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爷
2121900000113

第113章 第 一一三 章 忠人之事(三)

“岂有此理,太没有规矩了”刘希文心中暗想。面对来自沈云二人一脸和煦的笑容,李宽目光扫过,脸色陡然冷了冷,随后,嘴角拉出一个笑弧来,那笑容看在沈云眼中,竟似有几分发怒时的威严,又有着丝丝的诡异。沈云竟完全看不出这表情是什么意思。

沈云脸上努力维持着笑容,“国公,您这种反应到底是何意思?老实说,近日学生听到一些传言,传得沸沸扬扬,不少人都传您的诗集,不像是一人所做。学生本是不信的,国公品性高洁,岂会如此!只是抵不住众声云云。国公何不趁此机会向世人证明一番,也好以正视听呢。再者说舜卿姑娘,也是善通音律,若是再为国公的大作普上一曲,想必又是一段佳话”

他这话在逻辑倒是没什么可取的,只是说得义正辞严的模样,李宽真要推诿不做的话,第二天就要把剽窃之名给坐实了。话音落下,厅堂内有些安静,旁人等待着李宽的反应,刘希文想要斥责一番,却被李宽挥手制止了。李宽口中淡淡一说道:“也好,不过今日苏姑娘身体不适,所以我看这谱曲之事吗。还是以后再说为好。”

沈云还要说些什么,却见李宽直接走到旁边一张矮几前,拿起了毛笔。将毛笔笔锋浸入墨汁当中后微微僵住,把笔放下回头对沈云问道:“以何为题呢?”。

“国公随意”

李宽点了点头,转回头去再次提笔后,又再次放心,众人不解其意都看着李宽不说话。只见李宽走到一旁拿起了一页纸,对着沈云问道:“这是你的大作”

沈云一脸错愕,他不知道李宽想要做什么,点了点头还没说话。“好”李宽将沈云的诗放在一旁,沈云瞪了瞪眼睛:“你……”话音才出,李宽却闭目养神起来。片刻又拉来另一张宣纸,

“故弄玄虚些什么。”李宽没有理会那边,心中不爽,写得也快。几位老人见他终于愿意下笔,彼此互望了一下。不多时李宽就写完了,坐在旁边的两个人探头看他写的诗。他一把拿起沈云的诗与自己的诗并排放在了一起,然后走到一旁喝茶去了。

周围众人纷纷议论着,不知道李宽玩的什么花样。由于地方小,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都知道。大家扭头看了看刘光彦等宿老大家所在的台上,这时候,一名老者此时却已然起身拿起了李宽的诗,仔细地看了一遍说:“诸君,国公写的这首诗,依老夫看来,委实的不错”。

下方有人嚷了起来:“那就念啊”。他刚要念忽然像是感到了什么,手上拿着一张笺纸,匆匆朝刘光彦那边过去,手指弹动着那纸张,口中似乎还在念念有词。这老者是与杨老他们也有些交情的,刘光彦见老者向自己走了。这才有所反应,笑着和老者谦让了几次,方才拿过笺纸看起来,片刻后,却也是口中低喃,皱起了眉头。

“刘翁,若有什么好诗,便速速念了吧,这等吊人胃口,好不厚道”。刘光彦这人脾气毕竟很好,作为众人之首的李善笑着说道,随后旁人也都笑了起来,气氛一时间轻松下来,刘光彦也笑了笑:“这首诗……便念给大家听吧,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在场的众人当中已经没了任何的交谈之声。刘光彦本是文坛大儒,此时按照韵律认真地诵念着手上诗词,念得虽不快,但贴合着词句的意境,却是一气呵成。在场众人本就是有着不错文辞功底,虽不是都能写出上佳之作,分别诗词好坏的能力还是有的。

刘光彦又喃喃地重复了一遍,望着众人不断小幅度地点着头,好半晌之后,方才叹了口气,“……好诗啊。”这时候园林当中的众人有人对望几眼,有人喃喃重复着诗句,现场安静异常。也是在如此的气氛里,那边杨廉伸手拿过了笺纸,先是看了一遍,缓缓点着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我最为喜欢的两句话。言简意赅却意境深远”。

