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幸与不幸
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天真又喜欢小动物。童年时,她去奶奶家,被邻居家的狗深深地伤害了一次。那条小狗喜欢舔着她的花裙边,小女孩便认为这条小狗很亲近她,于是就用稚嫩的小手去抚摩小狗的小脑袋。其实,她并没有恶意,只不过为了报答小狗的亲近。因为那小狗对于站在一起说笑的许多女孩子都不理睬,而唯独和她亲近,让她感到这条小狗的与众不同。可是,出乎她的意料,那条小狗突然张开长满利齿的嘴,将她的手叼在口中,紧紧地咬住,任凭女孩大喊大叫,就是紧闭着嘴不张口。
无奈的她,只好哭着把手硬从小狗的嘴里拽出来,因为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条没有良心的小狗把手咬断啊!
时至今日,她的左手手心里还留有一块当年与小狗搏斗的疤痕。这光荣的纪念已经伴着她度过了20多年的时光,如果不使用“疤痕灵”之类的药物,恐怕是一辈子都不会除去了。
虽然被小狗咬过,她还是感到幸运。因为当时没打狂犬疫苗,一直忐忑着。时光流逝,这么多年过去,所幸没得狂犬病,真是不幸中的万幸。那个被小狗咬过的女孩就是我。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许多幸与不幸,几乎都是同时发生的。
在乡间居住的那些年,命运似乎跟我开了很大的玩笑。父母没在身边的日子,让我体验了许多人间的冷暖。寄居的亲戚家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更不会因为一个孩子的饥渴就会格外给予恩赐。房梁上挂着的小筐里放着饼子,可是我却够不到。在这样难熬的时光里,偏偏又不慎掉进了池塘里,是路过的老八路将我救了上来。从部队回来的小姨为了给我压惊,特意奖励我一件新裙子。
差点被河神带走的我,与老八路爷爷结下了很深的友情。谁都不会想到,当我的手指因为又一次意外就要被切掉的时候,是他哀求医生保住了我的两根手指。从那一天起,每一次换药,他都背着我一路哼着乡村小调,一路喘息着从村子来到医院。雨天,他把雨衣给我披上,赤着双脚在泥泞的小路上走着,满身的泥浆,满脸滴落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我们这一老一少,在潇潇的雨中艰难地行进着……
每个人都渴望童年的幸福,可是,本该快乐的童年有时却被不幸包围。如果说疾病、意外注定会给童年留下痛苦,那么艰难的生活,又是童年中的另一种不幸。
在幸与不幸之间徘徊,时光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流逝,当我真正明白幸运的含义时,已经走过了童年,老八路爷爷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步入了天堂。
面对生活中的幸与不幸,很多时候,我们还来不及思考的时候,就已经物是人非了。就像《罗丹笔记》里写的那样,即使“天堂近了,却还未达到,地狱相去不远,却还未忘掉”。虽然每一个人的思想中都有与命运相争斗的痕迹,但是,这种争斗有时却是无谓的,没有丝毫意义。
于是,面对生活的幸与不幸,我们要学会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学会遗忘;
第二件,学会正思考;
第三件,学会寻找快乐的方法。
遗忘,有时会很艰难。很多痛苦是驻在心灵深处的,包括身体的磨难、心理的伤害,以及生活的艰难,一个经历过磨难的人,要想放下过去,磨平记忆深处的疤痕,实属不易。可是,生活中不只有回忆和痛苦,快乐地前行更重要。学会遗忘,才能轻装前行。
思考本身,是将一件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做得复杂化。这种思考,与科学研究的思考不同。涉及科学的内涵,思考得越深刻才越有研究的价值,或者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而为了痛苦去思考,则得不偿失。放弃思考,就是放弃过去;放弃过去,就意味着放弃痛苦。将痛苦从头脑中或者记忆中抹去,剩下的就是快乐。
很多人都在为成功寻找方法,其实,在寻找成功的方法的同时,更要找到快乐的方法。成功需要天才加汗水,而快乐不需要天才也不需要汗水,快乐就是一种心境,或者说是一种趣味。
被誉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开拓者的亨利·詹姆斯说:“尽情享受生活吧!不然就错啦!只要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做什么都无关紧要。”
美学家朱光潜说:“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的快乐,生机是生活发扬所需要的力量。”所以,“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呢,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很多成功人士,都曾遭遇过生活的不幸,幸运的是,他们保持了乐观的心态,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相反,诅咒命运不公,并停滞不前的人,或忧愤而疾,或抑郁而终,其结局,不难预料。
保持乐观的心态,拥有一份淡然的心绪,没有什么困难能够轻易击垮一个人。还是记住比尔·利特尔的话吧:“在生活中,你永远有特权去做你高兴的事,但是你有权利从你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最多的乐趣。”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只要有一份快乐开心永远洋溢在心头,足矣。
享受孤独是一种幸福
著名作家袁道之老师曾在微博上摘录友人的诗句:“你盼不再孤独,我盼孤独一会!”我读了之后,给袁老师留言,引出了下面的对话:
柳迦柔:享受孤独也是一种幸福。
袁道之:格言啊!这种幸福赠送给您!我可不敢享用啊!
