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防治100分
21279100000014

第14章 糖尿病的预防(7)

2.踢毽子时精神要饱满,思想要高度集中,心到、眼到、脚到,反应要灵敏,动作要迅速,这样相互配合才会默契。精神也不要太紧张,太紧张腿会僵硬。

3.开始时动作幅度应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这样肌肉才会柔而不软、韧而不僵,不至于拉伤腿或腰部肌肉。尤其是老年人在踢毽子时,一定要快慢适度,否则会崴伤脚,扭伤腰。

4.要持之以恒,刚开始踢不要急于求成,坚持经常踢就会找到感觉,自然就能控制好毽子,还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5.踢20~30分钟毽子降血糖的效果最佳;超过40分钟,虽然可以降低血糖,但血液中脂肪增加,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而踢毽时间过短也达不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刚开始锻炼时,可从5~10分钟开始,在1~2个月内将运动时间延长到20~30分钟。每次锻炼结束时,再做10分钟的恢复运动,不要突然停止。

【科普小课堂】踢毽子的动作要领

无论是哪种踢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点,即支撑腿要伸直,身体重心要移至支撑腿。眼随毽动,注意动作的节奏,正确判断毽的方位,落点和下落速度,做好继续踢毽的准备。

边踢边动脑筋,而且注意力集中;中老年人踢毽子应从不十分激烈的动作开始,以不出现心悸、气促为度。老年人心跳达每分钟(170-年龄)即可。

踢毽子前先做15分钟的热身,以免运动中出现肌肉拉伤;踢毽子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否则容易造成韧带拉伤、踝关节扭伤、腰部扭伤等。

另外,不平的地面会导致力的作用不正常,使人的重心不稳,容易摔伤和造成腰扭伤,应避开。有饱腹感哦。

【本节评分】

贴心小提示

如果身体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有糖尿病严重并发症者,不宜从事此项运动。

自评得分(在下面划对勾):

做得很好:1分

还需要改进:0.5分

完全没做到:0分(亮红灯)

10.太极能帮助患者走出“唐人街”吗

【练太极,疗效好】

顾大爷是位老糖尿病患者了,他已练太极拳十多年,是有了病才练拳的,现在七十多岁仍不显老,不需用药,不须饮食控制,他的经验是:

1.精神好,只说是血糖高,从不说是病。

2.适度练拳,不空腹练,坚持饭后练。

3.用意练拳,以意领气,带动周身,促进分泌系统循环。

4.少量进糖,加强营养。

【专家解答】糖尿病患者适宜练习太极吗?

是的,太极对于糖尿患者来说很有好处。

【医生支招】太极的“讲究”

太极拳属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术,具有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的特点,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等运动器官都有良好作用。

再加上它要求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长的呼吸,练习之后,周身经络疏通、血脉流畅、身心舒适、精神爽快,尤其适合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练习,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求遵循有氧运动、量力而行、持之以恒三原则,以选择适量的、全身性的、有节奏感的锻炼项目为宜。那么在练习太极的过程中,要掌握哪些太极的要领呢。

1.以柔克刚。太极拳以柔克刚,这很符合老子的道家思想。

何谓以柔克刚?即与对方交手时,跟随对方之劲路,随屈就伸,人刚我柔,我顺人背,虽变幻无穷,但丝毫不含抵抗性。以柔克刚,关键在不顶抗对方,而是让它的力量在我之圈里走化掉,使之引进而落空。

2.以明对暗。何谓以明对暗,即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通过长期练太极拳的走架和推手,可使之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也就是功夫到了懂劲和知己知彼的程度。

太极拳的懂劲功夫是经过长期训练得出来的。推手专用以训练这种听劲,使之感觉特别灵敏,能听懂对方劲之动向。

3.后发先至。后发者是以静待动,不是不动而是等机会发动。

在双方推手时,对方用劲向我发来,其破绽必露,我以即化即发,即化即发,后发制人,即在对方将发未发时,我之意先,把对方击出、击倒。

4.以静制动。以静制动,遇敌不乱,沉着机智。在行拳走架时,意念要做到面前无人如有;与人搭手或散打时,要做到面前有人如无人;在技法上能做到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

