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雪球专刊第043期:赚钱必须要懂的事儿
21381800000010

第10章 值得你珍藏的投资箴言

水晶苍蝇拍,个人投资者,发表时间:2014-11-11,原文链接:http://xueqiu.com/1449612549/32909111

长线投资人总是面临阶段性的价格波动与企业基本面趋势的把握的困扰。一个素质上佳的企业遭遇阶段性的经营困难,或者遇到阶段性的价格泡沫,到底该怎么办?不为所动还是做个滑头离场呢?我想很难有标准和两全其美的答案。归根结底,它取决于投资人的价值观和秉性。

从策略上而言,对于剧烈的偏离完全视而不见可能不是一个很聪明的选择,特别是当这种情况出现在仓位非常集中的情况时更是如此。当然这可能容易错过几十倍的神话,但也能避免孤注一掷的风险。这取舍之间的度,与投资的基本预期、风险与利润的选择,机会成本等都有关。

在投资中与企业应该保持多远的距离是个问题。如果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过于敏感,则很难想象哪个公司能够真的实现长期持有,因为以一个5年以上的周期来看企业的经营很容易出现阶段性的负面因素。但与企业离得太远,虽然忽略了杂波的干扰,但也可能忽视了危险情况出现的端倪。这个度的把握确实不简单。

由于股票的市场定价是市场群体性预期与情绪综合决定的,所以即便是在个股研究上非常出色的投资人,也总是面临超预期波动的冲击。对此投资所能做的选择,可能要么利用(资金和体系优势),要么认错(发现自己对企业的判断出现重大失误),要么忍受(失去了利用的能力但不觉得自己犯错),别无他法。

“追求卓越”在实业而言大多意味着勇于创新、打破常规和实现对竞争对手的超越。但对投资而言追求卓越却可能更强调坚守原则、注重常识和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贪婪,两者一样困难却困难在不一样的地方。投资人的卓越业绩可能首先要以坦然接受阶段性的平庸为基础,试图任何情况下都优秀本身就是陷阱。

如果以未来中国GDP将超越美国总量,并且资本市场将成为经济巨大平台,证券总市值与经济GDP规模相当作为一个远期环境设定,那么这些数字能提供一些有意思的参考——比如未来A股前100大公司的起始市值该是多大?当然考虑到美股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中国不少公司在境外上市,当前的实际差距应该比这个统计显示得要小。

对成长初期的公司来说,营收的增速往往比净利润增速更重要。不同经营阶段企业的费用支出特征差别很大,这将扭曲其在一定期间的利润情况,此外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也会造成干扰。但营收的增长则直接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强度和企业将需求转为收入的能力。收入低增长利润高增长反而可能是伪成长股。

接近成熟期公司往往是需求强度降低收入低增长,但市场格局稳定产品更新放慢,费用投入呈现下降趋势,所以净利润率节节走高,这时反映在财务上就是净利润增长率大幅超越收入增幅。但费用控制和毛利提升总是有限的,收入提升空间则大得多并且是利润之源,收入一旦进入较长期的停滞周期,利润增长的加速度完全就是无水之源。

一个公司ROE从低到高的过程往往是其股价弹性最大的部分,但当R因子达到30%以上也通常意味着到达一个弹性的高点(不绝对)。这时其是否还能维持在高价值的焦点就转化到了n因子(持久性)或者g因子(资本扩张),前者取决于需求长周期景气和真正强大的竞争优势,后者取决于生意特性对资本复制的能力。

优秀企业的一个特征是一开始就优秀,对于那种业务的规划非常宏伟但是业绩却总是不匹配的“梦想型公司”,一定要留个心眼儿。真正优秀的生意,其旺盛的生命力不需要复杂逻辑的弯弯绕,而大多是简单直白易理解的;真正优秀的公司,也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来证明自己。耐心很宝贵,但鉴别是耐心的前提。

当一个企业的业绩明显低于预期时,最关键但也最困难的就是判断它到底是属于阶段性的经营波动,还是其长期供需格局和商业价值上的方向性、趋势性扭转。这在当时往往是持续几年的口水仗,而结果我们只能在多年后才确切无疑地知道。也许这正是投资的残酷所在,也恰是投资的魅力所在吧。

