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是人类谋求对社会结构中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结构性和功能性升级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任何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思想都要见诸于实践才能取得实效。实践创新本质上是社会创新的对象化过程,是创新理念的现实展开,其核心是打破和更新社会要素的结构,创造和升级社会要素的功能,以实现社会的总体发展。当前中国社会实践创新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4.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人们在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目前科技创新面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它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否以改革的精神拿出创新型的新思路,同时政府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努力创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制定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执行好已出台的政策,激发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对他自己的工作思路曾经做过这样的表述: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而深圳市之所以自主创新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也是因为其科技体制、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在不断地创新,反过来调动了企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营造起了有利于创新成果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
二、领导干部解决难题要有开拓创新思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史是一条奔腾绵延的长河,人类社会是一个大浪淘沙、推陈出新的过程。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矛盾无能运动、不同的历史任务。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时代、急剧变化的时代、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不进则退、优胜劣汰的事物发展规则,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显现。思想是行动的先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实践的今天,有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解放上仍然不够,在意识创新上仍然不强,在行为进取上等、靠、要仍然存在。我们不躺在成绩簿上睡大觉,不把解放思想作标签、把开拓创新做招牌,开展工作仍沿袭老一套的惯性思路,墨守成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牢抓住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实施纲要,从多方面努力,破除解放思想障碍、解决开拓创新难题。
(一)抓好“洗脑”工作,破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思想关
1.去陈腐落后观念,为思想解放刷新观念,为开拓创新清空场地:摒弃陈规陋习,打破思维定势,这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当务之急。现在还有个些干部在工作中“因循守旧”、在进取中“无过即安”、在成绩上“小富即满”,这些传统思维堵塞了思想解放的源头,斩断了开拓创新的根本,这样思想解放就成了无源之水,开拓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我们在思想解放之前,在开拓创新之先必须浚其源泉,固其根本。为新的观念的注入扫清场地,准备空间。
2.吸收新盛先进理念,为思想解放补充血液,为开拓创新吸收养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党员干部要在构建学习型政党的背景下,时刻不放松学习,学习新的党政知识,更新执政理念,时刻保持先进性,做到思想有新观念,理论有新武器,行动有新指南;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执政水平,时刻怀有科学观,做到发展可持续,社会促和谐,进步显人文。用新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敢于突破,用新的视野谋发展、以新的思路推动改革、以新的举措促进创新,用创新思维来完成“洗脑”,使解放思想和开拓创新永续前进。
3.搞好“排忧”工作,消除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顾虑关
首先要冲破体制束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有时在工作往往受到固有体制惯性的束缚,任何管理制度都是遗传承袭与时代环境结合的产物。目前我们沿用的一些体制机制,其固有的体制机制惯性不可一下子消失,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有时制约了工作的思想解放和开拓创新,使想做的做不到,想办而办不成,想定而定不了。这就要求加快消除体制机制束缚,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做好体制机制的“排忧”关。其次要开放考核机制,科学考核评价干部政绩。很多干部顾虑解放思想犯错误,开拓创新无政绩,在任内的改革可能难以短期见效影响仕途发展,制约价值实现。这也就要求我们有套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即能考核当前看得见的实绩,也能考查未来有发展空间的隐绩,即能考核掉那些四平八稳不求无过的“静态绩”,也能考核出锐意改革白璧微瑕“发展绩”。在用人上五湖四海,真正选用那些人品正、干实事,敢爬坡,勇破难的干部。真正为干部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上排除政绩考核之忧。
4.做好“循环”工作,解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周期关
威·赫兹里特曾说:“人的思想如一只钟,容易停摆,需要经常上发条”。从党的历史发展来看,党的先进性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党的事业是在不断破旧立新的改革中推进的,党的前途是在不断锐意进取中争取的,党的成就也将在变化的形势下不断铸就。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树立一个“循环”的发展观,不要把解放思想停留在某一时,不要把开拓创新驻足在某一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一个循环推进的过程,今天的解放思想不等于明天的解放思想,今天的开拓创新也不等于明天的开拓创新,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普遍真理的结合下,在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下,实事求是的看待今天的成绩,与时俱进分析明天的问题,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不间断,开拓创新不停滞。
三、领导干部化解矛盾要敢抓敢管敢落实
化解矛盾,推动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必须敢抓敢管。这是对领导干部作风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实践证明,在任何困难和矛盾面前,只要敢抓敢管、敢于作为,没有哪样工作能够难得倒,没有哪样工作会做不好。
敢抓敢管的领导干部是受欢迎的干部。实事求是地讲,没有哪个领导干部不喜欢敢抓敢管的干部,没有哪个地方的群众不拥护敢抓敢管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都是组织经过严格的程序选拔任用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能不能干出成绩,还要看魄力。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敢抓敢管,只有敢抓敢管才能促进工作,如果干工作过程中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工作就很难推动。领导干部不敢抓不敢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敢旗帜鲜明地批评和表扬。批评和表扬只是手段,而促进工作才是目的,该要求的一定要要求,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该表扬的也一定要表扬。工作干好了,能力就会得到认可,即使被批评了大家也能理解。
敢抓敢管才能出成绩。工作,是抓上去的;成效,是管出来的。敢抓敢管的领导干部,责任心强,热情高,不怕得罪人,不畏难怕险,敢于碰硬,敢于正视矛盾、触及矛盾、解决矛盾,往往能够抓住影响发展的节点和难点,大胆破除各种障碍,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工作效果也十分明显。要抓住重点、破解难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和谐民生幸福的目标,关键在于继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敢抓敢管的干部,使之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力军。
