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说,就你的学识来说,当一名招待员是绰绰有余了?”
“我想,是这样。”
“好吧,就谈到这里,你回去听消息吧。”
他沾沾自喜地回去等消息,可等到的消息却是不录用。
小伙子本来想自夸一番,以便获得经理的信赖,没想到结果是抬高自己,反而没给人留下好印象,失去了别人的信任。
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一个人若真正具有某种本领或才智,是会得到别人的公正赞许的,这赞美的话只有出自别人之口,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凡是有修养的人,都不随便评价自己,更不会夸耀自己。他们很明白,个人的事业行为,旁人看的是清清楚楚的,好坏别人自有公道,不必自吹自擂,与其过分夸耀自己,不如表示谦逊。
不高估自己,不低估别人
人是很怪的。有的人依恃着自己的才能、学识、金钱等,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狂”其实是不好的,要不得的,它的本意指狗发疯,如狂犬。做人如果与“狂”相结合,便会失去人的常态,便会产生不文雅的名声。
一般来说,人们称狂妄轻薄的少年为“狂童”,称狂妄无知的人为“狂夫”,称举止轻狂的人为“狂徒”,称自高自大的人为“狂人”,称放荡不羁的人为“狂客”,称狂妄放肆的话为“狂言”,称不拘小节的人为“狂生”……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祢衡,堪称“狂夫”。他第一次见曹操,把个曹营中勇不可当的武将、深谋远虑的谋士,人人贬得一文不值。他贬低起人来,如数家珍,如“荀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槽,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祢衡称别人是酒囊饭袋,称自己却是“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更有甚者,当曹操录用他为打鼓更夫时,祢衡击鼓骂曹,扬长而去。对这种人,曹操自然不肯收留。祢衡又去见刘表、黄祖,依然边走边骂,最后被黄祖砍了脑袋,做了个无头“狂鬼”。
狂妄与无知是联系在一起的,“鼓空声高,人狂话大”。举凡狂妄的人,都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他们口头上无所不能,评人评事谁也看不起,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中,只有自己最好;在他们眼里,自己好比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不是吗?
有的人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人可比,现时的文学大家、科学巨匠全部不在话下;有的人学了几套拳脚,自以为武功高强,身怀绝技,到处称雄,颇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然而,狂妄的结局就像祢衡那样,是自毁,是失败。
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无本事,本事有多大,别人都看得见,心里都有数,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一个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不论是庄子还是老子,都劝人要以谦抑为上,不可自作聪明地显示、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人妒忌。
大圆和小圆的区别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谦虚的美德。人们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相对论以及他在物理学界的其他方面研究成果,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财富。然而,即使成功的他,也还是在有生之年不断地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
有人去问爱因斯坦,说:“您老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才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比喻,深刻地阐述了谦虚的内涵!
承认自己无知、少知为智者之举。谦虚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叫人敬仰;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知之甚多者,则恰恰给人一个无知的印象。《尚书》中说:“谦受益,满招损。”人若骄傲起来,挫折和失败的厄运就会接踵而至。
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能够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完备了。“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止前进、趾高气扬。如果是那样的话,则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过。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3任总统。1785年他曾担任美国驻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
“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法国外长问。
“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富兰克林先生。”杰斐逊谦逊回答说。
杰斐逊的谦逊给法国外长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尔基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灿烂夺目。”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虚怀若谷”的胸怀,都要有一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用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间去探求更多的知识空间吧!