5.贵化不贵抗。贵化不贵抗,主要是在对方向我攻击时,我以化解的方法,使对方的攻击力量不能作用在我身上,我的化劲分散和削弱了对方的攻击力,使之对我构不成重大威胁。

6.以顺应逆。太极拳运动主要是画圆走弧,凡举动则无处不画圆,无处不阴阳,无处不太极,形成自然的逆来顺受之规律,这是在太极拳推手时常用的法则。

糖尿病患者在练习时要掌握太极的精髓,提高运动效率。

【科普小课堂】糖尿病患者练太极的好处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骨关节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等。太极拳的动作涉及全身各主要关节和肌肉群,长期练习可增进关节灵活性,增强韧带的柔韧性,延缓骨的退行性改变。

此外,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概率很高,练太极拳时全神贯注,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能很好集中,对改善脑功能、防治老年性痴呆有好处。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腹式呼吸,能促进腹腔器官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消化功能。太极拳的舒缓运动,还可明显改善肺脏的通气与换气功能。

【本节评分】

贴心小提示

II型糖尿病患者连续打太极拳12周后,可以看到AIC水平有了大幅度降低,其体内的调节性细胞也有所增加。这种细胞有助于保持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

自评得分(在下面划对勾):

做得很好:1分

还需要改进:0.5分

完全没做到:0分(亮红灯)

11.糖尿病的爬山疗法

【爬山爬出好身心】

家住北京香山脚下的李大妈,查出糖尿病后,一直“合理利用资源”,她给自己办了年票,每天一趟香山,风雨不误。这样坚持了一年有余,从最开始的气喘吁吁,半山腰就得折返到现在“身轻如燕”,笑看着来秋游的大学生一个个筋疲力尽才能熬到山顶,她自豪的不得了,最关键是,通过爬山,她的血糖控制住了,赘肉减少了,身体感觉好多了。每天站在山顶,就觉得自己不想个糖尿病人,反倒像个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做什么都有劲儿,真是爬山爬出个好身心呀。

【专家解答】糖尿患者爬山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吗?

是的,爬山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坚持下去可以提高糖尿患者的身体素质。

【医生支招】糖尿患者爬山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爬山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运动方式。因为爬山提高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免疫能力,减轻或避免并发症;消耗多余的热量,促进减脂,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用量;促进身体组织对糖的作用,特别是骨骼、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能力,恢复细胞对糖的吸收,使血糖、血脂水平下降。

1.要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突然加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2.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度疲劳;

3.最好在爬山前少吃一些食物或在饭后1小时开始爬山,以免低血糖。

4.身体较虚弱、并发症较重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做轻微的运动。

5.在有一定身体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加长运动时间、增加上爬高度,这样可以消耗更多的热量。长期练习可以减脂,促使身体恢复正常。

【科普小课堂】爬山为什么这么好

糖尿病患者爬山可以明显地提高腰、腿部的力量以及行进的速度、耐力、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等身体素质,加强心、肺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在爬山过程中,腿部大肌群参与较规律的运动,且有一定的负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更多的毛细血管张开,加强氧交换,增强新陈代谢,使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加强,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本节评分】

贴心小提示

要选择合适的季节爬山,如果过度劳累就要停止,不要勉强,免得得不偿失。

自评得分(在下面划对勾):

做得很好:0.5分

还需要改进:0.3分

完全没做到:0分(亮红灯)

§§§第三节控制糖尿病,心理呵护少不了

1.糖尿病患者应如何正确对待糖尿病

【让老爸不再“饥饿”】

“完了完了,得糖尿病喽,绝症呀,这可怎么办?”51岁的鲁全拿着诊断报告坐在车里,喃喃自语,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这糖尿病会要了我半条命呀。家人得知后,尤其是鲁太太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到处搜集糖尿病的资料,治疗方案,在鲁全冷静下来后把在他面前,让他自己看。社会上闯荡多年的鲁先生很快就度过了慌张期,冷静下来,仔细审视自己的身体,听取专家的意见,最后笑了,得出结论“这糖尿病也没那么可怕嘛!”

【专家解答】心理作用会影响糖尿病吗?

