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以隋亡为戒,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
唐太宗虚怀纳谏,纠正错误;选贤任能,诚信待下,政治修明;宽简立法,慎择良吏,执法不避权贵;重视地方政治,慎择刺史,吏治较为清明;释放宫女,纵放鹰犬,提倡节俭;减少战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撰行《贞观氏族志》,抑制旧士族势力。由于执行上述政策和措施,贞观年间出现牛马布野,谷价低廉,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景象。
唐太宗还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广设羁縻府州,安置东突厥降众,消除边患,缓解了民族矛盾,因而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太宗遣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为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开了先河,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足以同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本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详细描写了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的一系列的作为。他不仅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并且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而且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最难得可贵的是实施了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等等这些,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给读者们呈现出了一幅唐朝盛世之景图。
本书秉承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请读者们体谅,只是希望能让读者们在了解贞观之治的时候,作为一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