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学知识大课堂——科技轶闻趣事
21370200000028

第28章 发明异趣(2)

阿贝尔根据自己的实践知道,放在陶瓷罐和玻璃瓶里的食品易于保存,因此首先应选择它们作为食品贮器。其次,保存食品时空气是令人讨厌的,如果将咸菜装到罐子里,塞得紧紧的,那么最先发生霉腐的,就是与空气接触最多的最上面那一层,所以,食品应尽量隔绝空气保存。阿贝尔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试验。但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将食品与空气隔绝,所以一无所获。可是他并不灰心,继续进行试验,直到有一桩偶然的事情发生……1804年初夏的一天,阿贝尔要制作点心了,他将一些果汁煮沸,然后放在罐子里冷却。为了防止灰尘落进去、虫子爬进去,他用软木塞将罐口塞好。可是,等到他准备揉制点心时,伙计却告诉他,库房里的面粉用完了,而且,这种最适合做果汁点心的面粉眼下巴黎还缺货。

阿贝尔叹了一口气,只得解下了围裙。

等这种牌号的面粉到货时,已是一个月以后了。阿贝尔走向盛有果汁的罐子,想把里面的果汁倒掉。因为放了这么长时间了,毫无疑问,罐子里的果汁早就坏了。可是罐口的软木塞塞得紧紧的,大概是当时无意中塞得太紧了吧。阿贝尔找了把刀子来,把软木塞撬掉,此时,一股果香冒出了罐口。“咦!”阿贝尔大为惊奇,鼻子凑上去一闻,居然没有预料中的馊味。

阿贝尔的脑子飞快地开动起来:“也许,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保存食品!”于是他赶紧去找了些肉来,装进瓶子里,再放到蒸锅中蒸了2小时,然后把瓶子取出来,趁热将软木塞塞紧,为了不使空气进入瓶内,还特地用蜡把瓶口密封好。这回,他将瓶子放上了两个月。到夏去秋临时,他打开瓶子一尝,高兴得跳了起来,“成功啦,成功啦!”

阿贝尔乐呵呵地向政府报告了他的“密封容器贮藏食品新技术”。拿破仑一听,也挺高兴,下令按照阿贝尔所说的工艺制成一些密封玻璃瓶装食品,让海军带到海上去经受酷暑和潮湿的考验。几个月后,一份由海军司令签署的鉴定报告送交给了拿破仑:“……保存了3个月后,加肉或未加肉的豆角和青菜依然保持鲜度和鲜菜的美味。”

1809年,阿贝尔终于得到了拿破仑颁发的那笔12000法郎的赏金。他用这笔钱继续进行瓶装罐头的改良研究,还建立了一个罐头食品厂。阿贝尔的罐头工厂,产品有70种之多。他的食品保藏方法很快地从法国传到欧洲各国。

阿贝尔的罐头虽说很受欢迎,但他的罐头材料用的是玻璃瓶,比较重,也容易碰碎。

能不能用更好的材料来取代玻璃瓶做罐头呢?

英国罐头商丢兰特想到了这个问题。一天,他在喝茶时看到了茶叶罐,心里不由一动。当时英国人用的茶叶都是从遥远的中国运去的,最早茶叶是用木箱或竹筒盛装的,后来中国人也用锡罐来装茶叶,使茶叶不易受潮变味。19世纪初,人们发明了在铁皮上镀上一层锡的马口铁后,就改用马口铁来装茶叶了,既轻巧,又密封,还不易碰坏,便于运输。

能不能用马口铁来代替玻璃瓶密封食品呢?想到这里,丢兰特一跃而起,跑到工场里试了起来。他将食品装入马口铁罐,经过高温加热之以,趁热用焊锡把罐口焊好。世界上第一只铁皮罐头就这样制成了。

1823年,丢兰特在英国申请了发明专利,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家马口铁罐头厂。可由于这种罐头完全用手工生产,成本非常高,直到1847年发明了专门压制罐头的机器后,罐头食品的成本才降了下来。

