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默然而退,转去告诉诸葛亮,诸葛亮笑而不答。鲁肃说:“孔明啊,你何故还要哂笑呢?”诸葛亮答道:“我是笑你鲁子敬没有识破周公瑾用计呀。大江两岸相隔如此遥远,奸细是难以往来的。曹操让蔡中、蔡和来诈降,刺探我军军中情报。所以周公瑾就将计就计,要他通报消息。这叫兵不厌诈,周瑜用的是计谋呀。”鲁肃听了,才醒悟过来。
蔡中与蔡和来投降周瑜,东吴这边的三个智者--周瑜、诸葛亮与鲁肃都认为他们是诈降。周瑜的理由是,蔡氏兄弟既然来投降,就应该带着自己的家眷,现茌没带家眷,是假降;诸葛亮认为,两岸两军对垒,双方封锁得很紧,不可能那么轻易过来投降(曹操是一定会知道的),也是假降。所以,东吴这一边没有一个人相信他两人是真的投降的。但在这中间,鲁肃与诸葛亮的不相信并不重要,关键是周瑜相信不相信,因为周瑜本身就不相信,所以自他们投降之日起,就决定了他们两人身首异处的命运。
还有一个原因是,周瑜是弱势群体,他在这个方面更加慎重,宁可错杀一千,不能相信一人,所以周瑜对于过来的人都是不相信的,他宁可不要投降的人,也不能使自己的营垒里钻进奸细。更何况曹操对此没有安排下几步棋,以此来向周瑜证明蔡氏兄弟的投降是“真”的,这和黄盖向曹操的投诚大不一样。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对于黄盖的投降,一是安排了能言善辩的阚泽进行了辩白;二是由蔡中、蔡和两个内奸传出信息,证明黄盖是真降;三是黄盖并没有真的到曹军营垒中去。如果黄盖早早就过去了,待的时间一长,曹操的疑心毛病就会又犯了,他的谋士们也会向曹操提出怀疑的看法,那么黄盖的性命也就岌岌可危了。
由此看来,东吴一边的周瑜和诸葛亮使出的计谋总是比曹操计高一筹,而曹操也在使计,却总是受骗上当,他使出的计策,往往都被东吴破解掉了。这样一来,在用计方面,曹操是道高一尺,而周瑜是魔高一丈。所以,即使仗还没有打起来,我们就已经知道,曹操要输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赤壁之战,其实就是三个人的战争,即周瑜、诸葛亮联合起来,同曹操的战争。周瑜的谋略并不输于曹操,而加上一个诸葛亮,东吴这边的智算程度就远远高于曹公了。
更何况,对于双方人物的认识,由于曹操已经经过多次的战争,而且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所以,其他的军事家对他的研究就很多,对于他个人的个性特点也了解得比较透彻,例如他的多疑,他的独断专行等。而周瑜是个没有和曹操接触过的年轻将领,诸葛亮这时才刚刚出道,所以曹操对于这两个人的情况(包括个性)了解甚少,要说知道,乜就是知道诸葛亮“多谋”而已。曹操并不知道这两个人,也就无法分析他们使出的计策的高下与优劣。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曹操就像一个得过多次世界冠军的乒乓球运动员,后继者对他的研究实在太多了,对于他的长处与弱点也十分了解,而诸葛亮与周瑜在这场战争中都是刚刚探出头来的“黑马”,曹操无法分析他们打出的球路。
这,或许也是造成计谋高下的另一个小小原因。
性格在博弈中的成败得失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谁出的计谋高谁就有胜算,谁的计谋低谁就失败,这跟用计谋的人的性格似乎没有关系。因为计谋这个东西,是一套“操作技术”,提建议的参谋人员如果有了权,也可以使用。掌握大权的如周瑜、曹操这样的人,他们可以自己出招,也可以采用他人之计,这无关紧要,只要这个计谋好就成了。
其实不然,谋略的高下是一个方面,使用谋略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是另一个方面。使用谋略的人的性格(个性)如何,左右着谋略的成效。从某种角度来看,性格(个性)决定谋略的成败,也决定着这个人物的命运。
