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误。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外部世界是无限无界的,以有限的智慧去对应无限无界的外部世界,不出现一点错误是不可能的。人的经验也是有限的,而人与事的变化却是元止境、无规则的,因此以有限的经验去对应无止境的变化,要一点不出错也是很困难的。人不可能避免犯错,但却不应该一错再错。
慧藏原以打猎为生。一天他追赶一只鹿经过马祖庵前,遇见马祖禅师,便问:“你看见有鹿跑过去了吗?”
马祖反问:“你是什么人?”
慧藏说:“打猎的人。”
马祖又问:“你懂得射箭吗?”
慧藏答:“懂得。”
马祖问:“你一箭能射几个?”
慧藏答:“能射一个。”
马祖便说:“你不懂射箭。”
慧藏问:“和尚懂得射箭吗?”
马祖说:“懂得。”
慧藏问:“你一箭能射几个?”
马祖答:“我一箭能射一群。”
慧藏说:“彼此都是生命,你怎么忍心射一群?”
马祖说:“你既然知道这点,又为什么不自射?”
慧藏说:“你要我自射,但没有下手处。”
马祖便说道:“你从无始劫以来的无明烦恼,今天都算断绝了。”
慧藏便抛下弓箭,出家为僧。
慧藏原为猎人,因生活需要不得不射杀生鹿,但他心地善良,不滥杀生灵。在与马祖对话前,就认识到“彼此都是生命”,“怎么忍心射杀一群?”
这正是佛家“众生平等”的主张。马祖禅师看出了慧藏心里有佛的慧根,是个能成才的人,才予以点拨,引导他应接禅机,使其领悟,出家为僧。
慧藏由射鹿转为自射,既表明了他的领悟,又表明了他的反省之心;但从射鹿转向自射,他却“无下手处”。故而,马祖禅师一点拨,他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自然是指恶习,断除了恶习,便马上成佛。这种顿悟,是长久的精神斗争和困惑后的一种解脱,是反省的智慧。
反省往往能得到智慧。要时时反省自己,只要是有利于大众的事,就要热心去做;时时反省,知道自己言行不合乎道德标准,就要赶快改正。
佛经上记载:“有一比丘,名日欣庆,犯四重禁,来至僧中,忏悔自责,罪业即灭,戒根即生,如初受戒时,无有异也。”一个犯了四大重戒的人,经过反省忏悔之后,居然能够与初受戒时相同。可见赤诚反省的功用,几可谓能使人获得“新生”。
善恶完全系于一心,由一念的动机而成。一念会变为善,一念也能为恶,所谓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可以入地狱。虽然善恶在表面不同,但都是心在作祟而左右摇动。犯罪与作恶的人,如果幡然醒悟,痛定思痛,改过自新,同时也可消去罪孽,而遗留下来的便仍是本来的善心。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复见了他的本性。
所以,过去有一句话说:“憎恨罪,不憎恨人。”因为犯罪的人也具有善根,如果能发动善心,改过向善,就变成无罪的人了。最不好的莫过于存罪而不知悔过自新,不能重新做一个正大光明、行为磊落的人,这才是莫大的耻辱。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常检讨自己的行为功过,虔诚忏悔。
第一,即使你做人很成功,办事多能得到理想中的收获,仍然可以每隔一段时期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并想出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第二,做一件事而得不到心目中的结果时,应先假定那是因为自己有些地方做得不对,而不是因为“难以控制的外来因素”,一味地归因于客观因素。
第三,和别人交涉而发觉别人对你反应不好时,应主动想到过错可能在自己(即使过错在别人)。别人讨厌你的时候,应当看看自己的行为有无过失之处,不应只怪别人有眼无珠。
第四,万一别人出言批评你,应当尝试虚心接受这些批评,然后反躬自省如何才能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