铁皮罐头在风行了100年后,美国人莱依诺尔茨想到试用其他材料来制作罐头。1947年,世界上第一只铝罐在莱依诺尔茨手中诞生,它用薄如纸片的铝箔制成,十分轻巧。以后,人们将它发展成了易拉罐。今天,我们几乎可在任何一家食品超市的货架上见到它。

微波炉曾是“怪物”

在现代烹饪器具中,微波炉有着“划时代的烹饪器”的桂冠。对于这一荣誉称号,它当之无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微波烹饪是人类发明取火方法以来出现的第一项全新的烹饪技术。

因为,在加热过程中,这种烹饪器自身并不发热。

微波炉是借助微波来实现加热的。所谓微波,是一种波长很短、显得“微”小的电磁波。微波能引起食物内部分子运动并产生热量,达到把食物烧熟的目的。令人惊奇万分的是,使用微波炉时,尽管食物已经熟了,但是炉子的内壁却是冷的。这种不可思议的特殊加热方式,有如神话一般。

然而,如此奇妙的天才发明,要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浮后,方才姗姗迈进人类的生活之中。

1921年,美国物理学家哈尔发明了用电磁波产生热量的装置——磁控管。哈尔是一家武器公司的雇员,他的这项发明被用于武器的研制之中,就是说,只是被用来杀人。

哈尔这位武器专家的大名之所以能出现在我们这篇记载烹饪用品的小文中,要归功于另一位研究武器的专家。

1946年,美国电工专家斯潘塞在雷西恩公司供职,他的任务是装设军用雷达天线。美国人嗜好巧克力,斯潘塞的工作服口袋里也常常装有这种高热量的食品,时不时地往嘴里塞上一块,工作就更来劲了。不久,斯潘塞发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装在口袋里的巧克力即使在冬天也常会融化,就像被火烤过似的。

起初,斯潘塞还疑心是工作时身体发热或流汗的关系,但是有一次,他刚刚爬上雷达的塔台,掏出巧克力一看,发现那东西已在开始融化了。看看四周,没有炉子,只有雷达在发出强大的电磁波。于是,他推测电磁波具有加热食物的功能。

经过实验研究,斯潘塞证实了他的推测:雷达发生的电磁波中有着微波,微波可以穿透巧克力块,引起巧克力的分子振荡;分子的剧烈振荡产生了热,于是,巧克力融化了。

既然微波能加热巧克力,自然也能加热肉、蔬菜和其他食物。雷西恩公司对其雇员的这项发现大感兴趣,公司组织了一个专门的研究班子,开始从事新型烹饪器的研制工作。1947年,雷西恩公司将哈尔当年的发明——磁控管用在了新型烹饪器中,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波炉,并在市场上进行试销。

从此,人类有了一种全新的烹饪方法。传统的烹饪离不开火,而微波炉里没有火;传统的烹饪方法是从食物的外部加热,等待热慢慢地传到内部,而微波炉是内外同时加热,从一开始就穿透到食物的内部!

尽管这种前所未有的炉子没有火焰,不燃烧,能使人们对讨厌的油烟说声“再见”,但它在市场上却乏人问津。原因既出乎发明者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人们对微波炉的从食物内部加热的特殊方式,对食物熟了而炉壁依然发冷的特别现象深感神奇而又恐惧!就这样,被人们视如怪物的微波炉很快就从商店的柜台中消失了。

1960年,日本的夏普电器公司认为微波炉将是个赚钱的产品,便向美国购买了专利技术,将微波炉正式投入商品化生产。可微波炉时运不济,再次受到冷遇。直到1974年,屡遭失利的微波炉才时来运转,成为热销产品。因为此时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和科技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这个“怪物”已能接受了。

微波炉的兴衰不免使人联想到发明的时代性:一项发明的诞生必定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一项发明的推广使用也必定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科技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飞艇兴衰史

