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大视野知识文库(插图)奇妙的动物
21305500000018

第18章 动物趣闻(1)

动物的睡眠

鸳鸯

睡眠对一切动物都是很需要的,不过因生存的条件、环境的优劣和新陈代谢的不同,决定了各种动物的睡眠方式、睡眠地点和睡眠时间。生活在海洋中的鲸鱼,它的睡眠时间是不固定的,如遇大风大浪,无法得到幽静的环境时,就干脆不睡。等风平浪静以后,便由一条雄性鲸鱼,把所有“家庭”中的人员——几条雌鲸和若干条幼鲸聚集在一起,以鲸头为中心,相互依偎着,呈辐射状,漂浮在海面上。海洋底层的鹦鹉鱼,睡觉前先钻到石头底下,然后从嘴巴里吐出丝来,迅速地织一件透明的睡衣,把自己裹在里边,起保护作用。天一亮便把睡衣丢掉,到晚上再织一件新的。对美丽的金鱼,人们似乎根本未发现过它的睡眠,其实,当它一动不动的时候,就是在睡觉。因为它没有眼睑,睡眠时,眼睛总是睁着的。生活在树林中的猫头鹰,惯于夜间出来活动,捕捉田鼠进食。因此它的睡眠时间是在白天。睡觉时,总是睁一眼,闭一眼。

鸳鸯“夫妻”之间非常恩爱,白天形影不离,晚上睡觉时,雄的以右翼向左掩盖住雌的身体,雌的以左翼向右掩盖住雄的身体。它们就是这样互敬互爱,“同枕共眠”。刺猬睡觉时,将身子缩成一团,把浑身的尖刺一根根竖着,只露出鼻孔在外进行呼吸,谁也奈何它不得,真是安全得很。生活在山岭中的野山羊,因为它缺乏自卫本领,所以总是提心吊胆不敢入睡。为了休息,野山羊往往跑到土拨鼠的窝里去睡觉。因为土拨鼠非常机灵,一有风吹草动,土拨鼠会集体怪叫起来。这仿佛给野山羊报警,让它很快逃之夭夭。专家们对海洋中的和蓄水池中的海豚分别进行了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海豚昼夜24小时都处于运动之中。看来,海豚的睡眠方式与其他哺乳动物完全不同。前些年,前苏联科学工作者通过脑电流扫描术详细地研究了一种叫做“阿法林”的海豚的睡眠问题。现已表明,这种海豚具有奇特的睡眠方式,“阿法林”大脑的两半球从来也不是同时进入睡眠状态,它们的左、右脑半球是轮流休息的。那么,是否所有海豚的睡眠方式都是如此呢?为此,前苏联学者又对黑海里的“亚速夫卡”海豚进行研究。经观察表明,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它们总是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游动着。而且,无论是在轻度睡眠,还是在熟睡过程中,它们的游动都会激起水波。脑电流扫描术的密码表明,“亚速夫卡”在睡眠时,也仍有一半大脑在工作,只不过大脑右半球的工作时间比左半球的工作时间要长一些罢了。目前,对于海豚的睡眠问题,有关专家正在进一步探索。

五花八门的动物葬礼

近年来,动物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很多动物对死亡的同类怀有“悼念之情”,在动物世界中存在着五花八门的葬礼!鹤是极富感情的禽类。生活在北美沼泽地的灰鹤群每逢见到死亡的同类,便会久久地在尸体上空盘旋徘徊。

接着,“头领”带着大伙飞下地来,默默地绕着尸体转着圈圈,悲伤地“瞻仰”着死者的“遗容”。而西伯利亚的灰鹤却保持着另一种“葬礼风俗”:它们哀叫着,伫立在死者跟前。突然,“头领”发出一声尖锐的长鸣,顿时大伙便默不作声。它们一个个垂下脑袋,表示深沉的“悼念”。非洲一种獾类选择的是“水葬”。如果有只獾发现了同类的尸体,它就召来同伴一起将尸体拖入河水之中。随之,伤心的獾群便站在河边,一边望着汹涌的河水,一边哀鸣不止。在南美洲,一部分秃鹰却喜欢“天葬”。它们将同类的尸体撕成碎片,然后用爪将其送至大树梢或高山的岩洞中。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文鸟,它们的“葬礼”也许是动物世界中最文明的了。其同类死亡后,它们便叼来绿叶、彩色浆果或五颜六色的花瓣,覆盖在同类尸体上面。

动物的忧伤

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

长期以来人们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动物也有。例如:雌天鹅死了,雄天鹅就会表现出极大悲痛;如果把小狗从母狗身边拿走,母狗就会恼怒;受到宠爱的狗对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显得闷闷不乐,盼望主人早点归来。

