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仪表堂堂:精英人士必知的77条礼仪规范
21389300000068

第68章 父慈子孝和为贵

有的人会认为,对陌生人或家庭成员以外的人,讲礼仪是有必要的。而一家人天天在一起相处,关系密切,就用不着讲客套话了。其实不然,亲人间也要讲礼仪。

家人之间虽然存在特殊的亲情联系,但讲礼仪是对家人真心诚意的尊重,而不是什么虚情假意。中国古话讲:“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妯娌和而争论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可见家庭中,“和”是关键,所谓“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而“和”的本质就是“礼”。如果我们每个人与家人都能互相体贴关心,彼此宽容体谅,处处以礼相待,那家庭生活一定会和睦温馨,充满欢声笑语。

家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是生活的港湾,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提前训练。

要从家庭生活中,从与我们最亲最近的家人相处中,开始学习做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家庭中的领导。那么对于家庭礼仪,父母理应起到带头表率的作用,而且父母的文化素养、性格爱好,对于子女的性格成长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父母在子女面前,需要注意哪些礼仪呢?

首先,要做到孩子在场时,不要吵架。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使孩子觉得与别人直接发生冲突没什么,使孩子失去和谐的家庭环境,缺少安全感,并且无法学会与别人恰当地解决冲突的方式。父母之间应该相互谦让,互相体谅。

其次,父母不要对孩子撒谎。那样孩子也可能学会撒谎,而且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给以后的教育带来障碍。

孩子虽小,也需要尊重,这种认识在西方国家已经被普遍接受,而在中国却比较欠缺。这和我国过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有关。但是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加自尊、自信,养成独立的能力以及为自己负责的习惯。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给以答复;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父母要表示出欢迎和尊重;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平时要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以鼓励孩子。

而在中国,许多家庭实行的是“精神上的折磨,物质上的溺爱”教育。

这对孩子是非常不利的。在精神上应该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和支撑,而在物质上,则应该让孩子适当吃一点苦,不能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那样,孩子将失去自立能力。

当然批评有时也是必要的,但是要讲究方法,选好时机,要就事论事,不要伤孩子自尊。

父母还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对孩子不管不问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所谓“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挤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以便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父母要提高家庭透明度,把问题公开,使子女了解家长的情况。

言教更要身教,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作为父母,不能只注意怎样说,还要注意自己是怎样做的。

那么反过来,子女对父母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

古时候非常讲究孝道,子女每天早晚要向父母请安;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年。现代社会已不需要这样拘泥于教条,但是作为子女,充分尊重父母和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是应该的。

现在有些学生对家人往往不讲礼貌,不注意尊重父母长辈,如称呼家长“喂,喂”,与家人抢电视,父母身体不适时,不知关心体贴问寒问暖,自己能干的事也要指使家人干,等等。虽是一家人,但长此以往,也会无形中伤了父母的心。对父母永远都要尊重,不能没大没小。

另一方面,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一辈子都需要报答的。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从小拉扯大的,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

父母到了晚年,做儿女的应该对他们的养育之恩进行报答:不仅要有物质上的赡养,还要有精神上的安慰。即使不在父母身边,经常性的问候也是必要的。有一首歌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情感上的期待。而且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小孩,所以即使父母唠叨,也应理解是出于关心和爱护,不要显出厌烦和抵触情绪。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帮父母多做一些家务活,多和他们聊聊天。父母生日的时候,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准备一些小礼物,在一起吃顿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对于父母失落、孤独的心,是最好的安慰。

另外,作为子女不要干涉父母的私事。父母有自己的社交、人情、利益开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子女的切忌越俎代庖。尤其是失偶父母再婚问题,子女应为父母的幸福着想,多支持理解,不要粗暴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