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爷
2121900000202

第202章 第 无名之火

太液池中一艘画舫在游荡,船上的人将几只装着活鱼的桶递了上来。管事太监说道:“跟着我,提到船头去”。

几桶活鱼摆在了船头两边,管事太监在李世民身后轻声禀道:“陛下,放生的鱼取来了”。李世民的目光望向了水桶,鱼在水桶中挤游着,一条拍尾,数条齐拍,不堪挤迫,李世民弯下了腰,便去捞鱼。

“衣袖,陛下”那管事太监叫道。李世民浑若未闻,捞出了一条鱼,两袖已然****,蹲到船边,双手尽量伸向水面,将那条鱼放了。日照江面,波光粼粼。那鱼在水里一个打挺,跃出水面,又落入水里,这才得水游去。

李世民蹲在船边看着,脸上露出了怔怔的笑容。随着那条鱼消失在深水中,李世民脸上的笑容也消失了,他慢慢站了起来,不再看几只水桶中仍在挤跳着的那些鱼,而是又望向了立政殿。那管事太监在他身后怯怯地问道:“陛下,这些鱼还放不放生?”

李世民仍望着立政殿:“叫韦贵妃她们出来,让她们放。”

“是,陛下”那管事太监走到船舱门边向里面叫道,“陛下口谕娘娘们出来放生”。

艳红翠绿,四个粉的是胭脂,青的是眉黛,浓妆艳抹的贵妇一窝蜂提着裙裾飘出了船舱,尽管知道李世民最近冷落了她们,但微笑是她们见李世民时,必须的礼节,四人都碎步拥到了船板的水桶边。李世民衣袂飘飘依然伫立船头。四个人对望了一眼。阴妃还想讨好:“陛下,您这是为皇后娘娘放生祈福吗?”

“抬起桶立刻给朕放生!”

李世民冰冷的话语,让四个人不敢再接言,各自撇了下嘴,两人一桶,费了好大的劲将水桶抬到船舷边,已是娇喘吁吁,已无力将水桶提到船舷上,一个个只好又把桶放下了,望向站在一旁的管事太监。

“不许帮”李世民大声断喝道,“放生是为了祈福,谁不想为观音婢做事,就跳到水里去”。四个人全愣在那里,脸都吓白了。李世民的话让四个人都有了力气,两人一桶,立刻将盛满了水和鱼的水桶提到了船舷上沿。杨妃和阴妃因为紧张一失手竟将桶连着鱼和水都掉进了水中。扑通一声,水面被砸下的桶溅起好大一片浪花。四个人都吓了好一跳,慌忙望向仍然背立在船头的李世民。

李世民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四个人怯怯地走到李世民身后,屏住呼吸站住了。李世民身子又转过背对她们,四个人又是一怔,对望了一眼,接着紧张起来,全望着李世民的背影。剩下的只有风声和船头底部的浪流声。

李世民最近心情糟透了,不光是因为齐州的贪腐案,更主要的是因为长孙皇后的病情。

自从贞观八年,长孙皇后在九成宫避暑期间身染重疾。长孙皇后的身体一直不好,而且反复不止。特别是去年对长孙皇后来说更是祸不单行,接踵而来的竟是生身母亲赵国太夫人的薨逝以及太上皇李渊的驾崩,在双重沉重哀痛的打击下,诱发了长孙皇后早年罹患并时常发作的气疾,药石皆不见效,李世民为此忧心更是忧心忡忡。

太子李承乾多次请求大赦并度人入道,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无奈李世民只好请普光寺法师昙藏入宫为妻子祈福,希望长孙皇后病情旋及康复。站在船头的李世民知道长孙皇后有多重要和贤良淑德,成为皇后依然如此。时时经常匡正自己的过失,对自己与朝政大有裨益。

立政殿

接近午时,天青如洗,白日高悬。无数眼睛都在焦急地看着长孙皇后,风骤然间刮了起来,挟着尖厉的呼啸声从远处、从四面八方刮进了殿门。两扇窗户忽地被吹得向外支起了,那纱幔便一下子飘了起来。如月急忙跑到飘向长孙皇后的纱幔,一把抓住,拽在手里。这边的纱幔还在飘飞着,恰好拂过长孙皇后的头顶,猎猎地飞舞着。殿门也被风刮得“哐”乱响,两个当值太监立刻向内顶住了殿门。“关了!把殿门关了!”如月低声喊着,两个太监便顶着风从里向外费劲去关殿门。