柳迦柔:那就把孤独放进柜子里锁上。
袁道之:孤独是无法锁住的,它会浸透到骨髓里去!
柳迦柔:那就把它们赶走吧!
袁道之:驱赶孤独的药是高压!
跟袁老师的“孤独会浸透到骨髓里去”相比,我一直认为凡高是真正孤独的人,他的孤独源于内心世界的孤独,而正是这种孤独,成就了他后来的艺术。从欣赏凡高画作的那一刻起,我就认定,凡高是一个孤独的人。后来有幸读到周时奋先生编著的一本书,对这一点更是深信不疑。
周时奋先生编著的《凡高画传》,是一部新颖的图文版的画家传记。这本传记,不仅让我们欣赏了凡高的作品,还了解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生平。他的贫穷、他的疾痛、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人性的善良都被这本设计精美的画传所描述。从多雾的伦敦凡高心中那根很细的东西颓然折断后,他永远地离开了英国,到成为博里纳日的福音传教士,用上帝的光芒去温暖那些病痛的心;从夕阳照耀着归途的水潭边,观看渐渐地消失在苍茫暮色中的埃顿之恋,到浪漫海牙来看凡高的第一个女人;从田野里写生的奇特感觉,到超越巴黎的冬天;从阿尔的太阳,到摆脱了恐惧的雷米的疯人院;从奥维尔的最后日子,到返回大地母亲的怀抱,永远地埋在那肥沃而散发着芳香的泥土中,凡高苦难而沉重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在解读这些文字,仰视凡高生平的同时,书中收入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凡高画作,更让我们领略了作为艺术家的凡高,其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及人格魅力,他的独到见解和艺术观点。他说:“我借助人物或者风景,表达的不是伤感,而是庄严的悲哀。”无论画人物还是画风景,他都能用真实的画面反映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
他画秋天的杨树,在暗红色的杨树间,透露着天空的一点蓝色,他说:“谁要是真心热爱大自然的话,谁就能够处处发现美。”即使今天,我们对此也深信不疑。凡高不仅画出了社会底层劳动者辛勤劳作的情景,也用浓重的色彩描绘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当我欣赏着凡高的《瓶中的菖兰和康乃馨》《瓶中的菖兰和丁香花》等真实的画面,总是不禁想起今天的那些高档工艺品店里出售的精致的花和盆景,那些插花和装饰都隐含着凡高画作的影子,也是凡高艺术的一种再现。从这种再现中,不难看出,凡高的艺术是不朽的,凡高的作品百世流芳,凡高的精神永远根植于人们心中。
与众不同的是,凡高在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后,都留下笔迹,阐述着自然和生命。“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脱离开一切自然的东西,因而丧失了他们真实的与内心的生命,同样也有许多人生活在不幸与恐怖中……男人与女人一样,在他们的心中,恐惧是拟人化的,他们的不幸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他用“艺术家这个词意味着‘我探索,我奋斗,我无条件地献身艺术事业’”表达自己的心声。在画过《鲜花盛开的果园》后,他写道:“我只有意识到对社会的某种职责时,才与社会发生联系。我已经在世界生活了30年,我要以素描和油画的方式给世界留下纪念品,不仅仅是为了爱好艺术,更是为了感激,是为了以艺术来答谢世界的美好。”这是一个曾经经历过苦难和孤独的艺术家对世界和人类的无限热爱,正是因为这种孤独,才成就了凡高画作的艺术美。
凡高曾经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个性孤傲、感情脆弱、情绪癫狂等词都常被用来形容凡高。他的绝望与悲观、抑郁与偏执,皆构成了他的艺术人格特征。他对情感的表现形式和其艺术语言的独特性等特征,都真实地显示出他独具魅力的人格精神。也许,“穷困潦倒的生活,使他对绘画本质的认识逐渐升华为对自身生命与精神寄托的理解,是对他情感家园与生命负载的把握。”他对生活本真的探索和体验,使他的绘画无论在主题还是艺术精神上都是对人类心灵的昭示,展现了人们丰富的内心生活和精神世界。
凡高象征着一种艺术人格,而他生前是寂寞而孤苦的,他执着地追求着艺术,并在对艺术的追求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生前的画作仅卖出了一幅,而他留给后世的则是无价的艺术瑰宝。凡高的信仰“单纯而洁净,古老而永恒”。谁能说他这种孤独的背后展现的不是一种幸福?没有凡高的精神孤独,就没有他的杰出,更不能使他成为后来艺术家们所崇拜的偶像,尤其是凡高的艺术人格也成为艺术家为实现理想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境界。
与同为印象派三杰之一的高更的玩世不恭和冷漠无情相比较,凡高更富有同情心。他在短暂的37年的时光里,赋予人们热情和善良,展示了自己真实的思想和孤独的内心。他用自己的心来绘画,用浓重的笔触和色彩,表达特殊的艺术情感;他用孤独的心灵,颂唱着生命的美好;他用流畅的笔触,荡涤着古典的绘画传统,抒发着内心的绝唱,从而不断地创造属于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
解读凡高,他的身世一定会深深吸引你,连同他的画作,他的发自内心的痛苦和忧伤,这一切,都会使你的心灵更为敏感,会使你的感情更为丰富,并促使我们最终确立起一种生活的信念,确立起一种在悲哀中的庄严和在痛苦中的爱!
