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养,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21391800000015

第15章 行为习惯:抓细节,养习惯,让涵养步步提升(1)

Chapter 05

行为习惯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生长点,

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才谈得上具备良好的教养。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父母有意识地培养下形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

所以,父母们应让孩子从细微处做起,

持之以恒,让涵养步步提升。

■做计划,生活不再“一团糟”

莉莉刚进入小学的时候,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依然存在着贪玩、缺乏自觉性、粗心等问题。有时候忘了带文具盒,有时候起得很早,却因为手忙脚乱而导致上课迟到,有的时候放了学不做作业,直到临睡前才逼着自己摊开作业本……

见女儿这样,妈妈开始思考对策,通过看一些教子书籍,妈妈找到了应对女儿这种“一团糟”问题的对策。

妈妈和莉莉约定,她们共同制订一个周计划表,表上都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早晨几点起床,几点完成家庭作业,什么时候练琴,几点睡觉,等等。

同时,妈妈还会根据女儿每天的表现来打分,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一周满分为125分。一周得100分以上,给一种奖励;115分以上,给两种奖励。奖励内容包括去游乐场玩、讲故事、做游戏等。

没想到,这招还真见效,不到4周的时间,莉莉以前的坏习惯居然有了明显的改进。3个月过后,莉莉已经不需要“考核”就能自觉地做好计划表中的每一件事了。

或许你会产生疑问:一张小小的计划表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吗?

父母们千万不要把计划表看作一件简单的事,它可以“指导”我们的孩子把握时间,掌握进度,让他们如期且顺利地完成自己要做的事。

可是看看我们周围,大多数父母面对的情景是:每天早晨一起床,孩子就会着急地喊妈妈,我的衣服呢,鞋子呢,袜子呢?

有时候星期一刚给孩子的零花钱,不到星期三就都花光了,大人问他都买什么了,他却回答不上来,“我也不知道,反正一下子就花完了。”

每次考试之前,孩子就会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早起晚睡的,因为平时不复习,考前着急了,所以忙乱不堪……

这些情况,无一不是缺乏计划性的表现,孩子不但自己辛苦,父母也跟着操心。

一个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孩子,常常是想起什么做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什么也没做好。

做事缺乏条理性和计划性,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导致的。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父母的努力,如果父母不帮助孩子纠正,可能导致孩子做事鲁莽草率,成年后对自己的人生缺乏整体的规划。

其实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很简单,父母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做事有计划,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

孩子一旦养成了有计划和自觉做事的习惯,不仅可以使父母省心,还能自己有条不紊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莉莉对于做事有计划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这多亏妈妈的巧妙引导,让她改正了马虎、粗心的坏习惯,形成了良好的计划做事的好习惯。

1.严格按计划办事,坚持落实计划

勤勤的妈妈发现女儿在弹钢琴的时候总是不能聚精会神,她弹几分钟就跑到客厅看一会儿动画片。于是,妈妈对勤勤说:“以后你每天只弹半个小时的钢琴,晚饭前弹也行,晚饭后弹也行。但是妈妈提个要求,在弹琴的时候一定要一直坐在琴凳上,不能三心二意。”

勤勤想了想,晚饭前电视里要播放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于是她选择吃完饭再弹琴。确定了自己的计划后,勤勤每天都能开开心心地看动画片,高高兴兴地弹钢琴,而且计划执行得很好,再也不用妈妈跟在后面操心。

不排除有些时候,我们虽然给孩子制订了计划,但是在施行的时候,他总是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对此,父母不要纵容,比如计划是要先做完作业才能去看动画片的,如果作业没有做完,父母就不能允许他看动画片。制订了计划,就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形成一种好习惯。

2.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一件事情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让孩子学会思考。比如周末是先去同学家玩,还是先在家写完作业,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选择。这样可以逐渐地培养他勤于思考的习惯,制订出来的计划更具有条理性。在引导孩子思考和征求他意见的过程中,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这样日后他会更积极地思考,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3.让孩子养成时间观念

