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说做事的道理
21387200000042

第42章 很多人只执著于眼前所见的一小部分

很多人只执著于眼前所见的一小部分,并忘情地你争我斗。

古印度的舍卫国中,有一位辛苦的父亲,独自抚养一对兄弟。兄弟俩感情很不好,从小打打闹闹,谁也不让谁。如果父亲告诫哥哥要慈爱幼弟,哥哥就会顶嘴说:“你看你多偏心,专疼小儿子。”父亲只好转而教导弟弟要尊重长兄,没想到弟弟嗔心大起:“你不明是非,是哥哥霸道,有错在先。”就这样,哥哥怪弟弟不懂事,弟弟怨哥哥不讲理,两个人让父亲伤透脑筋,也伤透心。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兄弟俩从小的时候抢玩具、争对错,到长大后开始争田产、分家业。年迈的父亲再也劝不动、管不了了,只能默默地在旁垂泪哀叹,祈求奇迹出现,能有善知识来教化这两个冥顽不灵的孩子。

有一天,一位好心的邻人劝道:“你们兄弟俩再这样吵下去也不是办法,干脆到国王那儿,请国王评评理吧!”于是,心中充满怨愤的两兄弟,为了不让对方先声夺人,尽管烈日当头,还是急匆匆地前往皇宫。兄弟俩沿途为了谁对谁错,仍然在争吵不休。就在两人气喘吁吁、口干舌燥之时,佛陀迎面而来。他们看到面貌庄严、徐步安祥的佛陀,顿时忘却争吵。他们深为佛陀所散发出来的威德所摄受,不约而同地迎上前去问讯礼拜,并且询问佛陀的称号。

佛陀微笑地看着因缘甚深的两个人,以柔和悦耳的声音,善巧譬喻,为他们解说嗔心的过患:人放纵心中的贪婪与嗔恚,就像释放毒蛇与恶兽,在他人受害前,自己早已被恶毒的汁液所腐蚀,功德福报都将消失殆尽。佛陀继而又为他们开演种种妙法。兄弟二人专注听法的当下,智慧开显,烦恼尽除,当下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回到家后,两兄弟真诚地向父亲忏悔,并且说出自己得道的因缘。年老的父亲听了之后,欢喜不已,心中的担子终于可以卸下。

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常常会因为财产的纠纷而造成兄弟打架、夫妻反目、父子仇敌、亲族离散。社会更变成了尔虞我诈的竞技场,唯有适者才能生存。正如《众盲摸象经》中所说:“当今之世,很多人只执著于眼前所见的一小部分,并忘情地你争我斗。”

《中阿含经·苦阴经》中也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争,子共母争,父子、兄弟、姐妹、亲族辗转共争。彼既如是共争斗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里说:社会上现实和小心眼的人很多,譬如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为了一件小小的事情而大吵大闹,乃至告到法院去。

日常的买卖不但斤斤计较,就是为了几毛钱也争得面红耳赤,结果呢?失去人格,别人讨厌乃至结冤结仇,这种事情就如吃饭一样的平常。

佛教认为,人来此世间本是酬业而来,为了生活须付出很多的精神和劳力。而许多人却造很多的恶业,如杀盗淫妄等,使生生世世六道轮回,互报冤愆不休,这不是顾小失大吗?我们应该抛弃这种自甘堕落的生活,加强对善与恶的识别能力,早日找到正确的出路。

其实,许多争斗往往是由自我中心发展起来的。许多人对于自己喜欢的,就无条件地接受;对于自己所讨厌的,不问情由就加以拒绝。给自己以方便的,就是好人;不给方便的,就是坏人。总之,一切价值全取决于自我。这就是由于只顾自己得到“好处、快乐和方便”,丝毫不在乎是否妨碍他人的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

不顾他人死活,只顾自己得利,这种人即使得到了利益,也只会是一时的;必定会引来他人的反感和嫉妒,种下于己不利的种子,把自己孤立起来。

小我的人心量小,容易跟人闹矛盾,在生活上会过得很不愉快,因为思想境界不广大,心理很狭隘。在心理上,他会发展各种各样坏的情绪。在社会上,如果这个人有一点专业技能,因为心量狭小,或许会在专业上有点成就,可是希望他办成大事业,则很难。

如何让生活多姿多彩?除了要广结善缘外,惜缘也不可忽视。在团体中除了发挥自己工作上的特长,慈悲、耐烦、柔和的胸量是不可少的。在人际交往中必然会涉及到利益的冲突和行为习惯的差异而产生的摩擦。在遇到冲突和摩擦时,应当注意克己让人。克己让人并非软弱无能,相反,说明你为人具有张力、处事日趋成熟,是度量、素质和智慧的体现。你能做到有意地“忍”主动地“让”,说明你明了自己所争取的目标,并设法控制事情的发展趋势。克己让人是成大事者必须磨炼的技能和必须具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