不仅是作为艺术家的凡高,每一个写作的人也注定要经历孤独,喧嚣的都市、浮躁的心态不可能写出传世的作品。巴尔扎克曾经蓬头垢面地来到居于偏远乡野的德·彭梅瑞尔将军家,在倾听将军回忆的同时,他忘却了巴黎、忘却了朋友,甚至忘记了德·柏尔尼夫人,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写作,终于完成了《最后一个朱安党人》这本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划时代巨著。
贝多芬被称为用苦难谱写欢乐的音乐家,他在生病后,写信给朋友韦该勒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来我躲避着一切焦急,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他的愁苦,在他的《奏鸣曲》里有所表现。但是,并不是他所有的作品都带着忧郁的情绪,在《七重奏》里,体现着一种欢悦的氛围;在《第一交响乐》里,人们能感受到一种明澈如水的意境。这些作品,既反映着青年人的天真,又展现着对幸福的欲望和向往。虽然那时的贝多芬,独自一人过着隐居的生活,可在他的作品里,人们同样能够找寻到他对幸福的渴望。
凡高、巴尔扎克、贝多芬分别是天才的画家、作家和音乐家,都经受过孤独的煎熬,但在孤独的背后,收获的是幸福,送给读者和听者的幸福,送给欣赏者和收藏者的幸福。其实,孤独是心灵寂寞的一种内在的表象,而享受孤独,在落寞里扬起希望,填充寂寞的心灵,谁又能说不是一种幸福?
在烦恼里仰望
台湾著名绘本作家几米说:“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寻找希望的缺口,却在惊醒时,瞥见绝美的阳光。”循着欢乐的线索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就会远离悲伤和烦恼。
生命定格在27岁的梁遇春,留下了大量的翻译作品,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更被后人所称道,但是他却有迟起的毛病。因为“在大学里,有几位道貌岸然的教授对于迟到的学生总是白眼相待,我不幸得很,老做他们白眼的鹄的,也曾好几次下决心早起,免得一进教室的门,就受两句冷讽,可是一年一年地过去,我足足受了四年的白眼待遇,里头的苦处是别人想不出来的”。虽然有烦恼,梁遇春仍然相信迟起是一种安慰,而且能够弥补他的苦痛:“迟起给我最大的好处是我没有一天不是很快乐地开头的。我天天起来总是心满意足的,觉得我们住的世界无日不是春天,无处不是乐园。”
一本书里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女子,没有钱买书,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去图书馆借书。当她把借来的书打开,准备阅读的时候,却发现贫民窟里的醉鬼闯了进来。为了能安静地读书,她将家里所有的家具都堵在了门口。醉鬼进不来了,她才得以安静地读书。可以想见,她的心中是多么烦恼。可是,在烦恼中,她想出了获得幸福的办法——读书。这是一种让心灵休憩的方式,更是仰望幸福的力量。
女友刚刚跟丈夫吵了架,痛哭着跟我诉说她的不幸。我看着她朦胧的泪眼,问:“到了离婚那一步吗?”
“还没有。只是心里太难过,为他的一些做法,尤其是不尊重女人的做法。”她答。
“如果还没到那一步就先忍一忍,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是我的生活中烦恼很多,我担心不知道哪一天还会发生争吵。”她擦着眼泪说。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你想躲都躲不过去。把话说透,如果他还执迷不悟,再想别的办法。如果他是个善良的人,如果你承认他是个好人,就应该跟他好好相处,多从自身找原因,你会发现,别人的错误原来与自己也有关。”
“你怎么会这样想?”她问。
“我是想帮你摆脱烦恼。如果你的烦恼太多了,心里就照不进阳光,心灵如果没有了阳光,就会阴暗。你喜欢阴暗的天空吗?我想你不会。只有心灵里透进了阳光的人,他所有的日子才是明亮的,他的心灵才是美丽的。所以,你之所以吵架,是因为你想摆脱烦恼,争取属于你的幸福。可幸福不是争来的,也不是夺来的,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你现在需要做的是,卸掉烦恼,努力赢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女友离开我的时候,脸上是带着笑容的。后来,她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已经和解。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我去了一趟Papa’s文化餐厅,奖励了自己一顿“海陆空”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