在孩子的头脑里,起初并没有什么时间概念,他搞不清楚1个小时和45分钟的差别,也不知道一个半月要比两个月短多少,这就需要父母耐心地帮助孩子,让孩子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孩子渐渐就能在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观念,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自己的计划做事。

作为父母,无不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而要实现这一点,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良好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孩子对于自己要做的事,就会有准备,有步骤,有安排,有计划地去执行。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一件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距离做成、做好大事也就越来越近了。

■与任性的孩子“过招”

6岁的浩博闹着让妈妈带他去海洋馆玩,可是妈妈早已经安排了别的事情,去不成。于是妈妈对浩博说:“妈妈今天有事,改天再带你去,好吗?”

浩博一脸不高兴,嘟着嘴走开了。但浩博走开没几分钟,就又来到妈妈身边,缠着妈妈带他去海洋馆:“妈妈,带我去吧,我就是想去看海豚表演。”

妈妈安抚道:“今天妈妈有比较重要的事,真的不能带你去,等妈妈一有时间,就会带你去的,不信拉钩钩!”

浩博并不买妈妈的账,依然不依不饶地闹着:“我就是要去,我一定要去,不去不行!”

见儿子闹得越来越凶,妈妈觉得苗头不对,看来非要大闹一场不可了,类似的情况以前也发生过。

于是,妈妈不再理睬浩博,而是径直走进卧室,把门锁上。浩博一看这阵势,知道妈妈要惩罚自己了,于是大哭起来。可任凭他怎么哭闹,妈妈就是不开门,不理他。

大概一刻钟的工夫,妈妈听着外面没动静了,就悄悄地打开房门走出去,结果看见浩博正在房间里画画呢。听到妈妈进来的脚步声后,浩博抬起头看了一眼,妈妈对他赞许地微笑了一下,然后走开了。

故事中浩博任性的表现,可能绝大多数父母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感受过。实际上,任性是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身上经常出现的情况,这是孩子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也是孩子要挟父母、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它常常给家长带来苦恼。

对于孩子的表现,父母多是表示无奈,有的家长想让孩子赶快结束这种情绪,就采取妥协退让,答应孩子的要求;有的家长会用恶狠狠的语言教训孩子,但却很少有家长能像故事中的浩博妈妈这样懂得“对付”孩子的任性。

殊不知,那些向孩子妥协的家长,很容易助长孩子的固执、好强等不良性格;而那些责骂甚至用棍棒教育的家长,则很容易让孩子更加叛逆,更加任性。事实上,任性不是天生的,孩子的任性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失败。家长既是孩子任性的制造者,也是任性后果的承受者。

实际上,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并不复杂,无非是父母的过分溺爱与妥协而导致的。当孩子耍起性子时,家长们多处于两难的境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吧,孩子的要求明明是不合理的,可如果不答应,这又哭又闹的何时才算完呢?真让人心疼得受不了。心软的家长往往在孩子的哭闹、要挟下败下阵来,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教育原则”,再次以“矫正孩子的坏习惯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下次再说吧”来安慰自己。殊不知,家长的妥协导致孩子更加“坚定”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于是,使孩子变得越来越难以说服。

如果不想让孩子任性,父母们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其中最先要做的是分析一下孩子的任性心理。

儿童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孩子的第一次任性行为一般出现在3岁左右。这个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看到什么都忍不住碰一碰,动一动。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发展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对是非判断以自己是否愉快为依据。如果父母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的错误行为、坏的习惯就会得到强化,任性便由此形成。

可见,任性行为虽然不是天生的,但却是孩子最初的成长过程中就具有某些形成任性的“条件”的。所以,要想让孩子远离任性行为,父母们还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教育,让他成为一个和任性不沾边的好孩子。

1.及时撤离“战场”,千万不能强化孩子的错误动机孩子任性,往往需要父母的“配合”,父母越注意他,他就表现得越强烈。所以,当孩子用不合理的方式来提要求或者闹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不予理睬,及时地撤离“战场”。