沉默的价值
有一则幽默说:某人参加会议,一言不发,事后,一位评论家对他说:“如果你蠢,你做得很聪明;如果你聪明,你做得很蠢。”这个评论似乎很机智很有见地:蠢人因沉默而未暴露其蠢,所以聪明;聪明人因沉默而未表现其聪明,所以蠢。仔细琢磨,发现不然。聪明人必须表现自己的聪明吗?他必须把自己的才智暴露于众人之前,就像暴发户披金挂银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是暴发吗?没有这个必要。
有内涵的人绝不会像暴发户一样轻易显耀自己的聪明,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他们宁可一言不发。结果,他们在沉默中获得了更大的价值。
沉默是天才的标志。一个爱唠叨的理发师给马其顿王理发,问他喜欢什么发型,马其顿王答道:“沉默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几天才皆喜缄默。当然,沉默寡言未必是智慧的征兆,世上有的是故作深沉者或天性木讷者。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夸夸其谈者必无智慧。
当有人想摸透你的心思,冒犯你以图控制你,或设置圈套,使最精明的人也泄露秘密,你沉淀深藏的东西便受到威胁。要做之事莫讲出,说出的话必照作。
沉默是最厉害的武器之一。当你保持沉默时,对方由于不知道你的底牌而感到无穷的压力,这时,他的意志将受到动摇甚至不战自溃。比如,那些高明的谈判者都善于运用沉默来使结果变得对自己有利。他们深知,大多数人总是讨厌沉默,而试图以语言或其他信息来填补它——这正有可利用之处。当然,高明的谈判者了解沉默的价值,也知道高明的对手同样了解沉默的价值,若双方只是保持沉默,势必无法从对方那里引出大量的资料。你的对手会说:“如果你只是坐在那儿一言不发,那就别浪费我的时间,等你有话可说的时候再回来吧!”
对于处理人际关系来说,沉默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只听见语言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懂得沉默价值的人却有一双善于倾听沉默的耳朵,如同纪伯伦所说,他们“听见了寂静的唱诗班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一个听懂了千古历史和万有存在的沉默的话语的人,他自己一定也是更懂得怎样说话的。
多看多听少开口
对一个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处世经验是:多看多听少开口。那么,多看,看什么呢?多听,听什么呢?看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
假如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得把自己的精力全部融入其中,弄清各种人和事的现存状态与变化规律,久之,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就变得跟局外人大不一样了,达到“神知神觉”的境界,这样你就有了一双慧眼,能随时发现有利于事业成长的机会。
比如,你想做一个作家,那么,你看见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妨构思一番,如何把他们写到作品里去。这样,你就有了绵绵不绝的灵感。与此同时,你的社交圈也围绕着文化人拓展,以了解文坛的最新动向,免得别人已经将作品写出来了,你还去花一年半载写一个过时的东西。这样可确保你的作品始终有新意。
假如你想做个生意人,方法也是一样的,思考每个人、每件事跟自己的生意有什么关系,并以生意人作为主要交往对象。久之,你的智慧将是“金光闪闪”,你将发现赚钱的机会无处不在。
当然,一开始你很难看懂周围的人和事,也看不见有什么很好的机会。但是,没有关系,多看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意识,使大脑进入激活状态,这样感觉会敏锐得多,对机会的嗅觉一定远胜常人,迟早必成为人群中的领跑者。
听别人的经验之谈、老于世故的人说:“一天学一个乖。”向谁学乖?当然要向那些过来人学乖。一个人的经历有限,即使时刻留意,见识也有限。如果有一双谦逊的耳朵,愿意听听别人的见解,那么,你就能将别人的见识变成自己的见识。
不论他人地位高下、知识深浅,他的专业经验,总有一部分足供你去学习。向甲学一点,向乙学一点,把片段零星的东西,组织起来,联贯起来,就能形成一套独特的“武功秘笈”,并助你打下一片属于你自己的天地。
为什么少开口呢?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当你急于开口时,就没有心情去多看多听了。第二个理由是,一个人说得越多,他的浅薄无知就暴露得越多,他就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和重视了。一个说话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在人群中,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最不可能受到重用,很难有什么出息。