“不要关”长孙皇后发话了。

“娘娘……”如月紧拽着纱幔望向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本宫说了,不要关。”如月只得又嚷道:“甭关了,过来将纱幔扎紧了。”两个当值太监顶着门放不开手,只好迎着风声向殿门外喊道:“来两个人!”殿门外立刻趔趄进两个太监,被狂风吹着飞一般飘了进来。两个太监一边一个拽住了纱幔跪在地上,如月腾出了手,跑到了长孙皇后身前数尺开外,替他挡着风。

长孙皇后:“不要挡着本宫”。如月只得慢慢移向长孙皇后身边,紧张地关注着她。

风太大,长孙皇后闭上了眼:“当着天,王德你要如实回话”。王德跪在那里正好是背对着风,睁大了惊惶的眼,大声回道:“皇后娘娘,奴婢没有说一句假话”。说来也怪王德说了这句话,那风渐渐小了,天却慢慢暗了下来,这是要下雨了。

长孙皇后的手微微挥了一下。如月立刻望向仍然跪拽着纱幔的两个太监:“这里没你们的事了,叫上门边的两个人,都出去”。

“是。”两个太监扎好了纱幔,连忙爬起,退了出去。退到门边又招呼着那两个太监一起退出了殿门。就在这时,一连串的闪电打起,不久,从天际远处滚过来一阵闷雷。

长孙皇后:“王德,这雷你听见了没有?”。严世蕃高抬起头:“天在上,皇后娘娘在上,奴婢要是敢欺骗娘娘,叫天雷立刻将奴婢殛了!”紧接着又是一道好亮的闪电,跟着便是一声炸雷,下地了,好像就炸在殿门外。暴雨紧随着雷声倾泻而下,长孙皇后的目光穿过大殿和精舍中间那道圆门,望向大殿门外天幕般的雨帘,王德那张大脸本来就白,看见这个情况立刻变得更白了。王德跪在那里攒足了劲:“奴婢该死。确定有人一直在奏请陛下,让陛下立刻彻查燕王”

长孙皇后:“这还用查吗?齐州的事情和宽儿又什么关系,宽儿人既不在齐州,那里也不是他的封地。这些就没有人向陛下呈报?”

“这件事本来和燕王没有关系,但燕王的门人李善是齐州的刺史,有些人认为李善贪墨的事情,燕王殿下不可能不知道,甚至他们认为李善的行为燕王殿下的授意,所以他们要求彻查燕王,以正视听”。

暴雨在殿外响成一片,殿内却出现了死一般的沉寂,三人都默在那里。长孙皇后慢慢望向了王德说:“本宫就姑且信你一回,今天朕说的这些话,不要传出去”。

王德连说不敢,别人或许不清楚,王德可是知道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在燕王的问题上,历来都存在一些分歧的。但这些分歧并不能代表什么。

早在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诛。就是因为长孙皇后的求情,李世民都能免除了他的死罪。最后不仅长孙安业活命,还被封薛国公。这让当时不然人目瞪口呆,亲兄弟谋反,皇后没有跪着请罪,担心自己被株连,反而以释憾于兄这个牵强的理由直接要求李世民网开一面饶恕这位异母兄长,能有如此的自信,可见恃宠之言非虚。

在退出立政殿后,王德这才发现自己的后背早就湿透了。

驿道上远远的一行马队扬起滚滚尘土。最前面四骑是京城派来押解李善的官人,后面是齐州衙役围着一辆囚车,在囚车后面跟着一辆轿车。车轮飞滚,一行驰到驿站门口停下了。

驿丞率着两名驿卒慌忙小跑着迎了出来,见阵势已是一惊,等到再看见那四个京城官人更是吃惊了,心想几位大人这么快便从京里返回了?押解李善官人的头儿率先下了马,把缰绳甩给驿丞:“不要废话。立刻准备饭食草料,我们今天还要往前赶路”边说边向大门大步走去。

另三名京官也下了马紧跟着他们的头儿走了进去。一个驿卒跟了进去。衙役们纷纷都下了马,驿丞走到最后一辆马车前,见轿帘一掀,云娘从里面出来了。驿丞连忙上前阻挡,一个衙役却挡住了他。

衙役向满脸惊讶的驿丞一努嘴,也未说话。驿丞这才发现李善和云娘在衙役的押解下走进了驿站大门。

驿丞满头雾水,这样的情景是他当差几十年从未见过的。心中盘算快点把这些人都打发走,千万别在这里出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