对高等动物来说当然也不例外。那么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们是否也有某种类似的什么心情呢?人们怎样才能知道鲜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是什么心情呢?直接去问蝴蝶看来是得不到答案的,唯一的办法是,在相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动物的习性进行研究。譬如,把它们与同类分开,不让它们接触,看它们的表现如何,观察它们是怎样忍受孤独与寂寞的。

对人来说,孤独和寂寞是一种可怕的折磨。许多人都知道鲁滨逊在一个孤岛上一个人生活的故事。有些人也曾由于过度寂寞而患精神病。

至于动物,因为它们处于原始的群居状态,寂寞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当原始生物离开“集体”以后,它们会感到非常难过。高级动物还比较容易适应寂寞的环境,有许多动物觉得跟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安慰。譬如,猴子就喜欢把人们当成它们的兄弟。

这种动物有些古怪,它跟我们人很合得来,即使不跟它们的同类在一起,也能生活得很好。

寂寞对于低级动物来说就更难忍受了。有些小鸟,如戴菊鸟和长尾巴山雀被关进笼子以后,它们就会感到很忧郁,很孤独,因而会很快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只相同的鸟放进同一个笼子里喂养,它们就会生活得很快活。

有很多鱼也喜欢群居。把一条鲱鱼单独放在水族箱里,只几天的时间它就会因为孤独而死亡。这并不是因为它想回到大海里去却回不去气死的(过去人们就是这样想的),而是由于没有其他鲱鱼的陪伴而死的。

有些昆虫没有同类的陪伴也会死亡。在欧洲,变蛾子的毛虫(它是林业的一大灾害)就是群居生长的。它们一个个紧挨着,排成长长的纵队,从这根树枝爬到另一根树枝,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它们所到之处,一切绿色的树叶都会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后面的毛虫如果跟不上而迷了路,就一定会死亡。当它知道自己掉队以后,它就感到垂头丧气,从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谢速度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长成成虫。但是,如果让它隔着玻璃看见它的毛虫朋友(哪怕只是一个毛虫的模型),它的情绪马上就会好起来,代谢也就会恢复。

这种社会性昆虫还有蜜蜂、蚂蚁和白蚁。在孤独的环境里,它们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们单独在一起,或者有时只是朋友少了一些,它们就会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们的伙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们的某些机能开始恢复。蚂蚁和蜜蜂的伙伴不能少于25个,如果少于25个,这些习惯于正常群居生活的动物就会感到非常忧伤。

动物的美德

人们一般认为:动物面貌丑陋,生性粗野,在生存中你争我夺,弱肉强食,根本没有一点“美德”可言。其实,这种看法既不全面,也不科学。

非洲有一种赤蚁,竟会赏善罚恶!一旦某个赤蚁干了坏事,同伴就会群起而攻之,立刻判处“死刑”,活活地把尸体吃掉;而那些做好事的赤蚁,则会处处受到同伴们的尊重和爱护。

人人熟悉的大雁,不仅飞行秩序井然,始终保持“一”字或“人”字队形,而且是老雁打头,幼雁居中,最后是老雁压阵。头雁在前面紧拍几下翅膀,气流就上升了,幼雁靠着这股气流滑翔,飞起来很省力。

珍奇动物羚羊,竟懂得尊敬老者,一只老羊在场,众小羊都不会躺在地上,偶尔有一只小羊躺在地上,众羊就会让它立即起来。

甚至“人人喊打”的老鼠,也会表现非凡的“品德”。生物学家西蒙斯和他的助手亲睹了下面一件奇事:两只老鼠同行,后面的一只叼着前面一只老鼠的尾巴。西蒙斯信手捉住了老鼠,仔细一瞧,才恍然大悟,原来后面一只是“瞎子”。

在狂涛怒浪中展翅飞翔的海鸥,有照顾“残疾者”的美德。一次,旅游者向海边投掷一些碎面包,众海鸥争相抢食,有一只海鸥竭力把众海鸥挡住,而让一只断足海鸥首先吃饱。

寒鸦,叫声颇为难听,但吃起东西来却彬彬有礼,年长者先吃,年幼者后吃。

更为有趣的是猫狗之间的团结。英国一个妇女,养了一条瞎狗和两只猫,猫对于瞎狗似乎有些同情感,无论何时何地,猫儿都不离开狗,猫狗相依为命。走路时,两猫一左一右为瞎狗引路。

动物的“美德”,虽然已经引起了动物学家的注目和兴趣。但是,还没有一种说法能够对这些“美德”进行恰当的解释。为此,科学家于1976年建立了一门崭新的科学——“社会动物学”,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美德的奥妙和原理。

动物的生存之道

哺乳动物是地球上生活过的最成功的动物,它们在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中,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甚至用各种策略寻找食物,对付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