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仪表堂堂:精英人士必知的77条礼仪规范
21389300000074

第74章 “我等你那第二只鞋呢!”

古人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好,赛金宝”。而且成为邻居,也是一种缘分。在现实生活中,哪个人买了房子,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够迁居的,因此邻里关系在客观上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也就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邻里间由于空间上有距离近的优势,自然具有生活上互相帮助和照应的条件。良好的邻里关系,不仅能得到别人帮助,也能使人拥有心情舒畅的居住环境。古时候的人择邻而居,就体现了邻居间的互相影响。

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却不注意营造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由于自己的粗心或自私,而导致邻里关系出现龃龉,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都带来不和谐和不愉快。那么,邻里之间要注意哪些礼仪,才能融洽相处呢?

邻居住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那么平时见面打个招呼,彼此都会感受到一丝温暖,有一个开朗的心情,何乐而不为呢?而且住得比较近,遇到困难,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需要邻居帮助,只有平时处好了关系,到时才好开口求人啊。而且当今社会无论各行各业,要想获得成功都离不开广泛的人脉,邻居其实也可以成为人脉的一部分。

因此邻里关系首先要放弃“老死不相往来”的观念,应敞开胸怀与邻居交往。见到邻居,要主动打招呼。不要背后议论自己的邻居,不要搬弄是非,不要随便猜疑,谈笑要讲求分寸,要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还要敬老爱幼,在生活上互相帮助。

心理学家发现,和谐的社区环境,对于小孩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经常看到,小区里面不同家庭的孩子玩在一起。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而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伴侣,在社区里面,不同家庭的孩子可以成为很好的玩伴。作为家长,需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与其他孩子融洽相处。

我们要热情欢迎邻居小孩来自己家玩;当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时,应该多做自我批评,对别人宽容谦让。这样既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也可以避免邻里间伤了和气。

另外,邻里之间因为居住的邻近,有时候也可能会互相妨碍。给别人带来不便和困扰,是需要我们避免的。侯宝林大师曾有这样一个段子:有一小伙儿下了夜班,上楼的脚步特别重,吵得楼下的老先生神经衰弱,每天夜里都要等小伙子“噔噔噔噔”上楼,开门,脱下皮鞋“咣咣”两声一摔之后,才能心跳渐趋正常,再慢慢入睡。有一天,老先生告诉了小伙子自己的苦恼,小伙子答应再也不这样往地上摔皮鞋了。可是下班后,他忘记了,又“噔噔噔噔”上楼。进门后,脱了一只鞋往地上一掉之后,“咣”的一声。他突然想起来老先生的话,就把第二只鞋轻轻地放在了地上。

第二天,他问老人:“昨天睡得好点儿吗?”老人说:“我昨天一夜都没有睡!”小伙子很奇怪:“怎么了?”“我等你那第二只鞋呢!心一直悬着!”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吧。我们自己是否体会过被邻居妨碍,却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为难?如果每个人都懂得做事之前替他人着想,邻里之间就可以避免许多不愉快。

在社区里,首先要注意安静,不要扰民。早上上班,晚上下班,在楼道里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休息;使用自行车或摩托车,不要在过道或院内按铃或喇叭;收看电视或听音响,音量不宜过大。

还要注意社区里的公共卫生。不要在楼道里丢弃果皮纸屑,不要乱写乱画。不要在楼道里堆杂物,比如自行车和家里不常用的东西等。还有的人家爱把鞋子放在门口,像柏杨书中所写的“臭鞋大阵”,成为“丑陋的中国人”的特征之一,这种“香了你一家、臭了全楼道”的行为是很不文明的。

另外,要注意安全,比如自家的花盆小心不要掉到楼下砸到别人。

一旦发生了纠纷,如果邻居有过错,我们不要粗暴地加以指责,而应尽可能予以谅解。万不得已时,也应好言相劝,千万不能因琐事而伤了邻里和气——那样就是因小失大了。

邻里之间要友好往来互相谦让,避免因自己的行为而妨碍到他人,并保持社区的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