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在读书、听别人说话和好好思考中产生的
佛说,智慧,是在读书、听别人说话和好好思考中产生的。要有学问,就应该安心读书、听别人说话、心平气和地去想。
佛教中的修行,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佛教充满深奥的哲理,倡导信众们学习浩繁的佛教经典著作,同时听取法师讲解佛教义理,帮助理解。
此外,佛教认为,独立思考非常重要。知识不能仅仅从别人那里学习,必须进行独立地思考,才能充分地消化、理解,才能成为自己的。这种学习方法,对世间各种知识的学习都是适用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巨大的知识宝库。知识很大程度是由读书得来的,我们应注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
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种血细胞(现称“血小板”)及其他成就的加拿大医学教育家奥斯勒,为了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为自己定下一个制度: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不管忙碌到多晚进卧室,即便是清晨两三点钟,他也一定要读15分钟的书才人睡。这个制度他整整坚持了半个世纪之久,共读了8235万字、1098本书,由医学专家成了文学研究家。
除了读书,我们有时听到旁人的言论,也可以得到知识。听人说话,可以知新博闻。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的一生,许多信息是通过语言交流来获取的。
每个人因生活背景、从事职业和社会阅历不同,对事物的理解自然也是见仁见智。见解虽不同,却不乏真知灼见,带给人不同的人生启迪。听高人指点,高山仰止,茅塞顿开,敬意油然而生,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慨。故常与善人交,听君子言,如人芝兰之室,受益匪浅。
但仅仅由读书或见闻得来的知识,仍然不免发生错误,我们要想增长见识,还必须广求博览,彼此对照。这其中一定会发生许多疑问,然后再进一步去质询这些疑问,研究这些疑问,解决这些疑问,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
从前,普陀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师徒二人在寺庙中相依为命。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出了一个问题:“有一个爱清洁的人和一个不爱清洁的人,一同从外面回来,是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还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小和尚搔了搔头皮,迅速答道:“当然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因为他身上很脏。”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不置可否。小和尚以为自己回答得不正确,马上改口说:“一定是那个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老和尚问:“为什么?”
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说:“那还不简单,爱清洁的人有爱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人没有爱洗澡的习惯,只有爱清洁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说完,小和尚等待师父的夸奖。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没有夸奖小和尚,还说小和尚没有悟性。小和尚更加莫名其妙了。
“两个都会去洗澡,爱清洁的有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需要洗澡。”小和尚只有这样回答了。可师父的脸色告诉他,他又答错了。小和尚只剩下最后一个答案,于是怯生生地说:“两个都不去洗澡,原因是爱清洁的人很干净,不需要洗澡,不爱清洁的人没有洗澡的习惯。”
他刚说完,老和尚满意地说:“其实,你已经把四个答案都说出来了,但你每次都认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所以你的答案不全面。”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未必只有一个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看问题,也许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凡事不要只接受现成的答案,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思考,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局限自己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