1784年7月6日,法国巴黎的近郊,人们三三两两神情紧张地聚在一起,时而仰望天上,时而又蒙起眼睛。忽然,有人大声叫了起来:“那飞鱼掉下来了!”于是,便有好些胆大的人向一片旷地奔去……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看天上出现的一个奇异景象:一条约有16米长、10米直径的大“飞鱼”,正在空中浮沉。原来,这是法国的罗伯特兄弟正在做世界上的第一次飞艇试验。

在此之前,他们的同胞兄弟蒙哥费尔已成功地进行过载人的气球飞行。可气球并不能控制飞行方向,作为一种游戏或表演是挺精彩的,要想利用它来进行空中的交通运输就不行了。罗伯特兄弟萌生了这样的念头:在气球上配备推进器材,使它定向飞行。

罗伯特兄弟认为,气球在大气中沉浮和鱼儿在水中游弋的原理是一样的。他们便把自己的气球做成水滴形的,长有16米,直径10米,气囊容积940立方米,充满氢气后可以带着数百千克的重物升上天去。

7月6日,第一次试飞开始了。气囊里充进氢气之后,这鱼形气球便顺利上升了。吊篮里的7个人用力划着木框上蒙着绸布做成的大桨,控制着气球的航行,这条巨型“飞鱼”居然能笨拙地在空中转向。然而,还未等他们发出欢呼,罗伯特兄弟发现事情有点不太妙了——气球一直在缓缓上升,那气囊逐渐胀大起来,马上就要爆炸了!

原来,气球越向上升,大气压强越低,外边大气压变小,氢气球体积就要膨胀。一旦气球胀破,这些试飞者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情急之下,大罗伯特抓起一把匕首,冒着极大的危险,攀上吊绳,用力刺破气囊。随着长长的“刺——”声,氢气泄了出来,气球终于安全地降落下来。

两个月后,罗伯特兄弟驾着装有放气阀门的气球升上了天空。这次,他们连续飞行了7小时,按照原计划着陆。罗伯特兄弟的这种可以操纵方向的气球便是飞艇。他们设计的飞艇外形很合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原则,以后人们制造的飞艇,基本上都取这种外形。

19世纪时,由于新的动力机械的发明,飞艇的发明掀开了新的一页。

1852年9月24日,在巴黎郊区的竞技场上,法国发明家吉法尔驾着他制作的飞艇起飞了。它有44米长,上面安装了一台蒸汽机,能以每分钟110转的速度带动一个直径3米多的三叶螺旋桨,推动飞艇以每小时94千米的速度航行。只是这艘飞艇的导向装置不大理想,所以在结束飞行时,居然不听人的指挥了,不肯回到起飞地点去,落到了一个牧场里,压死了8头奶牛。

1884年8月9日,在巴黎的查莱斯默登,由勒纳尔和克雷布斯这两个军队里的工程师设计制造的“法兰西号”飞艇上天了。它长51米,装有一台625千瓦的电动机,带动直径5米的大螺旋桨,最大航速可达每小时24千米。它顺利地在巴黎上空进行了25分钟的飞行,并且准确地飞回了起飞地点。

在飞机问世以后,飞艇由于具有结构简单、操纵方便、载重量大的优点,因此继续得到发展。1917年,德国曾用飞艇向非洲运送药品,往返13000多千米。它的这种运航和载重本领真是令人啧啧称奇。

20世纪30年代,是飞艇的最盛时期。1936年,德国制造了堪称当时奇迹的“兴登堡号”飞艇。它长242米,下面的吊厢可载旅客72名,有单人和双人舱室,舱室里附有可供应冷热水的浴室,有一个大餐厅和一个图书厅。在吊厢两侧还有走廊,旅客们可以像在海船的甲板上那样散步,隔着玻璃窗观看天上人间的美景。