若论慷慨激昂,抒发胸臆,李太白的诗,是最能在第一时间就冲击人的心灵,震撼他人的东西,特别是在这些一辈子与诗词为伴的人面前。一时间没有人说出评价,倒是有人在喃喃点头中隐隐说了“绝妙”。

不过此时最难看的莫过沈云了,脸上一时间涨得通红,说不出话来,在场的很多人此时早就明白了李宽的用意了,两首诗作放在一起,好坏自不用评说,诗的好坏立见高下。而且沈云的诗就像一个笑柄似得,无声地躺在那里坐着陪衬。

说句实话,今天沈云多少有些背,李宽平时并不这样,最近一段时间萧若芷不断催促李宽将如诗收房,而且已经开始在外面寻找了,标准也不高知书达理就行。不过有一条却是万万不能更改的,至少看上去要好生养的。

对于萧若芷面面临的压力,李宽多少是能够理解。他知道古代女人对于传宗接代有多么执著,于是李宽几次和萧若芷沟通无果。李宽也是凡人,自然也有些许多的喜怒哀乐,这种时候却无处去诉,李宽的郁闷感与日俱增,恰巧沈云今日无端挑衅,这就给了李宽一个宣泄的机会,一腔无名火直接把沈云名声打落掉七七八八。

场面一时间有些安静,旁人暂时找不出多少话题,刘希文看看那诗,开口笑道:“此诗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

杨廉点了点头,弹弹那宣纸,叹道:“好诗……”

苏舜卿坐在一旁的椅子上,一只手捂着嘴,但也像是在咕哝咕哝的念叨着什么,她身体轻轻地左右摇摆,眼神在笑,笑容清雅。另一只手白皙的手指正沾了酒水,就那样在身前的小桌上写字,她随着韵律轻哼,有种旁若无人,自得其乐的感觉。

苏舜卿心中根本就预料到这样的结果。理论上来说,诗词再好也是有个限度的。老实说眼下李宽这首诗,是连她都有些被吓到了的,以前她就十分喜欢李宽的诗,形式上或婉约或大气,真可谓多姿多彩。内容上比较相似,多是激励别人进去为主,但向今天这样,劝人及时行乐的着实不多,此时李宽给她的感觉又变得有些模糊神秘起来了。

此时场面上略显冷清,刘光彦看了一眼李善,李善就名白了他的意思,自座位上站了起来:“说来惭愧,方才心中也起了攀比之心,此诗确是绝妙,文采斐然,意境深远,学生不如远矣。今日诗会盛况,能见得此等佳句,实是幸事。不过诸位,在下方才倒又得了几句,愿与诸位品评一番。哈哈,虽有珠玉在前,但在场诸位皆有大才,不知道哪位愿为我将此诗补齐,可不能堕了我西子诗社的威名才是。”

他这番话说完,杨廉笑了起来:“便该如此。”众人也都是笑了起来,场内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有人笑道:“公浦,你只得几句便敢妄言,在下可是有一首了,这为挽回面子之事,当时落在我身上才是。”

随后便又是激烈的诗词比拼,众人不愿输阵,看来比先前竟还热烈了几分。刘希文望着这情景,笑着举起茶杯喝茶。唐代风气开放,人们言论环境也比较宽松,唐朝人虽然有不少文字上和语言上忌讳,但忌讳的范围以私人之间为主,一般的,可以放言无忌。批评皇帝,拿皇帝的故事作诗作文,甚至讲得很不堪,亦不会遭祸。因此唐朝当时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却拥有处在世界前列的言论自由度,后人誉之为“盛世”,实在是名副其实,可以说它具备了一个盛世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时间过了午夜,马车行驶在热闹稍稍渐褪的街道上,速度依旧很慢,街道上欢闹的人群拥挤依旧,火光从马车外映进来,苏小小望着眼前的李宽,手上依然拿着那张纸,然后低着头眨眼睛,不敢说话,嘴巴抿得紧紧的。

今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她也觉得有些离奇了,到现在都有几分摸不到头脑的感觉。手上的这首诗到底能有多大的分量她不知道,初看之时虽然也是心中震撼惊艳,不能明白一向低调的李宽今天为什么会这样反常,但后来的发展还是证明她仍旧低估了这首词。