备受巴菲特推崇的低价股投资大师施洛斯,从创办基金开始就决定不公布持仓的股票。他坦诚这可以让他在投资中避免来自客户的压力——因为他们总是对那些暂时亏损的股票耿耿于怀。这可能充分体现了施洛斯我行我素的性格和务实作风。真正值得信赖的资产管理者,何止是不迎合舆论,连客户都不会迁就。

对于一个股民来说,他每天的行为都在对自己的三张报表产生影响。盯着价格波动和短期博弈,就是将“精力”这一宝贵资产浪费在了毫无意义的业务上;热衷于频繁操作,更是在制造庞大的费用;孤注一掷和赌博心态,又会导致危险的负债和脆弱的现金流。如果你自己不是一个“好企业”,收益又怎么可能高?

相反,成熟的投资人总是将精力用于企业价值方法论的研究,以形成真正的无形资产;专注和能力圈意识使得每一笔资本投入的成功率大幅提升;耐心和极小的操作频率,又节省了大量的费用;以上的良性循环使得其可以在更小的负债规模下获得更高的收益和现金流水准。个人与企业何其相似?

净值的复利增长通常有4种类别:1是高弹性高波动(善抓机会波动控制较弱),2是低弹性低波动(稳健善于控制波动,择股较差),3是高弹性低波动(既善找机会又敏感风险机会的转化),4是低弹性高波动(大时机判断差,对象识别也差)。3可能是很多人的追求,但我觉得2和1更值得研究,避免4是首要。

在企业价值创造的几个维度中,越来越感觉“持久性”是最关键的。高弹性固然让人艳羡,但往往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么“持久性”最关键的又是什么呢?其实巴菲特早已给出答案:一个长长的湿滑的雪道(具有长期前景并且建立壁垒的环境)和一个善于滚雪球的人(优秀的管理者)。

真正的竞争优势是非常难以被模仿的,那么它也意味着也非常地难以被建立,那些试图建立起壁垒的公司就必然不可能“短平快”。那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这些公司努力构建壁垒的漫长过程中,资本市场也许经常会不耐烦,那么投资人面对这种情况改怎么办呢?

单纯的竞争优势和规模扩张都是相对容易的,但具有竞争优势的扩张却非常困难。因为竞争优势本质上是更容易出现在特定范围和领域,但业务规模的延伸却很容易让其超出优势覆盖的范围。这是一个让人挠头的矛盾,因为护城河和增长都是价值创造所的重要因素,也因此真正的高价值企业注定是稀少的。

因此有2类企业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进入壁垒极高容易产生差异化,并且其业务潜力将长期膨胀的;另一种是虽然不存在真正的竞争优势,但其市场极其广阔并且即便很小的份额占有也足够成为大市值企业的。前者属于典型“小强”,最终是细分市场中的霸主;后者则是大市场中经营效率最优秀的标杆性企业。

很多时候,纷杂的数据搜集总结之后无非是验证了一个早就知道的常识。这种研究的价值到底有多大?也不能说没有,因为毕竟它从数据的角度对一些看法和猜测形成了某种验证,但它的价值可能确实不是很大,因为这些数据也只是验证了已知的东西而已。

驱动着人们去做加法(效率最优化)甚至乘法(加杠杆的效率最优化)的根本,其实是一颗贪婪而浮躁的心。当然世界上有天才,但赌自己会是天才这种小概率事件却不明智。然而人们宁愿追逐不明觉厉的美梦,也懒得去思考投资最本质的规律和最质朴的方法。

无知、浮躁和自负,可能是投资中最危险的三个弱点。但比这三个单项更麻烦的是复合型的危险,比如无知+自负就升级为了愚蠢,无知+浮躁就沦为了赌徒,而三者皆中就是典型的“愚蠢的赌徒”。由此可知,持续学习、戒骄戒躁、拥有自知之明并且诚实面对自己,是避免成为愚蠢赌徒的必要前提。

投资就像是在一片最熟悉的土地上周而复始的耕作,旅行却是到处寻找不同的风景和体会不同的生活。用恒定保守原则下投资赚的钱,去不断实现新奇的旅程,该是多美好的人生?但如果做反了:总是用各种新奇的招数在股市碰运气找快感,却最终既没赚到钱还被绑死在电脑前,那又是多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