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说做事的道理
21387200000053

第53章 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是教你安忍的明师

印度拘萨罗国有一位年轻的修行者,住在某处森林里。他跟国内某位富翁颇有交情。这个富翁的妻子,长得貌美动人。因为修行者常到富翁家走动,就有人谣传,说他与富翁太太暗中有不轨行为。修行者听到此事,一时性急气愤,于是下定决心:“虽然自己品行纯洁,无奈丑闻频传,害得自己无脸见人,现在只有自杀一途了。”

于是他往丛林里走,准备自杀,刚好被丛林的神瞧见:“他确实洁身自爱,如果死在丛林里,未免可惜,何不趁此让他开悟……”这位树林之神就化身富翁的妻子,突然现身在修行者面前,牵着他的手说:“外人对我们两人有各种谣言,既然他们这样传说,你现在死了不是很不值得吗?就让我们在此一起生活吧!”

“岂有此理,我已不想活了,请你让我自杀以明志节。”修行者不领她的情。此时,化身富翁妻子的森林之神恢复了本来面貌,作出一首诗偈:

即使恶名昭彰,苦行者也得忍耐。

别自寻痛苦,也别自寻懊恼。

只有林中的野兽,才会听到声音就害怕。

这是轻率者的作风,修行者不该如此。

生活在恶劣的风声中,应本着坚定的意志,坚忍不移,才是出家之法。

你当了强盗,那是别人的闲言闲语。

你证得阿罗汉,也是别人的礼赞。

你问心无愧,志节清白,诸佛菩萨会加持的。

修行者听到森林之神的启示,恍有所悟,遂改变心意,不想自杀,专心求道,最后果然除断烦恼,证得阿罗汉。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实际上,这个限度,不仅是一个人忍耐的程度,也是他成就的程度,福分的程度。“量大福大”,此言不虚。

佛教的修行里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修忍辱。佛教认为人要活着,必须以忍处世。

忍,包括身、口、意三方面:能够忍受他人恶意的侵犯与伤害;见诸众生,危急恐惧,以身代之而无疲怠,是“身忍”。对他人的讥诮怒骂,默然不语,被人非理呵斥或横加毁谤,皆能忍受,不与人争论辩护,是“口忍”。遇见曾经逼害自己的人,心不怀恨,对于他人的讥毁怒骂,心亦无怨,是“意忍”。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学者,而他的妻子则是一个典型的泼妇。她撒起泼来,叫旁人看了真是受不了,难以忍受。而苏格拉底说:“娶这样的老婆也有好处,可以锻炼我的忍耐力,提高我的修养。”

有一天,苏格拉底的妻子正在大发脾气,那模样,就像要把自己的丈夫吃掉一样,凶狠,疯狂,而苏格拉底没有着急,平静的心态使他退避三舍,下楼去郊外。没有想到苏格拉底刚刚下楼,他的妻子就从楼上泼下一大盆水来,把苏格拉底浇成了落汤鸡。苏格拉底慢条斯理地说:“我早就知道雷响过后必有大雨,现在果不出所料!”

可见,苏格拉底的忍耐力极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个人的忍耐力,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后天修养而成的,是通过坚苦的磨炼才能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的忍耐力与修养和涵养性是正比例关系,修养越高,忍耐力就越强。

凡能成就大事者必有其过人之处,都有过人的素质,过人的修养,过人的勇气,过人的智慧,过人的忍耐力。

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之者,则必有所忍。人世间最顽强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人世间最难克服的困难就是战胜自我,人世间通往快乐幸福彼岸的最大的障碍也是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讲,战胜自我就能战胜一切。要战胜自我必须具备强大的忍耐力,只有具备强大的忍耐力,才能够战胜自我,才能够战胜任何敌人、困难,越过一个又一个前进中的障碍,到达成功、胜利、快乐、幸福的彼岸。

要求子女孝顺,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父母。

大小乘的佛经中,非常强调对双亲的孝敬。因为若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没有我们的生命,而且我们也不会懂得文化知识、获得智慧。佛教认为,恭敬父母的人,会得到善报,相反,忤逆不孝,其下场也可想而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六祖坛经》也说:“恩则孝养父母。”

其实,不管在佛教中,还是在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很重要的。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意谓儿女把父母顶戴在头上。

佛教法师教导我们:“要知父母恩,只看自己怎样养儿育女;要求子女孝顺,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父母。”中国有句俗话:“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往往在自己亲自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才设身处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辛和甘苦,也更加深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我们若想要子女在我们年迈之时孝敬我们,我们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则是影响他们、熏陶他们的关键。子女总是在无形中模仿父母,他们看到你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就会在将来加以仿效。所以,若要将来子女孝敬自己,我们今日就应该孝敬自己的父母,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 “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

这时,这对夫妇猛然悔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并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也因此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过起了和睦的生活。

那么我们作为儿女,应怎样做才能算是孝敬父母呢?

佛教认为,孝敬父母有不同的层次:一般的人对父母财、物奉养,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颠倒,永断三途之苦,是为大孝;视三世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我母,尽一切力量,使之解脱生死轮回,离苦得乐,才是最无上的至孝。

佛教认为,我们对父母尽孝,应该注意的是: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无所缺。孝顺必须是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约有五样:一是饮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四是疾病,五是悦亲。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和乐,心理上的慰藉。

此外,悦亲是尽孝中重要的部分。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前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顺逆,总应该克制感情以悦亲为主。毕竟老年人很快会离开人间,在短暂的岁月里,你没有能力让他快乐,也不要让他大动肝火。有些父母脾气不太好,假如给气死了,你过失也比较大,就造了“无间罪”。有的人把该恭敬的父母扔出门外,不该恭敬的宠物迎到家里,而且“娶了媳妇抛弃娘”,这些都是不对的。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子一日长一日,爹妈一年老一年。劝人及时把孝尽,兄弟虽多不可攀。若待父母去世后,想着尽孝难上难。纵有猪羊灵前祭,爹妈何曾到嘴边。不如活着吃一口,粗茶淡饭也香甜。”与其父母死后哭断肝肠,后悔曾经的许诺未曾兑现,不如生前善待老人,从些许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