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雪球专刊第039期:我们的故事
21379800000006

第6章 商业模式篇(2)

张鹏:所以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方三文:对。解决的方案一个是个性化,第二是把判断权留给用户。所以最后我们用产品技术手段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你关注自己喜欢的人,关注自己喜欢的股票,每个人看到的雪球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定要涉及到判断,他要认为某个用户不好,或者某个内容不好,我们把判断和管理权还给用户,他可以取消关注某个人,甚至拉黑某一个人,他可以管理自己发表的帖子后面的跟帖,他可以只允许某些人评论自己的帖子,他可以把他不喜欢的东西都删除掉,这就是把管理权还给他。最后我们希望通过用户自己的管理,获得他喜欢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可能都跟别人不一样的。

革命就要彻底,放弃媒体的商业模式,让交流和交易在同一个地方实现。

张鹏:雪球在商业化上的考虑是什么?

方三文:我们肯定不会走广告的路子,我觉得广告模式有它很荒谬的地方,尤其是传统媒体或互联网媒体。我明明上的新闻频道想看看国家大事,你告诉我奥迪汽车很好,希望我过了一年想买车的时候到4S 店买奥迪汽车,这是荒谬的,荒谬带来的转换化非常低,商业价值的变现能力很低。我觉得用户看什么、说什么,最后就是要买什么,这两个必须统一。同时买要在内部实现。

我们希望把交流和交易融合起来,而且交流和交易要在同一个地方实现。

张鹏:有什么可以透露的计划吗,比如我听说你会把券商的产品在社区里面整合进去?

方三文:会整合进去。

本来像证券、理财产品的交易流程已经相当顺畅,你来插一杠子必须有插一杠子的理由,我们插一杠子的理由就是说用户在这边讨论的都是股票和金融产品,用户希望讨论完以后做的事情是交易,那一定是你通过产品化的办法直接把这个事情完成,我觉得这个社区在这种金融产品的交易里面可能总体上会起到两个作用。

一个就是增信的作用,因为金融产品价格非常高,而信息不是那么对称,购买的时候信用非常重要。传统金融行业经营的时候核心就是信用,比如银行通过它的国家特级的牌照,富丽堂皇的办公大楼,遍布四处的网店,训练有素的员工,至少看起来让人值得相信。现在很多通过线上线下去销售金融产品,叫第三方销售,它核心是靠跟客户之间有人力的信任,我们叫人肉增信。如果我们网上社区来做这个东西,核心是靠社交增信,比如我看到你在投资某些产品方面,我认为你的意见是对的,你告诉我某些东西可以买,现在可以买,那么我听你的意见可能性很大,我就会交易。

第二个就是很多用户去讨论金融产品,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是把金融产品的特征提取出来,提取出来以后我如果能够把用户的特征也提取出来,那就可以将二者匹配,那么成交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

张鹏:用户特征的提取这件事是怎么完成的?

方三文:我们做的是两个事情。一是用数据的算法,标准化的方法,尽可能地进行归纳、总结、分类,然后方便大家找到。第二个我们发动用户来参与,基本上每一个理财产品,每一只股票多少都会有人关注研究它,那么它的关注研究本身就是不停地把它的特制提取出来的过程,特征提取出来我们可以算,在社区里面用户会转发,评论,传播,最后你从一万多个东西再往前推一点,再往前推一点,用户特征越来越清晰,再往前推一点,他们见到自己的可能性就大大提升,他们见到了就会成交,那这个生意就做成了。

张鹏:这个社区里的人,他有他的关注者,他做的选择会形成示范作用,别人会相信他的选择。不过如果这个人做这件事是为了额外收益成心为之呢?

方三文:我认为恰好要让那个人有利益这个事情才能运行下去,但是利益这个东西核心要做到披露。社区里面会不停地出骗子,但只要这个社区里有言论自由,大部分骗子都会被揭穿。我们官方做的就是维持这个言论自由,让大家去识别骗子,有利益关联的时候用户要做到披露。

这其实就是资产管理行业的通行模式,你当基金经理,我把钱委托给你,本质上就是你要收我管理费和利润提成,你事先说清楚了,我是接受的。

张鹏:我觉得雪球的完整故事是在原有已经成熟的体系之外,通过社区让用户自己选择产品投资组合,这与原来的传统世界相比是一种全新的方式。

方三文:对,既跟媒体商业模式不同,也跟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一样,你只有做到不同,才有在这个社会上活的机会。

雪球的下一个目标是用户千万量级

张鹏:听说在你们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用户增长速度特别快,从一百万一下子扩展到一百五十万。

方三文:一个季度长了50%。我分析不出原因,看起来有点牵强,所有的A 股最近有点反弹,但是反弹力度也不是很大,这个具体的原因分析不出来,我们过去用户总的基数,量的增速都不是非常快,和其他的互联网产品比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也不能说这个数据就非常好。

张鹏:你心里对用户量有什么预期?

方三文: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千万量级的。这个数字很简单,A 股的股民,加上买理财产品的人数加起来是非常庞大的。

盈利模式一点都不重要

作者:方三文,雪球创始人、CEO 发表于2010-07-14,原文链接:http://tech.163.com/10/0714/15/6BIHB47200094IFL.html

自从我出来创办了一个小公司以后,我发现我的朋友们都变了,怎么个变了呢,就是他们都变成了MBA,或者EMBA吧,把二郎腿翘起来,用很专业的眼光和语气问我一个问题:“你们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问得我不胜其烦,烦在两个:首先,我不知道盈利模式是什么,第二,即使我知道盈利模式是什么,要我说上一百遍,我也不胜其烦。

我觉得,一个商业项目,尤其是互联网项目,要成功,至少取决于三个环节:用户需求,产品形态,盈利模式。

这三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把项目比作一座塔的话,用户需求应该是塔基,产品形态是塔身,盈利模式是塔尖。你可能偶尔见过风雨摧毁塔尖的无头塔,但肯定没有见过孤零零飘在空中的塔尖。

互联网项目也应如此,只要有一定的用户数量,而且用户是可描述的,就不用太担心盈利模式的问题。相反,如果光有盈利模式,用户需求和产品形态有问题,那么这个盈利模式就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应该把90%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用户需求、产品形态的研究上。但大家的注意力分配可能恰好相反。

所以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盈利模式一开始就很清晰,或者说一开始就瞄准盈利模式的公司,往往做不大。盈利模式清晰的坏处是,这盈利模式你看得见,大家都看得见,所以早已形成了竞争的红海,做大一家公司的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了。

相反,用户需求旺盛,产品形态清晰,但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公司,最后往往成了巨型公司。我清楚地记得,2003年我跟同一办公室的同事推荐google的功能,她相当震撼,但她立即提出了一个问题:它靠什么盈利?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大部分直到上市,盈利模式也是不清晰的。腾讯的用户数量达到千万级以后,仍有很多人担心它的盈利模式问题。现在回头看看,就会发现,这些顾虑是多么多余。

所以,我们还是把盈利模式放一边,先花90%的精力琢磨一下用户需求吧。

从投资的角度看,如果你碰上一个产品的用户需求很强烈,却还在被人质疑盈利模式的公司,也许你正碰上了一只潜在的大牛股。

不用担心,一般来说,只有没有用户的盈利模式,没有卖不了钱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