让我们来看一看三国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一是刘备。关于刘备,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了,他在关羽被东吴杀害之后,不顾一切地要为这个二弟报仇,动用了全国的兵力,想和孙权一拼,这才有了夷陵之战的发生。而他是个不会打仗的人,这时诸葛亮又不在身边帮他筹划,关羽、张飞已死,手中已没有了上将,而他却一意孤行,像一个只想复仇的莽夫,连“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都不懂,哪有不输的道理?正是这场夷陵之战,让他几乎输成了一个“穷光蛋”,也使他的精神大受伤害,一股怒气没有出来,使他很快就丧命了。
刘备是一个讲求忠孝仁义的典型,我们木管他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反正他一直以这一点标榜自己。在新野、樊城被曹军夺去之后,他的军队不过两三彳人,却始终带着十余万的难民一起逃跑(以示他的爱民之心),每天只能行十月里路,而曹操的马军一天追赶可以达到三百里。他就是逃上十天也不如人家追赶一天的路程。诸葛亮与赵云等人都劝他放弃老百姓逃跑,他坚决不肯,结果襁曹军追上,本来可以不死的老百姓也让曹军杀死了,部队的损失更大,他自己也差点成了曹军的俘虏。
无论是因为“爱民”,还是对关羽的手足情深,给他带来的只是更大的损失与伤痛。
可见,刘备之败,败在他的性格上。
二是关羽。他忠于刘备,忠于结义,忠于友情,英勇善战,也有谋断,是三国之中最出色的将领之一。但是他骄傲自满,喜欢被人吹捧,这是他的缺陷。
马超来投降刘备,诸葛亮等准备重用,而这个马超并非是关羽营垒中的旧人,也不是他的旧友,生怕任用马超会超过自己,关羽就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为人、才干可以同谁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不愿屈人之下,就回信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刚强超过一般的人,是一代俊杰,是英布、彭越之类的人物,能够和张翼德并驾齐驱,争个先后,但是还赶不上美髯公您的超群绝伦啊!”关羽的胡须很好看,因此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看丁信后喜气洋洋,还把这封信交给宾客们看,以此炫耀自己。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成为汉中王,授关羽为前将军,让他守荆州。关羽开始与曹军作战,屡败曹军,威名大震。司马懿等认为,关羽屡屡如愿,孙权一定不会愿意,可以派人劝说孙权偷袭关羽的后方,并且许诺事成之后长江以南的地区分给孙权。在这之前,孙权曾经派出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认为虎女岂能配犬子,不但不同意,还辱骂了使者,这使孙权怀恨在心。另外,南郡太守糜芳驻守江陵,将军傅士仁驻守公安,平素全恨关羽轻视他们。由于他们供应粮草不力,关羽威胁说回来要惩罚他们,他们就秘密投靠了孙权。再加上孙权的将领吕蒙使了一个“诈病计”,麻痹了关羽。陆逊对吕蒙说道:“云长倚恃是个英雄,认为天下无敌,所顾虑的只是您呀,您可以假装生病,把这里托付给其他的人,这样就会骄了他的心,使他尽撤荆州之兵去援助樊城,我们就可以偷袭他的荆州。这样,荆州就会被我们拿下了。”
而正是这种骄傲心理,毁了关羽。曹、孙两家一个从北面、一个从东南面两下夹击,关羽便“大意失荆州”而“败走麦城”。结果不但荆州地区丢了,还和他的儿子一起掉了脑袋。
关羽之败,也败在他的性格上。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强调关羽在华容道上之所以放跑了曹操,也还是他的性格在起着作用。这一点,曹操的一个叫程昱的将领就看得十分清楚,他对曹操说:“我素来知道关云长这个人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卓着,丞相旧日对他有恩,今天亲自去求告他,我估计可以脱得此难。
程昱说的全是关羽的性格,或者说是他性格的一些弱点,这些特点总结起来就是,吃软不吃硬,感恩不畏仇。你越是对他强横,他越是不吝你;你越是对他说软话,他就会对你网开一面,连什么军令国法都会不顾了。曹操正是抓住了关羽的这个弱点,上箭去哀告了一番,便打开了通路。要换了是张飞把关,你想曹操还会有活路吗?