特别爱说话的人为什么最不可能受重用呢?其一,一个人特别爱说话,说明他自控能力不强,易冲动,经常因情绪伤害理智。试想,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又能管好什么事?其二,一个人整天叽叽喳喳的,总得有内容。他的生活经历有限,不知道那么多趣闻逸事,也没工夫读书,不可能天天给你讲世界名著。说来说去,无非东家长西家短,拿别人的隐私、缺点当作料,煲成一锅大杂烩。对这样的人,谁敢跟他交心交底呢?其三,无论是谁,若想被人冠上“可爱”、“可敬”、“可信”、“可亲”之类的字眼,一定要善于伪装,或者说“包装”——将缺点隐去,将优点突显出来。漂亮时装能包装外部形象,真知灼见能包装内在思想。可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有什么说什么,久之必然将自己的优点、缺点全部暴露于人前,赤条条无遮无掩。除非他“天生丽质”,毫无瑕疵,否则很难被欣赏。其四,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总是不假思索地对任何事发表见解,好的意见与错误观点混杂,泥沙俱下,让人难取难舍,只好当废话听。久之,人们必然认为这个人没有见识,只会乱说一通。平时是没人重视他的,想散布流言蜚语时,才会借用一下他那张关不住的嘴巴。这种人很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社会上的小道消息,主要是靠他们传播开来的。
总之,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动一定吝啬。凡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我们绝对要少说话,尤其是有经验丰富的陌生人在座时。因为如果说多了,便是同时透露了自己的弱点及愚蠢并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及经验的机会。
有人说:沉默是金。沉默本身不是金,只是一个炼金的过程,将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后,才谨慎发言,这样,他给人捧出来的总是金子,自然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极有价值的人,因而受到重视和信任。
想干大事先闭嘴
说话少、用力多是成功的原因之一。凡是把事办砸了的,原因之一便是嘴张得大,话又多。
着手做一件大事,尤其是需要使用大气力的事,往往必须闭上嘴,憋足了劲。举些通俗的例子说:上至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下至刘邦斩蛇,武松打虎,以及运动员的举重、赛跑、打球,大都是闭着嘴干的,意在集中精神和体力。若是一边干正经事一边搞解说,搞评议,搞自我张扬,注定要失败。
建筑工程中的修路、架桥工程,“接轨”往往是关键时刻,此时必须十分聚精会神,十分用心用力;尤其需要闭上嘴,少说废话。若是一边搞工程一边搞演讲,说相声,那工程很可能弄成豆腐渣工程。成功,自然是一句空话。
在许多时候,做一做“哑巴”不仅是好事,而且是必须的,有些事只能闭上嘴去干。一经放开嘴巴去说去喊,事情反倒很难成功。包括“发财”,也是如此。真的正正经经发了财的人,大约也是立誓于实干而淡于吹牛的。倒是天天醉于空想、大说空话、四下张扬的“梦中富翁”,十个有十个最后一事无成。
有些时候,我们闭一闭嘴,大有益处。有一句话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这句话当然不全对,但有一点是值得思考的:真正胜利者的发言权毕竟有分量,有权威。话可以说得很少,但一句就是一句。若是并未取得真实的胜利,最有价值的行为和语言往往是自省、反思,讲讲自己的失误。唯此,一切失误都可能转化为成功。若是相反,明明还未挺身成为巨人,空话、大话就说个不休,连本来的成功也可能渺茫。
从这一点上来看,严肃的沉默是力量的积蓄,是信心的强化,是成功的征兆。
处世心经
世界上本没有多少值得自我夸耀的事,如果有成绩自己不吹,别人还会来称赞;如果自己说过头了,别人就瞧不起你了。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喜欢多说话,总是喜欢显示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好像他博古通今似的。这样的人,以为别人会很服他们,其实,只要有点社会阅历的人,都会不以为然。
更聪明的人,或者说智慧的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道自己要是多说,必然会说得多错得也就多,所以不到需要时,总是少说或者不说。当然,到了说比不说更有效时,我们一定要说。
识眉眼,看透人心
老狐狸说
中国古代兵法强调:“用兵之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现代生活中,这一兵法也大有用武之地。处世犹如打仗,也要懂点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照亮人类自身的学问,是一门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问。比如,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尊需要,如果你懂得这一点,就不会在公开场合乱叫他人的绰号,做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又比如,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所以你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好与每个人的关系。相反,许多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烦恼,都是从人们互相不了解对方的“心”开始的。因此,处世应该懂点心理学。
眼睛,心灵的窗户
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赌徒诈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