或许有的父母觉得这样做有些“绝情”,也有些不负责任,让孩子自行其是,父母不去纠正他的行为,而是“躲”起来。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理解,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的话不理睬,常常是对自己的行为范围作试探,也就是要触碰父母的“底线”,他想看看自己能得到多大的自主权。这时候,如果父母和孩子进行正面冲突,只会鼓励孩子的错误动机继续发展,对于解决问题并不能起到任何积极作用。

2.不要轻易地对孩子妥协

很多时候在家里还好解决,如果外出,特别是有亲戚朋友们在场,父母往往顾及颜面而向孩子的任性行为妥协。其实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无法无天。所以,作为父母,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轻易向孩子妥协,这样孩子才会知道父母的“厉害”——不会轻易纵容自己,于是孩子也就乖乖地放弃自己的不合理要求了。

茜茜下学后和前来接她的妈妈一起回家,在去停车场的路上看到卖烤红薯的。茜茜说饿了,要妈妈给她买一块。可是妈妈忘了带钱,她对茜茜说:“妈妈忘了带钱,我们马上回家,到家后妈妈用微波炉给你做红薯吃,好吗?”

“不,我要吃,我就要吃这里的烤红薯。”茜茜冲妈妈吵嚷着。妈妈没有理她,而是径直来到停车场取车。

茜茜一看妈妈不理自己这茬儿,这才意识到,要是妈妈把自己扔下开车走了,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可怎么办呀。于是,她很知趣地看了妈妈一眼,对妈妈说:“妈妈,我不要烤红薯了,回家吃你给我做的去。”

“这才是乖孩子,真懂事。”妈妈叮嘱茜茜系好安全带,开车回家了。

3.要想让孩子听话,父母必须做到有令必行很多父母往往是嘴上勤,行动上懒,他们给孩子制定这样或者那样的“制度”,但对于具体的执行情况却常常大开绿灯,导致孩子产生这样的认识:爸爸妈妈说的话可听可不听,因为不听也不会有什么后果。

由此看来,要想让孩子听话,父母必须得做到有令必行,做个坚定的家长。

8岁的波波拿了一本新买的故事书向妈妈走来:“妈妈,给我讲这个故事。”“波波,作业做完没?”“还没呢。”“那你先去做作业,做完了妈妈再给你讲。”“不,讲完这个故事,我再去做。”波波不答应。“听话,先去做作业。”“你不给我讲这个故事,我就不去做。”妈妈和波波一来一往地争执起来。最后,妈妈烦不过:“好,好,快拿来,我给你讲,讲完你要马上去做作业。”“嗯。”波波答应了一声。

波波的妈妈一开始想让孩子做完作业再听故事,但是她不够坚定,而是屈从了孩子。因为她担心这样和孩子争执下去,显得自己太不近人情,再者这样也浪费时间。但是,波波妈妈肯定没想到,正是她这一时的怕麻烦,纵容了孩子不听话的习惯,必将给以后的教育带来更多的麻烦和障碍。

其实,孩子任性,不听话对他的成长是有着诸多影响的,一个不听父母话的孩子,往往在与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也无法顺利进行。因为他没有在家里学会配合、学会合作,那么到社会上,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怎样和别人进行合作。而且一个总和父母闹别扭的孩子,当和别人打起交道来,又怎么能体谅别人的难处。不用说,这样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

因此,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够顺利地与人相处,那么我们就要从小培养他在家里懂规矩、会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需要提醒父母们的是,在矫正孩子任性方面,不要操之过急,不要指望一下子就把孩子长时间养成的恶习纠正过来,而应该耐得住性子,循序渐进地进行。另外,父母们还要注意,在一段时间内,专门纠正孩子在某个具体行为上的任性表现;如果一下子给孩子订立许多条规矩,每一条都不许孩子违反,那么孩子就会陷入茫然的状态,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即便他能理解父母的意图,但情绪上也会有较大抵触。若如此,不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