三是周瑜。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智者,能文能武,更有谋略。赤壁之战能够战胜曹操,诸葛亮只是一个敲边鼓的,而周瑜才是一个擎大旗的人。但是周瑜的缺点也甚为明显,那就是他嫉妒才能比他高的人,具体说来,就是老是想杀诸葛亮,在他临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的话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让我们来看一看“孔明一气周公瑾”中的情节:周瑜与曹仁军队反复厮杀,逼曹仁逃走,正要取南郡的时候,却见南郡已被赵云得到。
周瑜、程普收拢军队,一直到南郡的城下,见城上旌旗满布,敌楼上有一员将军叫道:“都督少罪!我们奉军师之命,已经取了城池。我乃常山赵子龙是也。”周瑜大怒,便命令攻城。城上乱箭射下,吴军无法接近。周瑜只得撤军,命令回军商议。议定之后,叫甘宁引数千军马,去取荆州;凌统引数千军马,去取襄阳;然后回来再收拾南郡不迟。正在分拨兵马的时候,忽然探马又急急前来报告说:“诸葛亮自得了南郡,就用兵符,星夜诈调荆州守城军马来救,却教张飞去偷袭了荆州。”此时,又一探马来报说:“夏侯悖在襄阳,被诸葛亮差人使用兵符,诈称曹仁求救,把夏侯悖引了出来,却教关云长袭取了襄阳。”这两处城池,不费吹灰之力,就都属刘备所有了。周瑜问道:“诸葛亮是怎么得到兵符的?”程普回答道:“他得了南郡,拿住陈矫,兵符自然都被他收了去。”周瑜一听,大叫一声,金疮迸裂。
南郡、襄阳、荆州,这三个最重要的地方,都已属了刘备,那周瑜怎能不气急败坏呢?
周瑜昏厥,半晌方才醒来,他发恨地说道:“若不杀了诸葛这个村夫,怎息我心中的怨气!”
如果是你的部队出生入死、流血牺牲打下了城池,却轻易被别人占了,自然也会气怒交加的,这也怪不得周瑜。然而,三气就把周瑜给气兀了,这也说明周瑜的心胸太狭隘了。
由此可见,周瑜也同刘备一样,死在他的性格缺陷上,死的时候年仅三十六岁。
这是小说中描写的周瑜的性格,但正史中说,周瑜这个人很大度,心胸宽阔,识大体,得人心,只是和程普不太和睦而已。而且,周瑜通音律,即使是三爵酒以后,弹唱的音乐出了一点差错,他也一定知道,知道了之后他就回过头来看那个弹唱的,也不说话。所以当时人唱的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这样看来,周瑜是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还有待评说,我们这里是取《三国演义》中的说法。
不必再一个个地分析这些人的性格了。以上三人的死,都是死在他们个性的缺点上。刘备的暴怒,关羽的骄横,周瑜的嫉妒,都成了他们的致命弱点。
从谋略上说,同样是如此。曹操虽然多疑,待人残酷、刻薄、缺少恩德,但他想揽天下的谋士为自己所用,以便能够取得天下,所以见到徐庶,庞统这样的人物都以礼相待,尽心接纳。这样,在黄盖说要投降他的时候,虽然疑虑重重,但经不起其后阚泽的辩论,蔡中、蔡和的内报,终于相信了这是真降,这才上了一次大当。
由于谋略的使用因人而异,因此,高明的军事家,或高明的智者,必须是在分析对手的性格优劣之后,才能判断对方谋略的真假程度,最后作出自己相应的对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