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为人处事
21231300000030

第30章 学会借力,令你平步青云(2)

通常情况下,你可以巧借名人,在谈话中常出现一些身份高的人的名字,你在别人眼里就不同寻常;巧借与名人有关系的地方,如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常去的地方,你不要不好意思表白,这也可以作为提高你身份的资本;巧借名人名言,如请社会名流为你题个词,请专家教授为你写的书作个序,请明星为你签个名。这些做法虽然有“沽名钓誉”之嫌,但这是一个人的正当追求,对社会进步也有积极意义。

著名记者吴小莉之所以成名的原因,与她善于走在领袖身边有直接的关系。许多人都记得,1998年3月19日,在“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首开先河地点到了吴小莉的名字:“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她的广播。”“两会”期间的轶事,使吴小莉顿时成为传媒界引人注目的明星,也是她的提问,使朱总理留下了激昂的宣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会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随着吴小莉知名度的提高,吴小莉主持的节目“小莉看时事”也成为凤凰卫视台的名牌节目。内地的传媒朋友对吴小莉说:“在中国电视圈里,只有文艺类主持人容易成名,很少新闻类主持人成为明星,你算是特例。”中央电视台的一位朋友也笑说:“小莉,你不知道你对中国内地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冲击有多大,许多人加快了语速,剪短了头发。”

1998年年底,吴小莉和其他传媒界朋友一起采访领袖双边会。在吉隆坡她又一次成为传媒的宠儿,因为江泽民主席也点了吴小莉的名。11月15日,当江主席步入会场,听说有香港媒体时,一眼就看见了她,笑说:“吴小莉,吴小莉,现在成了有名人物了。”小莉激动地说:“谢谢主席”。

一个有声望的人即使将平淡的一个“字”给了你,也要比一千个普通人长篇大论地给予的赞辞更有威力和信服力。在职场中,善于借名人的名字,或者是名人的一些优点,就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受到上司的重视。

一般来说,无论引荐者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对你的成功有所帮助,他就是你登上高处的好梯子,他的威信和影响力就能对你有用处。一般人除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崇拜感和信任感之外,对有权威或名望者所熟识的人同样有一种可靠、信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去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透视现象可以帮助求职者被录用,继而步步高升。

借他人之力,行自己之意

当自己遇到难以处理的事情时,可以借助他人的手去做,无需自己亲自动手,便可坐得其利,使他人不知不觉为我所用,这便是“借力”的真谛。

在企业商战中,新产品的开发,资金的利用,无不靠“借”这一独到手段,这也是成功者的另一良策。会“借”才能会赢,这是“借力”的妙处所在。它会让你白手起家,也会让你平步青云。

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为了开发生产“SAM”汽车,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全国公开征求车牌,花大钱搞推销宣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一成功也使得丰田公司欣喜若狂。原因何在?因为“SAM”的大力宣传在日本激起了人们对汽车的兴趣。这对丰田公司来说,日产的工作,也为它铺就了一条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借着人们对汽车着迷的热潮,丰田公司充分研究了“SAM”汽车的优缺点,制造了比这种车更好的“卡露罗”车。投放市场后,使丰田公司获得了比日产公司更佳的经济效益。

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也是“迟人半步”方法的得益者。有人称它是一家模仿别人的公司,对此,松下公司毫不介意,因为它从这种做法中收到了极大的益处。

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几乎从没首先在市场上推出过位居新技术前列的产品。其他领先的公司开路,它就从这些公司的活动中得到教训,吸取经验。正如有的专家们分析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很少在新技术方面走第一步,但也不落后很多。结果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新产品经常比其他公司设计得要好。

数字计算机公司总结这方面经验说:“我们有意在技术上落后两三年,我们让试用用户,例如政府研究部门推着我们走。然后我们再研制出一种可靠的产品供最终用户使用。”

休勒特·派克德公司更有自己的诀窍:凡是别的公司新产品问世,他们公司的工程师在用户那里检查本公司装备时,就向用户探询那种新产品的优缺点,探询用户有什么具体要求,用不了多久,他们的推销员就登门来推销完全符合用户要求的自己公司的新产品了。结果是用户满意,收益大增。

这些公司总是迟人半步,甘居第二位,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技术能力差,而恰恰是在这迟人的半步上作出了好文章。巧妙地借用他人的力量,利用前人铺就的道路,与其快人一招,不如迟人半步,这正是“借”的妙法。技术是这样,资金也是这样。

当年的包玉刚,势单力薄,在没有钱的情况下,白手起家,从经营一条旧的烧煤货轮开始发展起自己的事业。 当时,他看到航海运输能赚大钱,就想买条大船,可买船自己又没钱。当然,钱可以从银行贷款,但是,没有信用保障,银行是不会贷款给你的。

包玉刚苦思冥想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怎样获得信用保证呢?可以先把船租出去,让租户开出信用状,用租户的租金作保障。这样,租户的保证可使银行信任,而银行贷款的支持又可以实现他对租户的承诺。

一天,包玉刚约晤了汇丰银行信贷部经理桑达士先生。包玉刚之所以选择汇丰银行,是因为它是香港著名的印发钞票的头号大银行。

“先生,您认为英国一度称雄天下,靠的是什么?”

诧异片刻之后,桑达士反问道:“您的意思是船坚炮利吗?”