“兴登堡号”共飞行了63次,其中有37次是横渡大西洋,它能以每小时130千米的速度持续飞行14000多千米,这真叫海面上的轮船看见了就觉得惭愧。可它在天上只神气了一年多,1937年5月6日,停留在美国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上空时,尾部突然起火,几秒钟之内,“兴登堡号”就变成了一团火球慢慢落地。

这次失事,不仅有36人死亡,也宣告了“飞艇时代”的结束。因为那时的飞艇充的都是氢气,氢气易燃易爆,有时在高空中遇到雷电风暴也会起火爆炸。“兴登堡号”失事之前,飞艇已发生类似的事故多起。此后,便没有人再敢问津飞艇了。天空,成了飞机的一统天下。

降落伞传略

在发明史上,许多发明都不是一蹴而就,由一个人单独发明的,而往往是连续的、渐进的,由许多人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陆续完成的。降落伞就是这样的发明。

世界上最早的一次“跳伞”,有人认为发生在4000多年前的中国。据《史记》记载,舜死了母亲,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个小儿子名叫象。瞽叟和妻子偏爱象,想把舜害死。一次,瞽叟让舜到粮仓顶上去涂泥防雨,舜上去之后,瞽叟就从下面点着了火。走投无路的舜急中生智,抓起两顶斗笠,拉着系绳就往下跳,得以安全降落地面。舜后来成为了帝王,这件趣事才得以被司马迁记下,传诸后世。

舜的时代伞还没有发明,把他的那次“空降”行动说成跳伞有点牵强。真正的“跳伞”,距今不到1000年。

那是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的事了。广州建造了一座清真寺,寺顶的塔尖上有一只金鸡。不久,金鸡被人偷走了。人们都很奇怪,塔那么高,窃贼是怎么逃走的呢?后来抓到了窃贼,他招供说偷窃时先带好两把伞,金鸡偷到手后,便乘一阵大风刮过,张开两把伞落到院外的地面上,没有一点损伤。

中国人的这种“创举”,后来传到了国外。17世纪时,中国南方的一个杂技班子到暹罗(今泰国)演出。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节目是演员们每人拉着两把伞从高处往下跳。由于无法控制方向,有时落到地面上,有时落到树上。这惊险有趣的表演给一位法国商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写进了他的《历史关系》一书中。

1783年,法国物理学家雷诺曼看到了这本书,大感好奇,想亲身试一试。他仿效中国杂技演员,两手各执一把阳伞,从二层楼安全落下。成功了的雷诺曼得意地把自己的“壮举”告诉了亲朋好友,他的好朋友加内林也知道了这件事。

当时的法国上流社会热衷于科学实验与探险活动,此时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是热气球升空实验。加内林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气球把人带到高空,再跳伞降落下来!当然,要完成这样名副其实的壮举,靠阳伞是做不到的了。于是,加内林仿照旧伞的样式制作了一把硕大的伞,也用肋状物撑开,在伞下系着一个小吊篮。他将站在吊篮里降下——他清楚地知道,在高空,他无力用手抓住这样的一顶大伞。

1797年10月22日,在巴黎现在的莱蒙公园上空,一只氢气球将加内林带到了800米的高空。

然后,加内林一拉系在气球上的释放绳,他和降落伞便离开了气球。伞盖被强烈的气流吹得鼓鼓的,带着加内林站立的吊篮缓缓下降。至少有数万人在场观看加内林的壮举,欢呼他开创了人类自天而降的历史。

不过,此时在吊篮里的加内林全无成功的喜悦。由于降落伞中心没有排气孔,鼓足了的空气只能从伞侧逸出,这顶大伞被弄得晃来荡去,摇摆得很厉害。毫无思想准备的加内林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被移了位,简直痛不欲生。等落到地面时,这位首次跳伞的英雄根本不可能接受蜂拥而上的人们的祝贺——他趴在吊篮口上不断恶心呕吐,已快失去知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