒应当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而不是板着脸训斥孩子。如果见到孩子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零食,父母也要立即赞扬,告诉孩子:“你真是个懂得分享的宝宝,做得很好!”这番话,就会让他明白这是好的行为,把分享看成快乐的事。
日本有位名叫森村诚一的作家曾说过:“幸福越是与人分享,它的价值便越会增加。”其实,懂得分享的孩子都会比独自斟饮心情的孩子生活得快乐,而且更加自信和独立,这样自然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美好的童年。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分享,坚决杜绝“自私”的现象。
■换位思考的孩子人缘好
“五一”假期里,妈妈准备带着6岁的女儿朵朵去颐和园游玩,正要出门的时候,邻居家4岁的蓁蓁闯了进来,要和朵朵姐姐玩。
没等朵朵说话,蓁蓁就拿起茶几上的玩具玩了起来。
见蓁蓁这样,朵朵的脸拉得很长,一把夺过蓁蓁手里的玩具,并命令她赶紧出去。
妈妈见女儿这样,赶紧过来制止,她对朵朵说:“宝贝,蓁蓁该多难过呀!你假想一下,如果你去找蓁蓁玩,蓁蓁不让你玩她的玩具,而且还往外撵你,你会高兴吗?”
朵朵摇摇头说:“当然会不高兴了!”
妈妈接着说道:“如果蓁蓁没那样做,而是说,我马上要去动物园,不过我争取早点回来,然后咱们一起玩。你会怎么想?”
朵朵回答说:“那我就会说,好的,我等着你,快点回来啊!”
见女儿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不对,妈妈趁热打铁,继续说道:“那你再仔细想想,你把蓁蓁粗鲁地推出家门,她会不会难受?你这样做对吗?”
朵朵惭愧地低下了头,懊恼地说道:“蓁蓁肯定会不开心的,我以后再也不这样对待别人了。”
朵朵的妈妈用耐心和智慧,巧妙地引导着女儿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会他人的感受。任何一个孩子如果经常受到父母这样的引导,都会逐渐改掉自私、小气的行为,而成为一个懂得尊重他人,也会因此而赢得他人尊重的好孩子。
我国古代圣人孔子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这句话就是告诫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体谅别人的感受,理解和善待他人。
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各自生活环境、年龄、性格等有所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反应。如果他们不懂得换位思考,不会替他人着想,就很难理解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还有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伤害。
事实上,孩子的本性是单纯善良的,他们对自己说的一些话和做的一些事,根本意识不到那会对别人造成伤害,所以当他们知道自己的话语和行为伤害到别人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实际上也会难受,并且会反省。之所以有些孩子会屡教不改,主要原因还是和家庭教育方式及环境有关。所以,父母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才更有助于孩子改正那些不良的品行。
1.举例说明,通过假想情景来引导孩子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或者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列举相关的例子,通过假设、打比方等方式,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上面故事中,朵朵妈妈就是采取的这种办法,父母们不妨多加借鉴,这比枯燥的长篇大论效果要好得多。
2.不批评、不放任
不少父母在遇到孩子因无法容忍别人而发脾气哭闹的情况时,往往采取先批评制止,再讲道理的方式。但实际上,这种方式效果并不明显。孩子虽然在你的严厉批评下承认了错误,但要知道,这只不过是迫于你的威力,他的内心未必能够服气。
在他不能对你心服口服的时候,再对他讲道理,孩子是听不进去的。所以,面对类似情况,父母不要批评,不要压制,也不要置之不理,而应该以情感人,让他先去体会一下别人的感受,进而逐步领悟错在哪里,自己应该怎样做才对。
3.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要换位思考
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父母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而应该适当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考虑一下,怎样做孩子才容易接受和改变。这样,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少一些摩擦和矛盾。
任何好品质和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同时,父母不要忘了自身的修养。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懂得换位思考的父亲或者母亲,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激发出孩子内心最美好的情感。
■相互理解的力量
卓岩由于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和培养,他的智力发育和知识层面均高出同龄孩子一些。仗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知识,卓岩养成了一副傲慢的态度,对一起玩的小朋友经常横挑鼻子竖挑眼,经常让别人很难堪。这样一来,自然是小朋友们越来越疏远卓岩,卓岩开始感受到了孤单。
一天,卓岩无精打采地回家后,对妈妈诉苦道:“我们班的同学一见到我就躲开,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妈妈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曾经帮他指出过傲慢的危害,但卓岩毕竟是个小孩子,一些东西并不是大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直到这次,卓岩真正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妈妈也趁此机会,更加认真地和卓岩讨论起来。
卓岩的妈妈说:“在爸爸妈妈和老师以及周围亲戚朋友的眼里,你一直是个不错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的确是值得你骄傲的。但是你要知道,要是想有所成就,要想活得快乐,是离不开朋友的支持和帮助的。现在,你因为自己取得的优异成绩骄傲起来,总觉得自己比周围的孩子都有本事,这样其实挺愚蠢的,会让小朋友们远离你。妈妈希望你能够融洽地和别人相处,理解别人的处境,而不是在人家面前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态。”