敢抓敢管才能锻炼干部。领导干部怕这怕那,不敢抓不敢管,是不成熟的表现,是难以承担重任的,也是难有更大发展的。领导干部抓和管的过程,是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过程,也是锻炼胆略魄力的过程。在抓和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自己的错误和偏差,才能提高自己,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因此,领导干部要始终秉持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工作既敢抓敢管敢负责,不怕得罪人,不怕丢选票,又注意工作方法,讲清道理,团结同志,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干部的尊重、组织的认可、工作才能进步,个人才能提高,才能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
四、领导干部应对风险和危机要有非常应变力
社会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和历史原因,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战争的发生往往是国家之间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其背后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冲突和不平衡。又如,政治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阶层矛盾聚集的结果,这使风险管理也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一)社会风险新趋势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改革已进入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时期,改革开放触及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社会制度系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家庭制度)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变迁,在社会发展序列上恰好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转移,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就存在形成不同危机的可能。就现实观察而言,我国现阶段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呈现出几个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突发事件形式多元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仅接连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而且随着社会的转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也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危机事件;在经济领域里,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到位、农村发展不足、移民安置不当等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常有发生;在政治领域,由于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界定尚未完全明晰,腐败渎职现象严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同时,在国际上,中美撞机事件、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中国客车从吉尔吉斯回国途中被烧毁21人遇难等事件,都预示着中国有可能面对种种外交危机和跨国危机。
二是突发事件规模扩大化。近几年我国发生多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尤其是矿井重大安全事故接连不断,特别是同构性的重大事故的接连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阴影。与此同时,各地严重的治安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地区性的恶势力有所抬头。而且,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的头目往往有“保护伞”、“黑后台”,甚至有执法机关人员通风报信、协助作案。此外,在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群体性冲突中,参与及波及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三是突发事件形态群体化。近几年,群体性事件频发,致使社会的安全管理体系一旦失控,发生类似石家庄、陕西横山爆炸等惨案,其后果不可想象。而且随着组织性趋向明显,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持续性和反复性的态势,闹事方式不断升级,规模不断扩大,对抗性不断加剧。
四是突发事件影响辐射化。由于目前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涉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敏感性、连带性很强,聚集效应明显,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传播渠道多元化,这些危机波动方式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危机事件可能引起的震动频度明显增大。
五是突发事件目标国际化。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危机事件的发生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互动性,这增加了危机事件的应对难度。
作为政府主要管理执行者——-领导干部在面临危机的挑战时,要从容应对,防患于未然,迅速启动政府应急管理预案,制定符合事件本身科学可行的应急预案编制方案并组织贯彻执行。特别是要做好对公共危机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行动、早控制,把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除此之外,还要努力在危机来临前尽早地发现危机的征兆,建立一套能够感应危机来临的信号指标体系,这一系统能够判断这些信号与危机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对所有信号指标的科学分析,对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不断地监测,判断危机发生的速度、规模、损害程度以及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向组织或个人发出警报,提醒组织或个人对危机采取相应的应急行动。
面对危机和风险,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强烈的公仆责任感和真挚的感情,认真对待和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切实采取各项“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措施来安抚民心,化解矛盾与冲突。尤其是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危急状态下,一定要将人民安危、人民利益置于首位,给予高度关注。不言而喻,非常时刻任何忽视民生、罔顾民瘼的冷漠态度都会激起人们的怨愤,使局面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制定和实施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危机应对方案,构筑关爱、互助、温暖的社会氛围,有助于消融群众的不满情绪,赢得社会公众的宽容与理解。
同时,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信息的及时和客观披露是明智选择。只有及时公布事实真相,正确引导公众的注意力,才能有效制止各种混乱信息的传播,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由此产生的非理性过激行为;才能在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的基础上获得民众的信任,以便最大限度地组织民众共渡难关。
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建立公共危机沟通机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召开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信息,满足民众的知情权,以避免社会流言的传播,并告知民众在危机事件中的注意事项等等,不断培养民众的参与精神和自救能力。由此,使民众认识到:为了避免危机造成的更大损失,就必须理智地对待危机,充分发挥自己在危机中的主人翁作用。
最后,在危机事件中要充分发挥广大民众在应对危机中的主动作用,在整个恢复阶段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有关部门领导干部要组织人力物力对民众进行经常性的培训,进行灾害预防、灾害发生后的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危机非常应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