是的,负面的心理暗示会影响糖尿病的治疗,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正视自己的病情,对自己进行正面的心理暗示。

【医生支招】“糖友”的心理过渡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1.首先要认识到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只能做到有效控制。因此糖尿病的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应树立起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决心。

2.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作斗争,既不要对糖尿病无所谓,不控制饮食,不重视体育锻炼和药物治疗;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终日焦虑不安;或在治疗过程中一遇病情波动就失去治疗信心,这些都可能加重病情。

3.在治疗过程中,糖尿病患者要善于学习,主动掌握有关防止糖尿病的知识,寻找病情变化及规律。定期复查血糖、尿糖、血脂等化验指标及心血管、眼底、神经及肾脏情况,做到尽量较好的控制病情,防止或延缓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科普小课堂】家人和医生要担当患者的“双保险”

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

例如: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

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本节评分】

贴心小提示

糖尿病患者对待糖尿病,也应该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保持开朗、平静的心理。要采取“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的原则。

自评得分(在下面划对勾):

做得很好:0.5分

还需要改进:0.3分

完全没做到:0分(亮红灯)

2.糖尿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是什么

【心病甚于身病】

小谢知道自己确诊糖尿病后,精神状态就一天不如一天,家人劝也劝不好,更不肯去医院,因为照他的逻辑“那是我得知噩耗的地方”,家人说那就换个医院,他无精打采的说“其他家医保不报销”,家人哭笑不得。

但看着小谢一天天憔悴下去,只是沉浸在结果中,不敢面对现实,明显的是有了心理障碍,却束手无措。最后谢太太无奈请了熟识的心理医生来家里,进行开导。

要说吧,还是专业的有效果,三次开导后,小谢渐渐有了精神,开始跟新婚的太太讨论治疗方案,也看到了对他不离不弃的爱人的好,治疗的干劲更充足了。

【专家解答】得知病情后意志消沉是心理障碍吗?

是的,有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得知病情后会意志消沉。这是家人千万不要忽视或者无以为是短时间的情况。

【医生支招】糖尿病心理障碍的临床特点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在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1.糖尿病患者特有的恐惧心理,尤其是常常对以下情况感到恐惧

1)确诊患有糖尿病;

2)需要改变生活模式(饮食、运动调整);

3)糖尿病的治疗繁琐,包括:规律服药、注射胰岛素、定期门诊、血糖监测等;

4)会出现并发症;

5)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

6)因为糖尿病而调整工作;

7)可能影响家庭关系等等。

2.糖尿病患者会有以下几种焦虑

1)对糖尿病缺乏了解而焦虑;

2)对焦虑状态习以为常,否认焦虑存在;

3)担心血糖控制不佳;

4)害怕并发症;

5)恐惧胰岛素注射;

6)疏远感、自罪感。

3.糖尿病患者的抑郁

抑郁症约占糖尿病患者的1/5,心理、社会原因复杂,与糖尿病互为因果,诊断要慎重,复发率高。

那么该怎样处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呢?

1.严格控制血糖,预防及治疗低血糖及合并症。

2.正确评价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

3.运动有助于患者降低血糖,提高生活情趣,积极配合治疗。引导的方法是树立运动促进健康的观念,安排时间运动,培养运动兴趣。

4.尊重患者,帮助他们保持自尊

5.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生、护士要尊重患者,倾听患者心声,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患者提高认识,配合治疗(饮食、运动、药物)使其对生活的满意度提高。医生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遵守医嘱,自强不息。依赖医生是患者常见的行为。不少患者认为治疗是医生的事,缺少主动性,消极配合。对这样的患者,医生、护士应当帮助患者建立自尊、自爱、自强和自信心。

2)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如前所述,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并发症发生率很高。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大压力。但是家人要齐心协力,监督患者降糖,让患者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治疗康复。

【科普小课堂】护理人员适当的心理干预有助于糖尿患者

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其主诉,了解其焦虑和抑郁的原因,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其情绪,给予支持、鼓励、忠告,帮助其制订生活作息时间表,转移其不良心境。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明确糖尿病是可控制的,并介绍意志坚强的患者与其进行“心理交流”,以洞察法让其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焦虑的心理障碍。

对患者进行音乐治疗,可定期播放一些轻松欢快的歌曲、戏剧、交响乐等。这些感官刺激可作用于大脑右半球,导致内啡肽增加,产生愉悦感,从而达到缓解紧张或焦虑状态的目的。

【本节评分】

贴心小提示

身病也得心药医,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会让治疗效果立显。

自评得分(在下面划对勾):

做得很好:1分

还需要改进:0.5分

完全没做到:0分(亮红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