听完妈妈的话,这次卓岩似乎突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此,在其他小伙伴面前,卓岩开始表现出谦虚的态度,而同时他也获得了别人的接受和尊重。
我们常说“理解万岁”!的确,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理解的力量不可小觑,它能带来宽恕,能带来和谐。为此,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父母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理解和宽容自己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帮助孩子学会不忌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和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孩子真正学会了理解,才能真正做到向比自己强的同伴学习,帮助比自己“差”的同伴,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也只有通过交往,他们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到宽容带来的快乐。
应该说,孩子懂得理解他人,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素养教育。因为理解,孩子懂得了接受,懂得了包容,甚至懂得了对别人过错的原谅。而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父母们来说,幼小的孩子就是黏土,而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模子”,你给了他怎样的轮廓,他就照着怎样的轮廓成长。所以,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同样也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我们应当教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他人。
1.为孩子树立榜样,做懂得理解他人的父母孩子
小时候,陪伴他最多,影响他最多的就是父母,而孩子理解他人的能力也主要来源于父母。孩子最初学到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基本上都来自于父母,如果父母是个宽容大度、和蔼可亲、待人友善,能和同事、邻居友好相处的人,那么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和他的小伙伴或者同学们相处融洽,也会变得宽容、善良、乐于与人相处。
2.让孩子懂得“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指的是当双方发生矛盾后,各自能站到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认真考虑一下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做事、这样说话。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能够理解对方,就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现实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对于孩子理解他人,赢得他人尊重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要尽可能消除这种现象,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心理换位”。
孩子如果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就会了解父母对于子女的良苦用心;如果站在老师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就会理解老师这一辛勤园丁培育“花朵”的艰辛;如果站在同学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由此可见,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孩子学会理解“人人都有缺点”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乃是人性的必然。无论是和同学相处,还是和朋友相交,告诉孩子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会理解人人都有缺点这一事实,彼此之间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不是******的,就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都讲个公平合理。
需要向孩子说明的一点是,理解他人并不代表懦弱,也不是盲从和人云亦云,而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理解他人并不是要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待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报以理解之情的。
■了解和满足他人的情感需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他人能够理解和尊重自己。就像俄国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曾说过的:“自尊心是一个灵魂中的伟大杠杆。”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被人尊重是一种权利,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仅需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让孩子能够认识、了解和尊重与之有关的人。只有对别人的心理有所了解,才能了解别人的需求,并让自己尽力去满足对方的某些要求。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
具体说来,人的情感需要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1.受人尊重的情感需要
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一种心理需求。特别是当今社会,人们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意识日益增强。从每个人的心理来看,都不再希望被动地接受摆布和指挥,而越来越喜欢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可以说,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对自己价值的肯定的心理需求日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