“船坚最重要。不过,时代在变,当今东方的船已经压倒西方,尤其是日本制造的船。”

“哦,何以见得?”

“日本的机器、钢铁、航海设备,和欧洲船不相上下,但是,他们的船售价便宜1/3,而日本人的生意手法就更公道了,造好了船,送到买主手上,才收取船价,欧洲人则船未出坞就索钱……”

桑达士蛮有兴趣地听着:“日本人了不起,可跟我们有什么相干?”

“有!他们能够造船,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我们香港是自由港,可以停船。而他们造船但不想拥有船,可必须用船。”

桑达士微笑着,情不自禁地对这位宁波人的智略产生了敬意,同时也似乎明白了此次约晤的用意。“包先生,这次找我,一定有什么雄图大略,说来听听。”

“先生,我想向日本船厂订购一条新船。计划书做好了,排水量7500吨,船价100万美元,船成后要付足。不过,有一家日本运输公司肯定签第一年的租约,租金是75万英镑,我想向贵行贷款,相当于租金数目。”

桑达士思考了片刻:“我佩服你的雄才大略,只是银行的规矩,你拿什么担保?”

“信用状!承租船的那家日本运输公司,会在他的银行开出信用状的。”

“原来你还没拿到信用状?”

“如果拿到了信用状贷不贷?”

贷!只要你有信用状,我马上贷给你!”

桑达士并没把包玉刚看到眼里,理由很简单:你的船还没买到,就要人家租它,开一张信用状,作为年租金的保证,这不等于预先付款吗?他可没想到,这恰恰是包玉刚独特的经营方式,他经营航运,必先找好长期租户,然后才购置新船,这不仅能保证可使银行信任,而银行的支持则可实现他对租户的承诺。

几天之后,包玉刚果真拿到了一张75万英镑的信用状。桑达士惊讶之后表示信服,他确信包玉刚是个干大事业的人,于是贷款如数开出。就这样,包玉刚以贷款买船的方式,只一年的光景,就成为拥有七艘货船的船东。后来,他又与桑达士合作,成立了“巴哈马世界海运有限股份公司”,其中汇丰银行股份占1/3。从此,汇丰银行成为包玉刚的强大后盾。

一个人的智能和阅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不要死拼、硬拼个人的力量去做一件事,要会使“借”的手腕,巧借他人之力,行自己之意,从而为自己找到一条更好的道路。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俗话说得好:“好风凭借力。”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外,有时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

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用天下人的钱和天下人来办我的事情,我出售的只是服务而已。”毫无疑问,经营者要赚大钱,将生意转化为企业,把自己由小商人变成大企业家,就必须要懂得巧妙地运用他人的智慧和金钱。

美国第一旅游公司副董事长尤伯罗斯,在任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时,创下为奥运会盈利1.5亿美元的业绩。他就是靠着非凡的“借术”而成功的。

尽管奥运会是当今最热闹的体育盛会,而长期以来却一直没能使承办者走出亏损的困境。1972年在联邦德国慕尼黑举行的第20届奥运会所欠下的债务,都很久也不能还清。1976年的加拿大蒙特利尔第21届奥运会,亏损10亿美元。而在1980年莫斯科举行的第22届奥运会耗资90多亿美元,亏损更是空前。

从1898年现代奥运会创始以来,奥运会几乎变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无论谁背上它都会被它造成的巨大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洛杉矶市却提出申请,奇迹般地声称将在不以任何名义征税的情况下举办奥运会。尤其是尤伯罗斯任组委会主席后更是明确表示,不要政府提供任何财政资助,而政府不掏一分钱的洛杉矶奥运会将是有史以来财政上最成功的一次。

没有资金怎么办?一个字:“借”。在美国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里,许多企业都想利用奥运会这个机会来扩大本企业的知名度和产品销售,尤伯罗斯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奥运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把握了一些大公司想通过赞助奥运会以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心理,决定把私营企业赞助作为奥运会经费的重要来源。他参加每一项赞助合同的谈判,并运用他卓越的推销才能,挑起同业之间的竞争来争取厂商赞助。对赞助者,他从来不因自己是受惠者而唯唯诺诺,反而对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例如,说明赞助者必须遵守组委会关于赞助的长期性和完整性的标准,赞助者不得在比赛场内包括空中做商业广告,赞助的数量也不得低于500万美元,本届奥运会正式赞助单位只接受30家,每一行业仅仅选择一家,赞助者可取得本届奥运会某项商品的专卖权等等。这些听起来很苛刻的条件反而使赞助具有了更大的诱惑性,各大公司只好拼命抬高自己赞助额的报价。仅仅这个出奇制胜的点子推出后,尤伯罗斯就筹集了3.85亿美元的巨款,这已经是传统做法的几百倍。另外赞助费中数额最大的一笔交易是出售电视转播权。

尤伯罗斯巧妙地挑起美国三大电视网争夺独家转播权,借它们竞争之机,然后将转播权以2.8亿美元的高价出售给了美国广播公司,从而获得了本奥运会总收入1/3以上的经费。此外,他又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奥运会的广播权分别卖给了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广播公司等。

庞大的奥运会,所需服务人员的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尤伯罗斯却在市民中号召无偿服务,成功地“借”来三四万名志愿服务人员为奥运会服务,而代价只不过是一份廉价的快餐加几张免费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